非遗吉林‖木板烙画

东北虎王

<p class="ql-block">巍巍七星山下,悠悠鸭绿江畔,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城——集安,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集安烙画工艺”如一朵奇葩悄然绽放,以“火木丹青”之美誉,成为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家族传承,薪火相传。集安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闫喜发,便是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者与发扬者。自1959年出生起,闫喜发便与烙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钻研此艺五十余载。其家族烙画技艺可追溯至光绪年间,闫喜发的祖父闫虎,作为新宾满族自治县苇子玉乡的老木匠,以其精湛的木炭烫画技艺闻名遐迩。后因家境变迁,闫喜发的奶奶携家带家口迁至柳河二道乡(今三源浦)邹家村,其烫画技艺亦随之传承。闫喜发的父亲闫学理继承父业,不仅精通烫画,更在工具上大胆革新,用电烙铁取代传统木炭,为烙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闫喜发自幼耳濡目染,对烙画艺术情有独钟,十五六岁时便已掌握木板烙画的精髓,作品初具规模,逐渐在民间崭露头角。在烙画的世界里,闫喜发就像一位执着的行者,每一道烙痕都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期望,每一次创作都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烙画独特,技艺娴熟。中国烫画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烫画”或“火笔画”。这种艺术形式以碳化原理为基础,通过控温技巧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不需颜料,仅以烙制为主、套彩为辅,便能在木板、宣纸、葫芦、丝绢等材质上创作出古朴典雅、色泽温润的艺术佳作。画作表面自然形成的不平整肌理,赋予图案独特的浮雕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烫画多用电烙铁创作,成为新时代绘画的新表现手法。闫喜发不仅继承了家族烙画技艺,更勇于创新,尝试在羊皮、竹帘、苇席等不同材质上烙画,形成了烙画时不打底稿的高超技艺,使烙画艺术与书画完美结合,大大提升了艺术水准。就像那幅描绘山水景色的艺术作品,闫喜发用烙铁在木板上勾勒出山川河流,每一笔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他对烙画艺术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硕果累累,发扬光大。闫喜发借鉴中国画的白描技法,刻意追求虚实、疏密关系的对比,用笔简洁舒展,富有神韵,创作出《太极湾之春》《丸都山城冬韵》《云峰山水一角》《关门砬子的传说》《高句丽人参传奇》等众多佳作,被誉为“火墨传奇”。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屡获殊荣,更走出国门,受到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为传承和发扬“集安木板烙画”这一传统美术技艺,闫喜发依托集安民间文艺家协会,面向社会和学校举办非遗技艺培训,培养了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崔义平等优秀人才。相信在闫喜发等人的努力下,“集安烙画艺术”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必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艺术光彩。在闫喜发的手中,烙画不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幅作品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赞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