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廣州潘姓公認的始祖是思誠公,但關於始祖的來歷卻有二種說法,一種說思誠公從南雄來到廣州,另一種則認為從福建過來,目前都沒有實證。</p><p class="ql-block">至於天河潘氏始祖,普遍認為是克常公(潘貞),但有文獻記載石牌始祖清旒公是思誠公的後人,也許並非克常公的後代。</p><p class="ql-block">為查明廣州潘氏始祖的來龍去脈,筆者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撰寫此文,旨在拋磚引玉。</p> <p class="ql-block">一、石牌族譜記載</p><p class="ql-block">(一)舊序摘錄(光緒卅貳年歲在內丙午清明節廿傳孫成謙)</p><p class="ql-block">南雄珠璣之派,遂流衍於粵東焉。其始入番禺者,則為世墟之思誠祖......</p><p class="ql-block">而我德元公長房所有現住之子孫,支派庶得其概矣......</p><p class="ql-block">但望後之賢孫子,繼起而廣續之,庶幾宗緒不失,數典無忘,其興正未可量矣。是為跋。</p><p class="ql-block">(二)祖祠堂牌位錄</p><p class="ql-block">根據廣州小馬站潘氏祠列祖列宗排位(按縣份排列),番禺房排位如下:</p><p class="ql-block">1、 宋欽賜進士任南京國之藍助教,顯祖考諱信,號思誠公,妣魏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9、宋顯祖考清旒公,妣冼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三)潘樹榮撰千里尋祖</p><p class="ql-block">2002年9月6日,天河、番禺等地五十多個村的潘氏宗親齊聚西村,在棠下潘均祥倡議下組成族譜小組,追尋番禺房始祖思誠公、沖鶴房始祖達德公、石牌房始祖清疏公等祖公的祖籍和出處,成員包括石牌村潘樹榮等十名代表。</p><p class="ql-block">同年9月23日,潘樹榮等七名小組成員前往福建,在屏西新村找到瓜山派下之潘建生,但在當地族譜中沒有查到思誠公、達德公、清疏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四)潘衍祥撰千里尋祖</p><p class="ql-block">2002年10月27日,潘衍祥等三十五名潘氏代表在福建參加潘文振公入關一千年祭典,期間也查閱了當地族譜,但沒有重大發現。</p> <p class="ql-block">二、潘貞夫婦合葬墓</p><p class="ql-block">潘貞夫婦合葬墓 位於新塘街沐陂村沐陂大街對面,建于宋代,2003 年重修時新置墓碑和墳頭,坐東朝西,通寬 12.8 米,深 8 米,面積120 平方米。墳頭用石材築成三棱錐形,墳面中間鑲有一塊花崗石墓碑,上刻“宋顯祖考 誥授中憲大夫潮州府尹潘貞公府君 妣趙氏恭人 合墓”,上款刻“本山坐亥向 乙兼壬丙之原”,下款刻“珠村棠下石牌岐山上社京溪沐陂豐樂赤沙西山貝崗眾房裔孫仝立”。</p><p class="ql-block">墓碑上方雕有祥雲擁月,墓碑前方有一石質拜桌,上面用紅漆從左至右寫著“潘府拜桌”。</p><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19日,潘貞夫婦合葬墓被公佈為天河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三、珠村潘劍明重修族譜</p><p class="ql-block">據南方都市報報導,2014年6月16日,廣東潘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到廣州圖書館捐贈了兩套重修的潘氏族譜。</p><p class="ql-block">根據珠村族譜,珠村潘氏一族的歷史能追溯到870年前的南宋時期,潘氏始祖名為潘貞,時任潮州府尹,剿海寇遭怨,辭官後到珠江北岸埋名隱居。</p><p class="ql-block">潘貞尋找隱居之地時,看到了那時還是無人居住的珠村, 覺得此地風水好,攜長子潘粵邦在此落戶,後又生了3個兒子。</p><p class="ql-block">潘貞去世後葬於沐陂村,長子仍居珠村,次子居石牌,三子居棠下,四子守墓沐陂。後來四條村又衍生出岐山、京溪、赤沙、貝崗等十多條村。800多年來潘貞一脈共繁衍子孫約2萬人,分佈海內外。</p><p class="ql-block">但潘貞的祖輩來自哪裡?哪裡才是天河潘氏一族的始祖?2002年,幾位父老發起入閩尋根的倡議,珠村、石牌、棠東、上社、赤沙、西山村等世居珠三角的潘氏族人,每村選出族中代表,沿著先輩由閩入粵的線路,顛簸三日,輾轉幾千里,前往福建閩侯縣溯源。</p><p class="ql-block">在福建的潘氏族譜上,潘劍明看到了他們的祖輩的確在千年以前從福建輾轉千里,遷居廣州。那是北宋咸平三年(西元1000年),功名顯赫的銀青光祿大夫潘文振兄弟,辭官後攜眷遷居到福建閩侯。文振的後人潘思誠又從福建遷居到南雄珠璣巷並考取了進士,後逃亡到廣州,最後在番禺化龍西山村終老。</p><p class="ql-block">潘<span style="font-size:18px;">劍明認為,潘貞</span>正是潘思誠的五世孫,約800多年前辭官後,他遷居珠村。開始了天河潘氏一族開枝散葉的歷史。</p><p class="ql-block">珠村的潘氏族譜的編寫在明朝隆慶二年才開始,潘粵邦(潘貞長子)的第八代孫潘壽川,辭官告老返鄉後編寫了第一本族譜。珠村潘氏族譜,從潘粵邦開始記載,直至1882年止。</p> <p class="ql-block">四、福建潘建生查證</p><p class="ql-block">2002年9月24日,廣州棠下村潘均祥和石牌村潘樹榮等人,帶了祖傳族譜影印件,專車到福建尋根訪祖,以求證先祖為瓜山潘氏、宋儒潘柄之後。潘均祥和潘樹榮先後到南安、莆田、泉州等地,福州屏西潘建生參與接待。</p><p class="ql-block">1、瓜山潘氏</p><p class="ql-block">潘建生認為,瓜山潘氏始祖是銀青光祿大夫潘文振(潘文震)。</p><p class="ql-block">《宋故潘覺公墓誌銘》記載:“潘氏籍於光州,五代之世銀青十三公諱文震從王氏以入閩,尋乃避地福州之水南,子孫因家焉”。</p><p class="ql-block">『欽定四庫全書』《勉齋集》卷三十七,宋儒黃榦《處士潘君立之行狀》述:文振“事王氏為銀青光祿大夫,自光州固始入閩,家于福州懷安縣之水南”。懷安水南為今福州瓜山的古稱。</p><p class="ql-block">文振“從王氏以入閩”後轉戰南北,悉心輔佐王氏治閩,特別在興修水利,墾荒造田,發展生產,以及“興設四門學,以教閩士之秀者”方面成績突出,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唐光化三年(西元900年)家於瓜山。</p><p class="ql-block">銀青光祿大夫以顯宦居瓜山,言論豐采,蔚然時望。他籌資開墾農田,修築農舍,疏浚河渠,鋪設道路,建造橋樑,開發平洋沙洲,同時辦學館、聚生徒,講詩書,垂訓詒謨,率淮朝中之法,改變鄉中風聲習氣,使閩中成為文儒之鄉。郡邑莫不慕而效之。福州自是教化日新,文明丕興,民俗駸駸有中原之風矣。</p><p class="ql-block">潘公文振一脈居瓜山,辦學館、講詩書,被稱為“世業儒”,將中原文化帶到閩東南,推動福州地區文化發展。</p><p class="ql-block">文振約生於860年前後,約920年卒,葬于福州水南之仙阪(今潘厝邊)。</p><p class="ql-block">2、潘思誠</p><p class="ql-block">據廣州天河宗譜記載,其始祖名潘思誠,南宋進士。潘建生查閱了瓜山潘氏宗譜,宋朝瓜山進士及第者有:</p><p class="ql-block">宋紹聖元年甲戍(1094年)畢漸榜:潘志道:字天隨,終奉議郎。</p><p class="ql-block">宋淳熙八年辛醜(1181年)黃由榜:潘士表:字伯仁。迪功郎轉修職郎。</p><p class="ql-block">宋淳佑十年庚戍(1250年)方逢辰榜文舉正奏:潘同叟:上舍。</p><p class="ql-block">以上記載見諸《福州府志》、《閩都記》,今福州文廟有碑記。</p><p class="ql-block">然而,潘建生沒能在瓜山潘譜上查到南宋進士潘思誠的記載。</p><p class="ql-block">3、潘同叟</p><p class="ql-block">南宋時期瓜山進士有潘士表、潘同叟。士表字伯仁號芝山(1148-1198)淳熙八年進士,授迪功郎,曆事衢州、貴溪主簿,治繁理劇,卓有能聲。1193年例轉修職郎、泉州司法參軍。泉州負山濱海,民內資桑麻之饒,外賴魚鹽之利,官吏多染指濡足,或設獄以自飽。士表忠以事上,清以持己,不遺餘力剪暴鋤奸,造福泉州桑梓,廉能之譽聞名遐邇,積勞成疾卒於泉州官舍。士表比潘柄(1168-1239年)大20歲,為潘柄族兄。</p><p class="ql-block">潘建生認為,瓜山潘氏第十一世潘同叟可能是潘思誠。一個人可有小名、大名、學名、表字。潘譜記載同叟是十世應衡之子,九世潘定之孫。同叟並非潘柄嫡孫,因潘柄是瓜山南宋時期標誌性人物,十一世同叟稱九世潘柄為祖,符合宗族倫理和民間習慣。</p><p class="ql-block">宋朝末年,戰火燃燒,蒙古鐵騎踏遍閩粵大地,社會動亂,加上交通不便,故鄉瓜山竟與遠行者斷了音信。明洪武年間,瓜山潘得甯重修宗譜時,沒有留下同叟任何消息。</p><p class="ql-block">潘建生重申,關於潘同叟可能是潘思誠的判斷,僅供廣州潘氏宗親研討參考,事關重大,必須慎重對待,縝密論證。</p> <p class="ql-block">五、結論與建議</p><p class="ql-block">1、根據廣州小馬站潘氏祠列祖列宗排位,番禺房始祖是思誠公,清旒公位列第九,同在宋代,具體年份待查。</p><p class="ql-block">2、坊間盛傳,南宋鹹淳四年,南雄人潘思誠考取進士,後逃亡到廣州。其五世孫潘克常(潘貞)從番禺化龍鎮細墟攜子潘宗臚遷居珠村。在珠村,潘貞再娶妻趙氏,生三子。後來,長子潘宗臚仍居珠村,次子潘南嶽遷居棠下上社,三子潘清旒遷居石牌,四子潘長吉遷居沐陂。潘貞被珠村、棠下、石牌、沐陂四村潘姓奉為共祖。</p><p class="ql-block">3、福建潘建生認為,瓜山潘氏第十一世潘同叟可能是潘思誠。</p><p class="ql-block">4、為探尋廣州潘氏淵源,需到廣州小馬站詳細查閱清旒公的族譜資料,到福建相關部門查閱思誠公的資料,到廣州檔案館等部門查閱克常公的相關資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