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西安的另一张城市名片

渔舟唱晚

<p class="ql-block">作者昵称:渔舟唱晚(陕西)</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 1356056</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西安小雁塔</p> <p class="ql-block">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西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而在这众多的瑰宝之中,小雁塔犹如一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明珠,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安的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坐落于西安市南郊,它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性古建筑,是唐代荐福寺的重要建筑之一。这座始建于公元707年的古塔,历经了13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巍然屹立。它的存在,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在这座城市里享有重要的地位。关中八景中有一景名曰“雁塔晨钟”,这里的雁塔,指的就是小雁塔。</p> <p class="ql-block"> 提起西安地标,人们肯定会说少不了大雁塔;外地游客来西安,大雁塔是必去的目的地之一。大雁塔的名声很大,以至于它的“姊妹”小雁塔显得有些低调,但朴实、内敛、不张扬的小雁塔,却并不代表平平无奇。</p> <p class="ql-block"> 从建筑风格上看,小雁塔独具特色。它是一座密檐式砖塔,原高46米,共15层,现存13层,高43.38米。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线条流畅而优美,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每层皆有迭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美感效果。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尽管历经千年风雨,这些线刻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们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与大雁塔类似,小雁塔的建造也与一位传奇僧人有关,他就是唐代高僧义净法师。公元671年,义净法师从洛阳出发,经过广州,沿着海路到达印度取经求法,历时25年回国,带回梵文经书近400部,并开始长期在长安的荐福寺中翻译佛经。</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不仅是一座精美的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佛教文化在西安的传播与发展。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为了存放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由后宫嫔妃集资,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这座佛塔。义净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在荐福寺主持佛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小雁塔的存在,为佛教文化在西安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依托。</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的造型秀丽美观,体现着我国古代精湛的建筑技艺,被誉为我国早期密檐式建筑的典范,后来全国各地许多砖石结构的佛塔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例如比小雁塔晚了100多年位于云南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小雁塔所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古时,大雁塔所在慈恩寺与小雁塔所处荐福寺,直线距离不到四公里。两寺都悬有“雁塔晨钟”,每天清晨,两寺钟声几乎同时鸣响,可谓双钟遥相“应”,双塔遥相“映”。</p> <p class="ql-block"> 然而,至清代唐城废驰,外城内缩,大慈恩寺周边已成荒野,而荐福寺近在城边外廓之内,每天清晨,悠扬的钟声都会从荐福寺传出,为西安全城百姓报时,声闻数十里,被誉为“关中八景”之“雁塔晨钟”。</p> <p class="ql-block"> 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小雁塔经历无数风云变换,而最有名的为“三离三合”。明成化二十三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34年以后,在明正德十六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竟然合拢了。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地震,又一次合拢;第三次则为康熙辛未年间地震裂开,辛丑年再次“神合”。小雁塔在一次次的大地震中幸存的奥秘,解放以后由文物工作者揭开:原来古代能工巧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历经数十次地震而屹立不倒,令人叹服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 西安小雁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了西安的城市名片。它不仅是对过去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标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