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妙手仁心金医生,讲述的是北京知青金星林在西双版纳曼沙那一段镌刻于岁月长河中的传奇经历。于当今时代而言,人们会觉得它难以发生,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一场救治,恰似惊涛骇浪中的砥柱,承载着无数惊心动魄的挑战与考验,尽显金医生的仁心妙术。</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题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双版纳橡胶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曼沙农场的“曼沙农场志”里,铭记着一段由北京知青金星林用汗水和热血铸就的传奇。1969年5月,金星林满怀着一腔热血,告别繁华的首都,奔赴云南西双版纳景洪总场曼沙农场,投身于西南边疆的橡胶种植事业。1970年3月,随着农场组建兵团,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云建兵团一师一团一营卫生所医生的重担。在从医的岁月里,金星林以自己的行动,为他长达六年的知青生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4年5月,一场神秘且可怕的疾病在云南西双版纳州的建设兵团与村寨间悄然蔓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此病便如洪水般席卷全州,患病人数高峰时竟达二三十万之多。患者腋窝、阴部、手指间和脚趾间出现脓包、溃烂,且传染性极强,只要接触过患者睡过或坐过的地方,三四天后正常人也会被传染,在上述部位出现红点,奇痒难忍,经手抓挠后很快出现水泡,随后化脓溃烂,惨不忍睹。</span></p> <p class="ql-block"><b>云建兵团一师一团二营八连上海知青杨炜铭,在连队任卫生员期间,深入傣族村寨,为傣族小孩看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云建兵团一师一团的卫生系统对此病只是按照湿疹进行治疗,认为西双版纳正值雨季,湿气太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旱季的到来,此病的传播势头并没有丝毫减缓的迹象。有的营卫生所每天要接诊近百个病号。团部医院和各营卫生所一般采用肤轻松、强的松、皮炎灵等软膏治疗,民间也有用中草药熬水洗、用痱子粉涂抹、用草药熏蒸等方法,但疗效都不佳,收效甚微。一时间,此病愈演愈烈,大有全面暴发之势。团部医院为此召开了几次会议,想找到发病的根源,但因缺乏检验设备而无法找到病因,所以也不能拿出好的治疗方案。整个医疗系统都显得束手无策,陷入了困境。</span></p> <p class="ql-block"><b>云建兵团一师一团二营宣传队上海知青陈慧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在一营卫生所担任医生的北京知青金星林,面对此病的肆虐,决心探寻病因。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书稀缺,金医生仅能依靠一本《赤脚医生手册》。然而,书中关于皮肤病的记载过于简略,难以找到与该病相符的症状。金医生费尽周折,终于弄到了一本上海第一医学院出版的《皮肤科学》。经过仔细研读,他发现医书中对“疥疮”症状的介绍与怪病极为相似。于是,他在一位病人身上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在阳光下用针头挑开脓包,竟发现了一些肉眼可见的小白虫子,而且这种虫子还能在脓包里蠕动。经与医书比对,金医生认定,这便是引起全西双版纳州恐慌的“疥虫”。由“疥虫”引发的“疥疮”,又称“隧道病”,是由疥虫在人的皮肤下打隧道寄生而引发的皮肤病。因为它是一种螨虫而不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所以用治疗湿疹的药物来治疗根本不起作用。金医生便根据医书上介绍尝试使用硫磺软膏,虽有一定效果,但病情恢复缓慢,大规模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还在西双版纳的大地上蔓延。</span></p> <p class="ql-block"><b>云建兵团一师一团二营八连重庆知青王芝银,在兵团时期照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金医生茶饭不思,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治疗此病更好的方法。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卫生所里的人虽然每天接触众多“疥疮”患者,却无一人被传染。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卫生所的过道中放着一瓶六六六粉,这股浓烈的味道或许就是关键。六六六粉是一种强效灭虫剂,疥虫根本无法承受其杀伤力。受到启发的金医生,用六六六粉、消炎粉、冰片、樟脑、薄荷脑等配制了一种软膏,取名“灭疥灵”。几位患者试用后,效果极佳,当天消痒,三天消肿水干,一周后痊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快,一营卫生所能治疗“疥疮”的消息不胫而走,其他营和地方寨子的病人慕名而来。从景洪各地到一营卫生所的山路上,出现了不少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的看病人群。金医生配制的“灭疥灵”在这场病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发明的“灭疥灵”在各个地方推广使用后,使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西双版纳的人民避免了一场灾难。我还记得,当时我是在回渝探亲的路上发现得了此病,到家后,母亲用硫磺软膏治疗很多天后才好。</span></p> <p class="ql-block"><b>云建兵团一师一团二营八连重庆知青余长芬在连队球场留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7月,金星林接到了调回北京的通知。在那个年代,能够离开农场回北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金医生心中激动万分,恨不得立刻飞回北京。当他离开时,卫生所的全体人员和附近连队的许多人都前来送行,农场领导也亲自为他送别。更让金医生激动的是,他搭乘的勐海茶场到昆明送货的汽车向景洪行去时,一路上还看到不少他医过的病人向一营卫生所走去为他送行。当汽车行驶至一营叉路口时,竟然也有不少人在此等候为他送行。人们挥着手向金星林告别,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愿好人一生平安,他们相互诉说着,告诉其他没见过金星林的病人,这就是能治疥疮的金医生。这时,金星林看到此景,心中涌起一股冲动,真想留下来不回北京,但对父母和北京的思念,让他不得不选择踏上了归途。金星林虽然走了,但他对兵团、对曼沙、对版纳的思念却永远留在了他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今日景洪农场曼飞龙水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9年,金星林再度踏上了这片离别35载的土地——曼沙。往昔的兵团早已改制为农场,人事更迭,他工作过的卫生所也物是人非,但农场的人们并未忘记这位曾经妙手仁心的医者。农场领导与工人们热情地接待了他,那些被他治愈的病人,那段与病魔抗争的岁月,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成为他心中最珍贵、最难忘的回忆。往昔的一幕幕在他眼前浮现,初到这里时条件艰苦,但他为了给工人们治病,总是尽己所能。他背着药箱穿梭在各个角落,为生病的工人诊治,这些被治愈的病人,后来都成为他最牵挂的人,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医患关系。如今,人事虽已非,但这里的人们依然记得他,这让他感到无比欣慰。回忆往昔岁月,虽辛苦却充满意义,他为自己的付出感到自豪,那些回忆如同璀璨星光,照亮了他的人生之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