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沁园春·雪</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毛泽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诵读 知心姐姐</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b></div><div>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div>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br>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开慧</b></div><div> 杨开慧毛泽东妻子,(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br>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br> 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贺子珍</b></div><div> 贺子珍(1909年9月28日—1984年4月19日),原名桂圆,又名自珍,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贺子珍与毛泽东生三子三女。<br> 大革命前后入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建国后,任浙江省妇联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妇女先驱。<br> 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同志逝世。<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青</b></div><div> 江青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江青(1914年—1991年5月14日),女,原名李云鹤,生于山东诸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被捕脱离党组织。抗战爆发后,江青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全国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br>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是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积极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被中央政治局审查。1977年7月,江青被永远开除出党,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 <br> 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的江青在其住地自杀身亡。<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少奇</b></div><div>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br> 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br></div><div>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刘少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1963年到1966年,他先后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div>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了专门的决定。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光美</b></div><div> 王光美(1921年9月26日-2006年10月13日),女,曾名董朴,出生于北京,祖籍天津,刘少奇之妻。20世纪40年代初求学并任教于北平辅仁大学。王光美是中国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中国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有很多身份:大家闺秀、北京中学生中有名的"数学三王"之一、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毕业生、以及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br> 曾任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br></div><div> 在人民解放军的大反攻中,迎来了1948年。4月中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在西柏坡会齐,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军委直属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陆续迁到这个不到百户人家的山村。随着刘少奇和王光美的频繁接触,大家都已感到王光美与刘少奇是很好的一对。</div> 她尊敬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刘少奇,敬佩他那埋头实干的精神。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和王光美举行了朴素又热闹的婚礼。新房就设在西柏坡刘少奇居住和办公的两间土墙瓦顶房里。卧室里除了一张大木床和两把木椅子外,就是从延安转战带出来的那个写着“奇字第3号”的小书箱。<br> “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批斗,1967年1月6日,王光美接到一通电话,说她正在读中学的女儿刘平平在路上被汽车轧断了腿,要动手术,要她到医院来签字。她一到医院,便被清华大学造反派扣压,此即所谓“智擒王光美”事件。<br> 王光美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刘少奇之冤波及而受批斗,被冠称为“梅花党的党魁”,并以罪名“美国特务”在1967年7月中旬起在秦城监狱入狱达十二年。<br> 1978年12月22日,在秦城监狱被单独关押了12年之久的王光美获释。她的面容明显憔悴、苍老,但神情依然宁静淡泊、柔和从容。与丈夫的诀别已是12年前的事了。八亿多人高喊“打倒刘少奇”时,王光美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在狂暴的批斗大会上,王光美和刘少奇被人拳打脚踢、推拉拽扯。看到刘少奇被打倒在地,王光美不顾一切地挣脱,向刘少奇爬过去,他们的手紧紧地拉在一起。这是他们生离死别的最后一面。<br> 1980年,刘少奇终于得到彻底平反。追悼大会的前几天,王光美带着子女来到刘少奇曾度过生命最后一刻的河南开封。一位摄影师摄下了当时的一个镜头:王光美捧着丈夫的骨灰盒,欲哭无泪,一路上只是用脸紧紧贴着骨灰盒。<br> 对于“文革”中所遭受的痛苦与冤屈,王光美没有怨言,她选择了宽容。在她家的客厅正墙上,一直挂着那幅1962年毛泽东登门看望刘少奇一家时的合影。在她83岁高龄之际,还组织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的庞大聚会。这两个特殊的政治家庭劫后重逢,满头银发的王光美微笑着向毛家后人举杯:“你们多保重!”这“一笑泯恩仇”,让世人见识了一个女人的博大胸怀。<br> 晚年的王光美淡泊名利,致力于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晚年的王光美爱好依旧广泛,喜欢摄影,京剧和中外音乐,对芭蕾舞剧,尤其是《天鹅湖》更加偏爱。<br> 2006年10月13日凌晨,中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在北京因肺部感染引起心脏衰竭病逝,享年85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德</b></div><div>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br> 建国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br>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侮辱和打击,但受到毛泽东的保护。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康克清</b></div><div> 康克清(1911年9月7日-1992年4月22日),原名康桂秀,江西万安人,朱德同志的夫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儿童工作的开拓者。 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br>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在江西瑞金任红军总司令部直辖的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政治指导员。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侯补委员,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组织部长、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晋东南妇女救国会主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儿童福利部部长、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中国福利会名誉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长。1978年2月至1992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至1992年任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 。<br> 中共第七、八、九、十、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妇联第三届副主席,第四、五届主席,第六届名誉主席 。著有《康克清回忆录》 。<br></div><div> 文化大革命"中,康克清同志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党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div> 康克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4月22日12时04分逝世,终年81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b></div><div>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div><div> 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协助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并担负了后勤保障的组织工作,领导了中国代表团的停战谈判。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谈判达成协议,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积极贯彻。他先后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br>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为保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挫败林彪、江青集团种种分裂和夺权阴谋活动中,起到了控制和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他为开拓外交新局面,实现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br> 197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重新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鼓舞了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br>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颖超</b></div><div> 邓颖超(1904年2月4日—1992年7月11日),周恩来夫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br></div><div> 邓颖超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纪委第二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等职;她还是邓小平主政时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br>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小平</b></div><div>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br>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br> 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br></div><div>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div>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 卓琳<div> 卓琳(1916年4月6日—2009年7月29日),原名浦琼英,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邓小平同志夫人。</div><div> 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1952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她也受到牵连,1969年10月随邓小平同志到江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br> 2009年7月29日,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国锋</b></div><div> 华国锋(1921年2月16日—2008年8月20日),原名苏铸,字成九,山西交城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奉献了毕生精力。 <br> 2021年2月20日,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并讲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会议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历史贡献,追思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泽民</b></div><div> 江泽民(1926年8月17日—2022年11月30日),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br> 江泽民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br> 2022年11月30日12时13分,江泽民同志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12月11日,遵照江泽民同志及其亲属的意愿,敬爱的江泽民同志的骨灰在长江入海口撒入大海。<br></div> 董必武<div>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1886年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特立</b></div><div> 徐特立,又名懋恂,立华,徐特立抱着“创造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的奋斗目标,在教育救国的道路上艰辛跋涉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毛泽东、何叔衡、田汉等革命者都是他的学生。<br></div><div> 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长沙人,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是中共第七届、八届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长期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是中共第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实践了他“尽瘁此心血”的誓言。中共中央评价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br></div><div> 1984年12月,在师生校友倡议下,学校设立“徐特立奖学金”。如今,“徐特立奖学金”已成为北理工学子的最高荣誉。2010年8月26日,学校将徐特立老院长提出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确定为学风。多年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已深深融入北理工人的精神气质中。2013以来,学校相继成立徐特立学院、特立书院,并不断发展建设,打造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br> 2018年,学校决定使用徐特立老院长的原名“懋恂”,设立教师最高奖——懋恂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教师。奖项设立以来,已先后颁发给王越院士、毛二可院士两位“北理工大先生”。<br> 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中心花园里,矗立着这样一尊徐特立铜像。三十多年来,如炬的目光,笃定远望,凝视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成为全体北理工人心中的一座丰碑。老院长留下的精神财富更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任弼时</b></div><div> 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名培国,号二南,湖南省湘阴县(今属汨罗市)塾塘乡唐家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主要领导者之一。任弼时早年留学苏联,随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代理书记、总书记。<br> 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湘赣苏区省委书记,领导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五大书记之一,之后因病在陕北、北京、苏联等地医治,1950年因脑溢血不幸去世。<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克农</b></div><div> 李克农(1899.9.15~1962.2.9),汉族,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参加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抗战时,在国民党统治区协助周恩来、叶剑英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情报部部长。<br> 1953年起,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62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习仲勋</b></div><div> 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男,汉族,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br> 2013年10月15日,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习仲勋同志,经中央批准,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了《习仲勋文集》《习仲勋纪念文集》《习仲勋画册》,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叶挺</b></div><div>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洵,字希夷,中国广东惠阳秋长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新四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br></div> 鲁迅<div>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br>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适</b></div><div>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景星学社社员,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br>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br>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br> 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康生</b></div><div>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赵溶、张溶,乳名张旺,笔名鲁赤水,中国山东胶南县(今属山东青岛市黄岛区)人,胶南名门之后,曹汶张氏后人。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成员之一,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br> 康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他长期领导秘密战线工作;1966年后,与林彪、江青等相互勾结,是发动文革的主要成员之一;1975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逝。1980年,中共中央开除其党籍,撤销悼词;其骨灰被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被划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沫若</b></div><div>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蔡元培</b></div><div>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br>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章士钊</b></div><div> 章士钊1881年(清光绪七年)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其父章锦曾在乡里为里正,后业中医。章士钊幼读私塾,非常勤奋。13岁时在长沙买到一部《柳宗元文集》,从此攻读柳文。16岁在亲戚家为童子师。 </div><div>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毛泽东、蔡和森持杨昌济手书拜见章,求予资助。章当即以二万元巨款相赠,毛以一部资助赴法学生,一部用于湖南革命活动。</div> 1921年春赴欧洲考察政治,在伦敦访问了英国学者威尔斯、肖伯纳、潘悌。章与诸人讲座后,认识到农业国与工业国不同。翌年归国,任北京国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br> 1922年,周恩来等在欧洲创建共青团,托章将一部印刷机由法国运至德国,章照办无误。<br><div>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章士钊先生在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希望,政治倾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 </div><div> 章士钊“文化大革命”中,当造反派的矛头直指“刘邓司令部”时,他对国家前途充满忧虑,不顾个人安危上书主席,坦诚陈言,意欲力挽狂澜。“文革”初期,章遭批斗抄家,章函告毛,毛要周恩来接章到301医院予以保护。章对刘少奇命运十分关注,致函毛、刘调解,要刘效廉颇蔺相如故事向毛负荆请罪,以求团结共事,卒被残酷现实打破。从此专心整理《柳文指要》,在毛支持下于1971年出版,为“文革”中少有的特例。<br> 晚年最为期盼的是祖国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为此,不顾92岁高龄只身前往香港为恢复同台湾的联系而奔忙,最终在香港病故,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最后的贡献。<br> 1973年,章士钊自请第四次赴港,欲与台湾方面会谈两岸统一事业,功未竟而身先死。享年92岁。在京举行追悼会时,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均到会行礼致哀。<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大元帅</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德</b></div><div> 朱德开国十大元帅之最!功勋卓著、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共开国十大元帅,令亿万人着迷。这十位军界最高领导人,也是性格迥异、各有千秋:<br> 德望最重、资历最老、职位最高、年龄最大的是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br> 朱德,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青年时曾参加辛亥革命,37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br> 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彭德怀</b></div><div> 彭德怀出身最苦、秉性最直、战风最猛、晚景最冤的是共和国第二元帅彭德怀<div> 彭德怀,1898年出生湖南湘潭县,与毛泽东是同乡。抗日战争时期指挥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负责西北战场,指挥只有几万人的西北解放军同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周旋,完成了战略牵制任务并最后解放了西北。建国后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br> 对于彭德怀的骁勇善战,毛泽东曾赋诗赞曰: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彪</b></div><div> 林彪,湖北黄岗县人,第四野战军的代表,曾指挥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文化大革命”中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战功最隆、资历最浅、年龄最小、下场最悲的是共和国第三元帅林彪<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伯承</b></div><div> 刘伯承,四川开县人。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青年时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被誉为“川中名将”。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并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br> 刘伯承卓越的军事才能备受称赞,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div><div> 军事指挥最具技术性、最被军界传颂(军神、四川赵子龙、独眼将军)、晚年归宿最安逸(早早淡出政治舞台)、寿命最长的是刘伯承元帅<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贺龙</b></div><div> 贺龙民间最富传奇(两把菜刀)、形象最富标志性(胡子)、命运最惨(饥饿折磨而死)的是贺龙元帅<br> 贺龙,湖南桑植县人,有白族血统。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自称两把菜刀起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出任第一届国务院副总理 。文革期间,贺龙遭红卫兵批斗,受到严重迫害。<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毅</b></div><div> 陈毅最有文采(诗人)、最有口才、军事造诣最浅(长期担任方面军一号首长,几乎没有独立指挥过一场胜仗)的是陈毅元帅<br> 陈毅,四川省乐至县人。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 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荣桓</b></div><div> 罗荣桓学历最高(上过正规大学)、出身最富(乡绅地主)、去世最早寿命最短的是政工元帅罗荣桓<br> 罗荣桓,湖南衡山人。少年时就读于私立青岛大学(即今中国海洋大学的源头)、武昌中山大学。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 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向前</b></div><div> 徐向前,山西五台县人。1924年,考入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一批优秀毕业生。内战时期任红军第四军军长。抗战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国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br></div><div> 名牌军校科班出身最早(黄埔一期)、红军时期战绩最佳(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时军事造诣颇深)、后期经历最曲折最抑郁(红西路军西征失败之迷)的是徐向前元帅。<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聂荣臻</b></div><div> 聂荣臻,四川江津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抗战时期,与林彪共同指挥所部进行了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赢得了国际舆论的称赞和好评。解放战争时期指挥平津战役。建国后曾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br></div><div> 政治倾向和个人性情最温和、为党培养和输送人才最多(晋察冀军区成为为全党培养和输送干部的大后方)、最后一个去世的元帅是聂荣臻。<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叶剑英</b></div><div> 黄埔军校资历最高(黄埔军校筹建时任教授部副主任)、最具军方政治代表性(长期担任中共军方政治参军)、带兵打仗经历最少的是叶剑英元帅<br> 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四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参谋长,并协同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战工作。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参谋长。<br> 由于他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同周恩来、董必武并称为“中共外交三骑士”。<br> 文革期间,叶剑英坐镇指挥,一举粉碎四人帮,并对邓小平的复出起了极大的支持作用。<br></div> 粟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赓 谭政 肖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生 许光达 许世友 李大钊 陈独秀 蔡和森 李立三 张国焘 瞿秋白 孙中山 宋庆龄 蒋介石 宋美龄 汪精卫 溥仪 张学良 杨虎城 夏明翰 方志敏 邵式平 张志忠 吉鸿昌 钱学森 陈嘉庚 王进喜 陈永贵 袁隆平 焦裕禄 孔繁森 董存瑞 杨靖宇 赵尚志 杨子荣 黄继光 欧阳海 刘英俊 麦贤得 雷锋 汪杰 秋瑾 赵一曼 江竹筠 刘胡兰 向秀丽 聂耳 田汉 闫肃 乔羽 冼星海 雷振邦 梅兰芳 齐白石 张大千 谢晋 赵丹 秦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诵读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知心姐姐74周岁,已是走进古稀之人,仍然热爱诵读,喜欢用声音传递真情,用文字记录快乐。希望通过诵读愉悦心境,丰富自己,用自己的能力颂扬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沈阳舍利塔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知青专刊》编辑。</p> 美篇制作 :知心姐姐<div>美 篇 号 :7088358</div><div>图片来源 :选自网络</div><div>时 间 :2025年2月22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