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曦初破,杭州西湖国宾馆在静谧中缓缓苏醒。我早早起身,赶赴湖边,只为捕捉那第一缕曙光。湖面像是被一层薄纱笼罩,轻柔而朦胧。渐渐地,天边泛起鱼肚白,继而被染成橙红色,太阳如同一个娇羞的少女,从山峦背后悄悄探出脑袋,将万道金光洒向湖面,湖水瞬间被点燃,波光粼粼,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湖边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细长的柳枝倒映在水中,与金色的湖水交织成一幅绝美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转身步入庭院,庭院里的一切都被晨光温柔抚摸。古老的亭台楼阁在晨曦下轮廓愈发清晰,飞檐斗拱上的雕花精致细腻,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庭院里,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每一片叶子都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的光,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珍珠。小径蜿蜒其间,脚下的石板路带着清晨的微凉,一步一步,像是在丈量着这庭院的历史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国宾馆坐落于西湖之畔,其历史可追溯至1898年,由富商刘学询历时八年建成水竹居,即俗称的刘庄。1953年,刘庄最后一位主人将其无偿赠给国家,此后这里成为“浙江第一招待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初稿“西湖稿”在此起草,毛泽东主席曾多次下榻,将杭州视为第二故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此与周恩来进行“中美破冰”谈判,草签《中美联合公报》,让西湖国宾馆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 丁家山,静静地坐落于西湖国宾馆内。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在这里的“蕉石山房”留下了深刻的足迹。1959年12月至次年1月,他带领着读书组成员胡绳、邓力群、田家英、陈伯达及秘书林克来到此处,开展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读书活动。“蕉石山房”始建于清康熙时代,1917年被康有为购得后重新营造,后归并“刘庄” ,如今它依旧保留着古朴的韵味,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过往。</p> <p class="ql-block"> 当夜幕降临,西湖国宾馆又换上了另一副迷人的模样。月光如水,洒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给庭院披上了一层银纱。湖面上,波光与月光相互辉映,远处的雷峰塔在夜色中灯火辉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湖的怀抱中。庭院里的灯笼纷纷亮起,暖黄色的灯光与月光交织,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此时,坐在庭院的长椅上,微风拂面,带来湖水的气息和花草的芬芳,让人沉醉在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