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迎春东南行(八)赣州·江南宋城(上)

微笑向暖(DPS)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江 南 宋 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赣州,别称 “虔州”,江西南大门,是宋代36大城市之一,“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粵湘之要冲”,自古就是 “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 战略要地。赣州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城,尤其是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走进赣州古城如置身 “宋城博物馆”,故有 “江南宋城” 之誉。这里有 “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有全国唯一的宋代铭文砖城墙;有沿用了近900年历史、由100条木舟用铁索连环而成的古代水上交通要道——古浮桥;有中国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统——古福寿沟;有中国八景文化的发祥地八境台;南宋词人辛弃疾留下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郁孤台。2020年6月,正式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灶 儿 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灶儿巷,位于赣州城区东部,是宋赣州阴街的东段,全长227米,灶儿巷西南与和平路相接,东北连六合铺街,中通老古巷,有赣南客家建筑、赣中天井式建筑、徽州建筑、西洋式建筑。灶儿巷是赣州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巷的一个典型代表,明代称作 “姜家巷”,保留着宋代街道的格局。清初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服装,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 “皂儿巷”。后来谐音就变成了 “灶儿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 巷 印 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灶儿巷历史街区,保留了清代以后客家民居的完整风貌。其中有书院、宾馆、店铺、作坊、客栈、寺院、钱庄等客家古建筑物。灶儿巷建筑风格多样,临街的牌坊古朴庄重,鹅卵石路面井然光洁,风火山墙错落有致,灰塑门楼古香古色,传统门楼高大气派,深宅大院气势非凡,这些都展现了灶儿巷诱人的风韵,灶儿巷内的徽派建筑吸收了客家民居清水墙面的特点,改变了其原有的白色墙面,融入了赣南客家建筑的色调中,显得低调而不失典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 巷 老 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东 津 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津桥,俗称 “古浮桥” 、“东河浮桥”,位于赣州市贡江上,是赣州宋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东津桥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由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任赣州知军时建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东津桥全长400米,由近百只木舟用缆绳连接而成,舟面上铺有木板作为桥面,桥面会随着木舟的浮动而上下晃动,充满了惊险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津桥的地理位置特殊,横跨于古城墙建春门外的贡江上,连接章江和贡江,是赣州市三座浮桥之一。由于赣州城三面环水,河面较宽,过去河两岸往来主要靠渡船。为了方便与外界沟通,宋代在章、贡两河上先后建造了东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桥。建国后,西河、南河浮桥因修建了公路大桥而被拆除,只有东津桥得以保存下来,并继续为市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津桥,不仅是赣州市民的重要交通要道,至今仍然为两岸居民提供便利的交通服务。它见证了赣州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这座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东津桥在赣州已沿用了800多年,被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赣州市的 “国宝” 级文物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赣 州 城 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赣州城墙,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章江与贡江交汇地带的江畔。赣州古城始建于晋代,现保存较完整的砖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赣州城墙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共3664米。城高5~7米,城面宽4~6米,保留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和涌金门4座城门,八境台和西津门2座炮城,马面1座和部分警铺。赣州城墙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城市防洪、城市建设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11月20日,赣州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漫 步 古 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 城 俯 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建 春 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春门,是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古城墙东北部的一座重要城门,始建于东晋永和五年(349年),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建春门不仅是赣州古城的五大城门之一,更是赣州 “宋城博物馆” 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赣州近千年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春门,位于中山路北段东侧,从宋代沿用至今,采用砖石砌筑,城墙坚固厚实,城门为拱券式结构,造型古朴大方,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不仅是城市的入口,更是文化的象征,众多文人墨客如李渤、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在此留下诗词佳作,使其成为赣州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涌 金 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涌金门,位于赣州章贡区章江和贡江的交汇处,是赣州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更是赣州历史上繁华的商业中心。涌金门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吴越时期,当时因西湖中涌现金牛而得名。南宋时期,涌金门成为赣州最繁华的码头之一,商贾云集,钱财广通,被誉为 “金码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涌金门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名,曾在杭州被称为 “丰豫门”,但在明初又恢复了涌金门的名称。涌金门不仅是古代游人前往西湖的必经之路,还在《水浒传》中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涌金门的繁荣得益于赣江的通航和梅关古驿道的发展,商船络绎不绝,商业活动异常活跃。如今,涌金门仍然是赣州市民生活的交通要道,尽管时代的变迁使得这里的景观有所变化,但涌金门的繁华景象依然让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八 镜 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境台,位于赣州市北部的八境公园内,是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八境台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制《虔州八境图》,并以图求诗于苏轼而得名。八境台依城墙建造,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朱楼碧瓦、雄丽壮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远 观 楼 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境台,不仅是赣州古城的象征,也是赣州宋城的核心景点。它屹立在章江和贡江的交汇处,登台远眺,可以看到碧波白帆、绿树红楼,江风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八境台历经多次火灾,1983年仿宋式重建后依然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台 阁 近 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八境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题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清代有名联:“八境久名诗世界,层台待结画姻缘”。八境台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漫步其间,可以感受到飞檐斗拱、画梁朱柱的古朴之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登 阁 俯 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福 寿 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寿沟,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系统,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由当时任知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建设。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并通过水窗单向排水,有效阻挡赣江洪水倒灌,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寿沟,全长12.6公里,分为福沟和寿沟,分别位于城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福寿沟与城内的多个池塘相连,形成了 “坑塘﹣福寿沟﹣水闸﹣城壕﹣章贡二江” 的雨水排蓄系统。在雨季,当赣江水位上涨时,水窗会自动关闭以防止江水倒灌;而当洪水消退时,水窗则会打开排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寿沟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至今仍在赣州旧城区排水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得赣州古城在暴雨时也能有效防洪排涝。福寿沟不仅是一个排水系统,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宝贵实证资料,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近年来,福寿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水利专家的广泛关注,被誉为 “一颗跳动千年的城市良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郁 孤 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郁孤台,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西北部的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赣州老城区的制高点。郁孤台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赣州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历史文化遗产。郁孤台的建筑风格独特,台上建有3层仿木结构楼阁,高达17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楼阁依据清代同治年间的样式重建,既保留了古典建筑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建筑技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郁孤台的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代名将李泌在此筑台观星象,因地势孤高而得名 “郁孤台”;另一种说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此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使得郁孤台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郁孤台,不仅是赣州的历史地标,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墨客如李渤、苏东坡、辛弃疾、文天祥、王阳明等都曾在此留下诗词和足迹。其中,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郁孤台为背景,描绘了词人登高远望的家国情怀,成为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 摄于 2025 . 2 . 3(正月初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