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八面厅

路随心动

<p class="ql-block">黄山八面厅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上溪镇黄山五村,原名振声堂,由义乌火腿商人陈子宷与其孙陈正道建造。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建成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因有八个厅堂、七个天井、八根旗杆和外墙四周有八个门户出入而俗称八面厅。</p><p class="ql-block">黄山八面厅现存建筑分为三路六院,共64间,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前园后宅。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是由一条中轴线和两条横轴线构成,沿中轴线依次分布为花厅遗址、门厅、大厅、堂楼,中轴线南北两侧分别有两个三合院,四座厢厅,八座厅堂。门厅、大厅为宗祠建筑,是整个建筑的核心,是陈氏宗族举行祭祀、聚会、议事和各种典礼的场所,规模极其宏伟,其他六厅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周。在结构上,每座院落都有正厅、厢房、走廊、天井等,自成系统,厅与厅之间两相对称,但又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黄山八面厅建筑布局严谨、规整、对称,体现了中国封建大家族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与生活习惯。黄山八面厅是多种文化背景和建筑手法的结合,是不可多得的浙中民居典型建筑,建筑结构同时具有家祠功能和居家功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门厅坐西北朝东南,硬山顶,前后两坡,用九步架,前坡四步,后坡五步。正脊用滚瓦花脊,饰砖雕。屋面覆小青瓦,阴阳合瓦,压七露三。檐口用花沿滴水。前檐檐口高6.1米,后檐檐口高5.55米。两侧山墙设三花马头墙,磨砖错砌。三合土铺地,划斜方格纹。门厅正立面檐下施砖雕,辟三门,正门居中。</p> <p class="ql-block">▲ 门厅</p> <p class="ql-block">花厅在建筑的最前面,原有楼房11间,呈“一”字形排列。厅前走廊贯穿全厅,隔天井与门厅相望,天井两端各有圆形拱门,称“龙虎门”。拱门的房屋又与南北跨院相连。花厅前设花园,有别于一般民居建筑花园置后的传统布局。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花厅、花园被太平天国起义军烧毁,现仅存柱础、柱项石、旗杆石等遗存。</p> <p class="ql-block">▲ 花厅</p> <p class="ql-block">黄山八面厅建筑雕刻种类繁多、题材广泛,许许多多的故事通过艺人的雕刻技艺得以展现,内容除了表现“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观念外,更多的则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些装饰图案不仅显示了当时雕刻艺人的雕工和技艺,也展示了房屋主人的殷实财力和心性品格。石雕以缠枝花卉、道家人物、凤纹为题材;砖雕以花草、动物、道家人物故事等为题材;木雕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鱼虫、飞禽走兽等,有的取材于民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有的反映了当地景物风俗等,人物塑造讲究造型的优美、性格的刻画,动物花卉写实逼真,集线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厅内的牛腿多以狮子和神仙为题材,雀替的装饰更为别致,大厅展示了春游、夏赏、秋饮与冬吟的四季场景,生动展现了自然的四季变迁</p> <p class="ql-block">▲ 八面厅的门窗、格心、裙板上的雕刻讲述了许多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如《西厢记》和《五子登科》,每扇门窗都富有生动的情节与深刻的文化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