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陈逸飞的画

吊脚楼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逸飞是我国著名油画家,他的优秀作品是很多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两幅作品。</p><p class="ql-block"> 对于绘画,我是十足的门外汉,但对绘画作品,尤其是油画、素描,我是很眼馋的。第一次看陈逸飞的作品,是在上海的《朝霞》看到的。那是在1973年,我读高中,《朝霞》是我每期必买的文艺期刊,他的油画《开路先锋》几幅作品就发表在这本杂志的封二、封三。在那个特殊时期,他们的作品巧妙地回避了千篇一律的“斗批改”题材,不是“红光亮”“高大全”的“创作模式”,而是老老实实地用写实手法描绘了铁路工人的普通劳动场面,高超的写实手法及构图设色的高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记得我还用广告色临摹过其中的一幅画,虽然画得非虎非犬,但从此我牢牢的记住了陈逸飞这位当年才26岁的上海青年画家。</p><p class="ql-block"> 真的,我很佩服他!那时我不满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1984年春天,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在和绘画创作中遇到了瓶颈,他果断地回到国内寻找创作灵感,朋友介绍他到尚未开发的周庄写生,在此期间,陈逸飞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他面对原生态的周庄美景赞叹道:“周庄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你看,站在周庄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是美的!”那时,当红的《人民画报》上常有他创作以周庄为素材的的油画。我也因常看他的画,知道了周庄这个古镇。</p><p class="ql-block"> 周庄的双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这里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建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代人使用的钥匙,当地人称之为“钥匙桥”,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欸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陈逸飞坐在小船上,无法用画板写生,只好用相机记录周庄。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致深深吸引了陈逸飞,他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他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故乡的回忆》的油画。</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回忆》画中朦胧的色调和理想化的构图并非完全写实,而是陈逸飞对故乡的浪漫化重构。画中静谧的流水、古桥与斑驳白墙,与改革开放后中国急速城市化的背景形成强烈对比。作品暗含陈逸飞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空间消亡的隐忧,用手中的画笔,温情脉脉的追问如何在发展中留住“乡愁”。</p><p class="ql-block"> 以江南水乡周庄的双桥为原型,创作出的油画风景画《故乡的回忆》,用西方油画技法表现东方水墨意境,将江南水乡的温婉诗意与光影写实结合,展现了传统中国美学的生命力,这幅优秀作品又让人们眼前一亮。《故乡的回忆》这幅作品通过“东方意象”在东西方艺术界更是引发强烈共鸣。</p><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陈逸飞把《故乡的回忆》连同其他37幅作品在纽约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属的哈默画廊展出。这些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的油画作品,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引起极大轰动。11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将他以高价购藏的《故乡的回忆》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一时被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1985年,油画作品《故乡的回忆》被制作成联合国首日封。从此,双桥走向世界,周庄的名气越来越大。周庄因这幅画而闻名世界,成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名片。</p><p class="ql-block"> 周庄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后,双桥便是网红打卡地了。</p><p class="ql-block"> 写这篇小文章,缘于今日中午读了《陈逸飞画传》,因为我不懂画,以上的点滴心得就近乎胡说了。</p><p class="ql-block"> 2025/02/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