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整整一年没有回故乡了,这次回到故乡的怀抱,正值深秋大忙季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的故乡地处辽西北部的怒鲁尔虎山脉北面,行政管辖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南部的山区。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民勤劳纯朴,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满山松树杏树的群山里,大山,一年四季都为这里的人们提供着财富。冬天可以采干果、捕野兔;各种山鸡出沒林间。河套里还可以寻到奇石。山中枯根是做根雕的好材料。夏天可以刨药材,釆山杏;入秋后就在松林中捡蘑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身临故乡的怀抱,举目四野群山和一片片丰收在望的良田,久违的兴奋之情激荡着我的浑身热血。虽然,我诞生于此,又在这里走出,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一草一木,我都再熟悉不过,但,仍然似熟悉中充满着陌生亲切涌着的冲动,让我把故乡又从头到脚看了个遍。</b></p> <h3><b><font color="#b04fbb"> 眼前的故乡,到处都充满着丰收的景象。我身边的红高粱,多像一张张扬溢着青春活力的小伙子的笑脸啊!满面红光,随风摇头,高兴地微笑!</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 回老家,听说临近十里八乡的种粮大户到秋收时忙不过来,就雇附近各自然村中的相对有时间能脱离开身了的男女农民前来掰棒子(玉米)。女的掰,男的割秧,车接车送,中午管顿饭,每人每天140元~150元不等。有些能吃苦有毅力的农民,秋收时连续受雇前去打工,获得了不少的收入。</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 在故乡秋天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和红高粱。</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 古人云:三春不如一秋忙。意思三个春天的农活不如一个秋天的农活多。秋收冬藏,这是中国古人传下的经验。春天和夏天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要在秋天颗粒归仓。秋天金黄的劳动成果,要仔细认真地收获起来。</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 故乡的秋天是美妙的!</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天是瓦蓝瓦蓝的,白云一朵一朵的,空气格外的清新,仿佛是天然大氧巴。四周是静谧安祥,一丝微风掠过,非常惬意。偶尔有羽毛鲜艳的山鸡在地头飞落;还有不知名的小鸟在大沟里的树梢上啼唱着委婉动听的歌!</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故乡的美是三十年前所未曾有过的。</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 这里的山这里的沟,这里的树林,这里的坡地,这里的山泉,这里的羊肠小道,这里丁香花,这里的狼毒花,这里的甜红花子,山前山后,我都采过。因为,我是从这里出生的,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那时的日子是很苦的。所有的人都在与饥饿做斗争。也应验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叫做吃了上顿没下顿。往事不堪回首。那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景。</font></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现在的故乡,再也没有了辛酸的景象。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虽然也终日劳作,四季勤奋付出,但却赢来了衣食无忧。破旧的土房全都换成了砖瓦混凝土结构的好房子。好多人家都有汽车。至于农用三轮车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一台。在政府的帮助下,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全村的街巷都得到了硬化。修建了水泥路面。一改往日尘土飞场、泥泞不堪、环境脏乱、出行困难的境况。特别是村中建起了文体活动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故乡的乡亲们,以此为阵地,自发组织起了秧歌队、广场舞队等文体活动队伍。在农闲及夏季消夏时,每天坚持在广场上有组织地强身健体,有力地推动了家乡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促进和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b></p> <h3><b> 作 者 简 介:
高亚丛(高亚聪)昵称青山青。赤峰市敖汉旗人。中学政治教师出身。后改行到政府机关工作现退休。通迅《德润红山花满城》于2002年在《精神文明报》头版头条发表。歌词《英金河》(李志祥谱曲)获赤峰市文联优秀作词奖,被收入《赤峰艺术》一书。诗歌《白色的魂》、《夏日英金河》被收入《赤峰青年诗选》一书。长篇民间故事《最后的叹息》被《红山晚报》连载。《走在田垄里的母亲变矮了》一诗被赤峰市文联收录于2017年《百柳丛书~诗歌卷》。其他诗歌、散文、通讯、杂文、言论、消息、民间故事约180余篇(首)分别散发于《精神文明报》、《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百柳》、《红山晚报》、《内蒙古电台》、《赤峰电台》、《赤峰诗词》等。有近百首诗歌发表于各微信网络站、社、刊。受到广泛好评。</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