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创作及影响

记事本⭐️

<p class="ql-block">《游击队之歌》是一首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的歌曲,其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烽烟骤起,上海文化界迅速组建救亡演剧队,贺绿汀投身于第一队,随队奔赴抗日前线,以文艺为武器鼓舞士气。在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的日子里,贺绿汀深入接触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些珍贵的经历为《游击队歌》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智慧。在临汾的一个普通老乡家中,贺绿汀借着微弱的油灯光芒,历时一个月左右精心创作了这首歌曲。他先构思出旋律,再依据旋律谱写歌词,期间与演剧队员们反复研讨、修改,力求完美。歌词中写道:“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旋律则采用了进行曲风格,轻快流畅且富有弹性,仿佛小军鼓的节奏贯穿全曲,生动地描绘出游击战士们灵活机智地与敌人周旋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国内,《游击队歌》犹如一面旗帜,在抗日战争期间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的士气,促进了军民团结。新中国成立后,它一直被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推荐歌曲,成为解放军歌咏活动中的必唱曲目。在国际上,美国记者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在其著作《中国的双星》中多次提及此曲,1985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训代表团访问美国时,东道主特别希望代表团演奏这首歌曲,可见其国际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击队歌》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在国际上也赢得了认可。1993年6月5日,它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优秀曲目奖;2015年,该曲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成为永恒的经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