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从书架上抽了一本李碧华的《生死桥》,坐在床头翻了起来,和着窗外的雨声。有些“细雨无事闲敲窗,卧坐床前咸翻书”的味道。</p><p class="ql-block">阅读断断续续的,老实说这本书很贴合现在的状态及心境,实不忍一气读完,好似那样做会留下什么遗憾一般,终在一个溜号的黄昏翻到了最后一页,意犹未尽之际查阅了些许关于《生死桥》的阅读感悟,和那些透彻深刻的文字相比我这点儿微末情愫实在微不足道,只觉得作者把最好的章节留在了那些个情窦初开的北平,最混乱的笔触放在了魔都上海。</p> <p class="ql-block">当读到那个寄居在雍和宫的老太监王老公曾推算出大清要亡时不觉眼前一亮,这可是能推算国运的大能啊,怎堪至此!无怪乎大清要亡了。文中三个角色,三副扰乱的卦相,促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最终都应了王老公“生不如死,死不如生,先死后生”的谒语,其间爱恨交织却难逃大势束缚,岂不闻“人有通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运道何其缥缈到终了不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俗套。</p><p class="ql-block">所有的繁华都要用寂寞来偿还。倒是那个胭脂胡同出身的志高得了纯真,实属意外,可能这便是不妄求了罢。悲夫,悲乎,不知谁家仙乐飘送,撩乱衷肠。</p> <p class="ql-block">去年买了一套李碧华作品集,我读的她写的《饺子》,读完后我依然心潮难平又再读一遍《饺子》后评价极简:一般,不怎么样。</p><p class="ql-block">如今重读李碧华,又或许是为了清一清书架上的未读书目。读完后我有些庆幸将这本书放到最后来读,光看目录就足够骇人,书中的部分章节能明显引发胃部不适,我一度觉得放在最后而非最先的《饺子》一定是善良的,用来抚慰读者受创的眼睛,谁知《饺子》柔和的笔触下剂量更猛,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般小说中冠以书名的基本都排在首位,而《饺子》却选择屈居最后,作者绝对是故意的,若非如此怕是会骇退一众读者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仿佛曾深受情伤一般,全文充斥着对感情和男人的偏执,文中的男人不管有钱的没钱的有地位的没地位的都是一丘之貉,饮食男女暧昧成瘾始乱终弃没一个好的。文中完美地将神话传说忠义轮回和现代社会生活融合起来,文风魔幻鬼魅且不乏辛辣讽刺。我不清楚为何东吴大地会对被他们戕害的关老爷推崇备至,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又或者凡是和义气沾边的各路神仙都很受他们欢迎。</p> <p class="ql-block">很多神话传说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并深刻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中,才造就了作者如此魔幻而又现实的文字。又似乎作者想借此文传达这样一条信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吃人的时代并未远去。这就更为骇人了,比《饺子》更甚。作者嘲弄庸庸众生的同时,暗讽了一个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