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为孔子讲到对晋文公和齐桓公的比较,而且加以评论,子路就来插话。</p><p class="ql-block">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p><p class="ql-block">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章,子路请教夫子一个问题,也是请夫子评价人。首先把这段话的历史背景,给大家介绍一下。齐桓公,“桓公杀公子纠”,是这样的一个情形,齐桓公是齐国原来的公子小白,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叫公子纠,父亲叫齐厘公。当时襄公无道,公子小白的家臣叫鲍叔牙,是很有智慧的人,他预知齐国必定将乱,所以就建议小白赶紧离开齐国,以免遭到祸患。于是,就辅佐小白出奔到莒这个地方,莒国。后来,襄公果然被他自己的弟弟(叫无知)给杀了,他的弟弟就自立为国君。</p><p class="ql-block">当时公子纠也逃跑,管仲和召忽两个人辅佐公子纠,逃到了鲁国。这臣弒君,这国家真的大乱。新上来的国君也好景不长,几个月之后,又被齐国的大夫雍廪给杀了。杀了以后,要立国君,立谁?两个候选,一个是公子纠,一个就是公子小白,他们俩是兄弟。于是就约定,谁先回来就立谁。于是,小白就从莒要回齐。公子纠当时逃到鲁国去了,因为他的母亲是鲁国人,鲁国也有意要辅助公子纠,于是出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同时,为了保证公子纠先回到齐国被立为齐君,于是就派了管仲率兵去拦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拦截公子小白,不让小白回来。他不回来了,公子纠当然就成为国君了。</p><p class="ql-block">结果,在路上管仲拦截公子小白,甚至要把小白给杀死。当时小白要跑,管仲就弯弓射箭,一箭射过去,射中了小白的带子,小白很聪明,立刻就装死。管仲以为他真的死了,就回去了,小白得以脱身。管仲回到了公子纠那里就报告,说已经把公子小白给杀了,大家都很高兴,现在没有竞争对手了,于是公子纠的车队就慢慢的走,不赶时间了。结果走到了齐国之后,没料到公子小白已经抢先入了齐国,被立为国君,那就是齐桓公。当时,齐桓公立刻就派兵去迎战鲁国的军队,拦截公子纠,不让他回国。齐国的军队毕竟比较强大,打败了鲁国的军队,公子纠也就逃回鲁国。</p><p class="ql-block">桓公抓到了管仲,管仲可是桓公的仇敌,当时管仲差点把他射死。鲍叔牙非常诚恳的规劝桓公,管仲是一位人才,当时是各为其主,现在已经被我们捉获了,我们应该软言相慰,让他心能够归附,为我们所用,将来一定能够辅佐君上您称霸。齐桓公也是个很有度量的人,听到鲍叔牙的举荐,于是不仅没有追究管仲,而且还任命他为齐国的宰相。管仲后来真的辅佐齐王九合诸侯,称霸。至于公子纠,逃回了鲁国,召忽跟着他。结果齐国以强势要挟鲁国一定要交出公子纠,或者把他杀死。当时鲁国不敢得罪齐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子纠就被鲁国杀了,</span>召忽就为公子纠殉难,自刎而死。</p><p class="ql-block">所以子路在这里问这个问题,因为子路为人很注重道义,很有情义的一个人。他认为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死之”,召忽为他殉节,这是杀身以成仁,很忠烈的义士。“管仲不死”,管仲为什么不为公子纠而自杀,不为他殉节?管仲好像比不上召忽。所以他就问孔子,“曰:未仁乎”?管仲是不是还是不仁?不能称为仁?他连忠都没做到,义也没做到,怎么能称为仁?孔子的答复,“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他说齐桓公后来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了诸侯盟主,“九合诸侯”,而且还“不以兵车”,就是不用武力,当时称为衣裳之会,不是用武力来称霸。这非常受孔子的赞叹,天下当时得到了安定,这是“管仲之力也”,管仲帮助齐桓公的结果。如果没有管仲,不可能有当时的盛况,老百姓得到安宁。</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可以说是战乱不断,都是为了私心,为了个人企图,所以“春秋无义战”,打来打去,受苦的是老百姓,所以孔子非常不赞同用武力,而希望推广德行、推广礼乐之治,使天下安宁。结果,管仲当时帮助齐桓公做到了。因此夫子讲“如其仁,如其仁”,就是说管仲亦如召忽之仁,跟召忽一样的仁,也不亚于召忽,还说了两遍“如其仁”,所以孔子心目中管仲也是一位仁者。可见得孔子的心量很大,他思考的不是为了一国,不是为了一主,而是为天下。仁,什么意思?仁者爱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没有说我齐国人才爱,鲁国人就不爱,如果有这个分别执着,不仁,所以孔子他起心动念想着天下万民。</p><p class="ql-block">管仲、召忽两人有不同的示现,召忽示现了忠义之士,能为自己的主上而殉节,这是勇。管仲能够忍死,忍着不死,他发现公子小白他做了齐桓公,这个人的心量很大,有贤君的素质,所以管仲看到这个可以帮助他。帮助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图自己的名利,而是为了施仁爱于天下。所以夫子赞他如其仁,从这看,管仲心里真正为了人民,为天下苍生。</p><p class="ql-block">蕅益大师的批注说,“不以兵车,故如其仁,乃救刀兵劫之真心实话”。这就点出来了,仁者爱人,慈悲。管仲辅佐齐桓公,确实能够不以兵车而九合诸侯,使天下安定,人民得利益,因此夫子赞如其仁。所以管仲想的不是自己的名节,可能他会遭天下人唾骂,连子路这样的水平,对他还不理解,还觉得管仲不够召忽仁。相信有不少的人,当时会认为管仲不仁。没把个人名节看得很重,而是将天下万民的福祉摆在首位,没有自己,只是心存天下,这是仁人。天下如果没有他,就不能实现安定和谐,所以他有义务要出来,哪怕是冒着别人的讥嫌,也义无反顾。</p><p class="ql-block">孔子赞叹他,孔子的境界当然绝不亚于管仲,也是心存天下,把个人名节放下。所以你看孔子,当时也周游列国,到每个国家,都希望帮助那个国家推行礼乐之治,实现大同的世界,让天下和谐,这也是如其仁。当时,孔子评价管仲,“不以兵车”四个字,就足见他心目中多么希望和平,知道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太大了。所以这是“乃救刀兵劫之真心实话”,刀兵劫是战争。所以孔子从评价管仲的话当中,已经流露出自己的真心实话,救民于水火之中。只要人民能够安定,能够有和平,个人名节又算什么?个人的小忠小义又算什么?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一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