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修县农科所的那些日子(四)逛永修县城涂家埠

胡茂文

<p class="ql-block">涂家埠铁路大桥,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桥梁,横跨在修河之上,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时代的更迭,它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上旬,我们将父本献党一号与母本国际24的秧苗悉数插入田间,正式迈入田间管理阶段,首次施肥耘禾工作刚刚结束,学员们终于迎来了难得的闲暇时光。恰逢周末,曹主任决定给培训班的学员们放一天假,让大家放松一下。听到放假的消息,学员们顿时欢呼雀跃,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上回路过涂家埠时,因临近傍晚,我们匆匆赶往永修农科所,未及在县城停留。今日趁着假期,打算好好游览一番,对这座小镇有更深入的了解。吃过早饭,我与宇和哥沿着铁路向南漫步,这是前往县城的捷径。行走在铁轨之间,我们遵循着铁路交通规则,每当火车临近,便提前避让到一旁的小道上。途中,宇和哥从口袋里掏出一枚两分钱的硬币放在铁轨上,我担心此举会影响火车安全,站在远处观望。然而,当火车呼啸而过,硬币竟奇迹般地被压成了长条状,如同刀片一般。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上面说铁轨上不能有任何杂物,哪怕是稻草,都会危及火车安全,现在看来,那不过是夸大其词罢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始终谨慎地遵守着铁路交通规则,当火车距离我们两三百米时,便早早地避让到一旁。然而,有些行人却喜欢冒险,直到火车临近才慢悠悠地离开铁轨。火车司机对这些不守规则的人也自有办法,我曾目睹过这样一幕:几个年轻人在火车靠近二十米时才离开铁轨,尽管火车已经减速并鸣笛示警,但司机还是在接近他们时突然打开排气阀门,强大的蒸汽将他们冲到了铁路下的稻田里,弄得满身泥泞,狼狈不堪。这是对那些不珍惜生命、不遵守规则的人的一种警示。</p> <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半,我们抵达了永修县城。此时的县城与火车站都位于修河的北岸,而修河宛如一条蓝色的绸带,蜿蜒于赣西北大地之上,干流全长389公里。它起源于湘、鄂、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于渣津汇流后始称修河。河水东流,沿途汇聚多条支流,至永修县城又纳潦河,最终在吴城镇汇入鄱阳湖。修河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p> <p class="ql-block">永修火车站位于地势较高的地方,我们进入县城必须经过这里。沿着修河畔的街道前行,这里虽不算繁华,但沿街分布着各类商店:百货商店、副食品店、五金交电商店、农资商店以及新华书店,还有几家小饭店和招待所。这些店铺虽规模不大,却为小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我和宇和哥走进每一家商店,挑选着心仪的物品。在百货商店买了些日常用品后,我们来到了新华书店和副食品商店。新华书店里,我买下了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而副食品商店里,我们各自买了一斤鸡蛋糕。这种美味的糕点,在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才能品尝到,且分量有限。如今,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终于可以尽情享受这份甜蜜。我一口气吃了十八个,宇和哥吃了十七个,这份满足感让我们几乎忘记了午餐。</p> <p class="ql-block">逛到东街尽头后,我们折返回来,宇和哥带我前往修河边,参观涂家埠铁路大桥。途中,他讲述了这座桥的历史:始建于晚清末年,建成于民国初年,是南浔铁路的关键节点。这座四孔悬梁大桥横跨修河两岸,虽看似普通,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27年7月,朱培德为阻止共产党人在南昌发动“八一”起义,下令炸毁大桥。工人们为了支援起义,连夜抢修。起义部队过桥后,地下党人再次炸毁大桥,阻止国民党部队增援。此后,大桥经历了多次炸毁与修复,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听完宇和哥的讲述,我对涂家埠铁路大桥充满了敬意。它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中国革命事业成功的见证者。这座历经沧桑的大桥,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每当想起永修涂家埠,这座铁路大桥便浮现在眼前。遗憾的是,1995年,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这座百年老桥最终被拆除,连同河中的桥墩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