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走近敦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敦煌,是我久已神往的地方。秋高气爽的时候,我来到了这里。为一睹这座保存1600多年的莫高窟的佛颜而激动欢欣。</p><p class="ql-block"> 敦煌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是依靠党河中的雪水滋润而成的戈壁绿洲。它西望新疆,南达青海,东通中原,两个著名的关卡一一阳关和玉关均在境内。</p><p class="ql-block"> 我久已向往的莫高窟洞窟,分布在鸣沙山东麓的峭壁上,上下分层排列,多的高达五层。层层叠叠的洞窟,密若蜂房,有一种雄壮的感觉。人们从相连的木廊上走去参观洞窟时,如同走在时光的隧道中一样。</p><p class="ql-block"> 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始创建。当时有个名叫乐樽的和尚,他来到鸣沙山脚下,朝西环望去,夕阳的余晖给三危山涂上一层金光,当日光东伫时,金光中好像出现了千佛。他顿时感到无比激动,犹似来到了他向往的佛家圣地,于是他请人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表示要在这佛家圣地永远停留。之后,又有位叫法良禅师的人续凿了第二个洞窟。接着,那些经过敦煌的高僧们,大多长住敦煌,有的在这里将北传东进的佛经译成汉文。在当时佛教热潮中,当地的统治者们,如东阳王元荣、建平公于义等人岂敢落后于那些自发凿洞窟的僧人或黎民,一边出资大力开凿洞窟,一边发动心善行佛之徒亲凿洞窟。这样,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至唐代圣历年间,这里的窟龛已多达千余个,到元代以后凿窟基本停止。</p><p class="ql-block"> 鸣沙山的石质不好,属于玉门系砾岩,由沙土、石子及钙质胶结物等聚合而成,不适宜于雕刻。这样,古代的匠师们因地制宜创造出了适宜于这种地质的壁画和彩塑两种艺术手法,创造出色彩斑斓、瑰丽多姿的佛教艺术品。在这里,保存了佛教建筑、佛教绘画、佛教雕塑圣殿,它成为了一千多年间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据敦煌研究院统计,现存壁画面积四万五千平方米,如果将全部壁画连接成高一米的长卷,则画面长达45公里,就是坐上汽车浏览一遍,可能也要费时一个钟头。</p><p class="ql-block"> 在所看的洞窟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许多。第249窟,佛像被安置在正壁的佛龛中,显著而突出。窟顶成四面坡式的覆斗形。高大的空间犹似一座帷帐。它是方形佛殿窟的典型代表。第257窟西壁,宣扬因果报应说教。一个被九色鹿救出的水中溺者,发誓不泄露鹿王所在地方,但他贪图国王的赏赐而密告九色鹿。溺者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举动最后受到身生恶疮的报应。我的印象最深的当是飞天壁画,这是莫高窟的精华,也是当今人们心目中敦煌的形象代表。</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洞窟,欣喜之余,心中却留下永远抹不掉的遗憾。1900年夏,在16窟甬道积沙清理时,道士王园箓意外地发现了藏有众多宝物的小窟。这4万多件古代佛教典籍的写本、印本、社会文书、佛教文物等的发现,引来了许多外国人。这些纷至沓来的外国探险家们对此肆意劫掠。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劫运走的佛经写本、历史文献等有24大箱,另有珍贵的绢麻织物佛画4大箱。第二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认真拣选,将劫余物中精品又劫载数千件。不久,他出版了六大册敦煌壁画集,中国学术界方才大吃一惊,将藏经洞不足三分之一的余物运回北京图书馆前身的京师图书馆。如今,这些稀世珍贵的文书和塑像、壁画等文物,流落异国他乡,分别收藏于英、法、俄、日、印等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听到这些,令参观者伤感万分!</p><p class="ql-block"> 敦煌,你这颗佛教的圣珠,永远悬挂在我的心中。莫高窟,崛起的灿烂中华文化传统之光,永远会像乐樽看到的那道佛光一样将你包容、护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