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长岛歌吟

<p class="ql-block">虽然守旧派对王安石变法百般诋毁,但变法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变法期间,大量荒田被开垦,全国兴修水利设施一万多处,新增可灌溉土地达三千多万亩。因此农民得到了好处,国家增加了收入,“中外府库,无不充衍”。财力的充足使得社会各项事业的开展有了可靠的经济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王韶开边千里及章惇平定南苗就是其中的两例,而当时辽国甚至还担心宋朝会进攻他们。另外,如果守旧派官僚关于王安石变法扰民害民的描述都是真的话,那应该有不少农民起义,但在变法期间并没有农民起义,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对基层民众并没有太大的妨害。相反,通过保甲法的实施,农村的社会治安还有很大的好转。而从政策的延续性上看,虽然司马光上台后尽废新法,但王安石开创的不少政策后来又继续得以施行。免役法、保甲法等法规甚至到了元明清各朝还在继续实行。</p> <p class="ql-block">但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有这么多的争议呢?这是因为在宋朝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王安石变法涉及很多深层次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一是任何一场改革都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当时宋朝上下都认为不改革不行,但对如何改革却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而王安石的才气已为朝廷上下所承认,再加上他在二十几年地方官任上的良好政绩,众人都对他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就包括司马光也说:“王安石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多年,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即王安石不当大任则罢,但凡身担大任,则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苍生都会承受他的恩泽。”说空话可以,但是当王安石真的开始变法,而变法又触动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时,司马光又站出来极力反对。由于当时的官僚集团已经相当地腐朽和短视,只是一味维护自己的当前利益,所以他们激烈地反对变法。结果北宋被金兵灭掉,官僚地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最终还是受到了摧残。</p> <p class="ql-block">第二是任何改革都存在不少“毛病”和“缺失”,有的可能还比较严重。这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尤其是改革,一般都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求当事人做事不出一点问题、不走一些弯路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王安石在变法中,勇于革新,勇于实践,一心扑在改革上。而守旧派总是一味地挑变法事业的毛病,可是他们又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境,只有一味地抱残守缺,维持现状,直到北宋灭亡。</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有人不赞成他做宰相。王安石的好友叫王令,就力劝王安石学他终生不仕,也退隐山林。他认为任何改革都已经不可能改变宋朝的命运了,认为王安石纵然有心济世,却也无力回天。以王安石的才能,对时局的看法不可能不比王令更清醒。但是王令选择逃避,王安石却选择迎难而上。他在《游褒禅山记》中写得很清楚:“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但如果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了。“因此能否为天下人做点事情,“系吾得志与否耳”。如果有机会而不去做,则“吾耻之也”;而如果想去做而没有机会,“吾不恤也,尽吾性而已”。但遗憾的是,反对改革的司马光却享有盛名,而一心变法的王安石却屡遭误解。</p><p class="ql-block">至于北守灭亡,则是宋朝各种积弊爆发的总结果。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只能是化解宋朝的财政危机而已,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宋朝。实际上新法在经历了几年的反复之后,基本还在实行。宋朝不是亡于新法,而是亡于没有全面改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