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卡塔赫那的暮鼓晨钟,恰似马尔克斯小说的结构:黄昏是魔幻的狂欢,现实在酒精与夕照中溶解;清晨是冷静的缝合,日光如针线将破碎的梦境缀回生活。当最后一片晚霞沉入海底,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这座城便完成了一次文学的呼吸。</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卡塔赫那的二天时间,尽管知道这里热,但没有想到有这么热,33度高温让古城更是热情似火。</p> <p class="ql-block">傍晚五点,卡塔赫那的太阳开始向海平线倾斜,整座城被浸入一杯混着朗姆酒与血橙汁的鸡尾酒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上紧靠加勒比海的古老城墙,石缝间钻出的野番石榴树在热风中摇晃。加勒比海突然沸腾起来—云层被落日点燃,从绛紫、琥珀到熔金的色彩泼酒向天际,海鸥掠过西班牙堡垒的炮口,翅膀剪开光瀑,碎成马尔克斯笔下“一散的字母”。</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六点,卡塔赫那还未从宿醉中苏醒。晨雾像一块浸过牛奶的纱布,轻轻裹住殖民时代的残梦。</p> <p class="ql-block">老城和新城如此和谐的经过了五百多年的融合,而加勒比海的海浪已经早早地从遥远的海面向着古城涌来,一波又一波、涛声阵阵。</p> 老城区 <p class="ql-block">1533年6月1日西班牙人佩德罗·埃德利亚建立了卡塔赫纳,距今将近500年了。1552年发生了一场大火毁掉了木质建筑,后来开始用石头重建。为抵御外侵,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城里的圣菲利佩城堡和城墙至今依然耸立。西班人把卡塔赫纳作为金银财富的转运港和奴隶市场,至今仍有很多黑人奴隶的后裔生活在这个城市。</p> <p class="ql-block">这个城市也是最早宣布独立的南美城市之一,1811年就宣布独立了。著名的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在这里发布了卡塔赫纳宣言。</p> <p class="ql-block">温和的气候、热情的民俗和迷人的加勒比海滩让它闻名全球。历史的沉淀和内涵,使这座城在198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玻利瓦尔铜像,基座刻有独立宣言片段;四周种植热带棕榈、木棉树和九重葛,树荫下设有铁艺长椅,地面铺珊瑚石,部分区域因海风湿气略生青苔。</p> <p class="ql-block">广场被16-18世纪西班牙殖民建筑环绕,包括圣佩德罗克拉弗教堂(巴洛克风格,立面雕刻奴隶解放场景)、政府宫的拱廊与木制阳台,以及宗教裁判所的阴森石雕门楣。</p> <p class="ql-block">正午的玻利瓦尔广场,阳光将西班牙黄砂岩建筑烤出蜂蜜般的色泽。圣佩德罗克拉弗教堂的巴洛克立面繁复如蕾丝,但细看天使浮雕的面孔,竟有非洲人的厚唇与印第安人的高颧骨—殖民者的上帝,终被奴隶的凿子重塑。</p> <p class="ql-block">广场旁的咖啡店喝上一杯哥伦比亚的拿铁</p> <p class="ql-block">窗里窗外,西班牙的理性、非洲的痛感与加勒比的欲望,在四百年的化学反应后,最终成为了让人回味无穷的可口美味咖啡。</p> <p class="ql-block">卡塔赫那的黄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这座城市又来了一抹中国红</p> <p class="ql-block">华人在老城创办的这家中餐厅,丰盛的午餐让人难以忘记“海龙楼”。</p> 拉波帕修道院 <p class="ql-block">矗立在一座150米高的山上,在17世纪初由奥古斯丁教团的教师们修建。修道院十分美丽,有个精巧的礼拜堂和布满鲜花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殖民时代的信仰灯塔:拉波帕修道院,其正式名称为圣十字修道院,1607年,由奥古斯丁会修士建造,坐落于卡塔赫那的拉波帕山山顶,海拔约150米,是该城制高点。其名西班牙语意为“船尾”,源于山形似帆船尾部。</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主祭坛供奉拉坎得拉里亚圣母,据传1606年圣母显灵指引修士选址建院。圣母像手持蜡烛与帆船模型,象征“海上旅人的守护者”,契合卡塔赫那作为殖民港口的航海传统。</p> <p class="ql-block">殖民时期,修道院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海盗袭击时的瞭望塔与避难所。17-18世纪多次遭海盗焚毁,现存建筑主要为17世纪末重建的巴洛克风格,同时融合了军事防御设计。</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保存17世纪壁画《圣母显灵图》,描绘圣母驱散海盗的神迹;回廊庭院种植稀有热带植物,如“神之舌”仙人掌,据传治愈过修士的顽疾。 1984年随卡塔赫那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殖民时期宗教与军事融合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6日,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卡塔赫那期间,专程登临拉波帕修道院。教皇在圣母像前主持露天弥撒,称拉坎得拉里亚为“苦难者的光明”,并点燃象征和平的巨型蜡烛,呼吁哥伦比亚结束内战与毒品暴力。他在演讲中引用圣母“烛光”意象,强调“信仰应照亮社会的黑暗角落”。教皇在修道院签名簿题词:“从这山顶,愿希望之光照耀整个美洲。”题词石碑现立于修道院入口。</p> <p class="ql-block">这里更是旅行者登顶,俯视卡塔赫那城市全景的最佳地点。</p> 圣费利佩城堡 <p class="ql-block">城堡始建于1536年,由西班牙殖民者初建,后于1657年由军事工程师安东尼奥·德阿雷瓦洛大规模扩建,成为西班牙在美洲最庞大的军事要塞。其建造背景直指殖民时代的血腥博弈。</p> <p class="ql-block">16-17世纪,卡塔赫那作为西班牙“黄金舰队”的核心港口,是欧洲列强与海盗(如弗朗西斯·德雷克、亨利·摩根)的劫掠目标。城堡的兴建是对1568年德雷克焚城事件的直接回应。 </p> <p class="ql-block">军事工程的巅峰,城堡依山而建,占据拉波帕山与海湾间的战略咽喉,采用“棱堡体系”与多层次防御墙,墙体厚达12米,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先进的堡垒设计。 </p> <p class="ql-block">1741年“卡塔赫那围城战”:英国海军上将爱德华·弗农率186艘战舰与2.6万士兵围攻城堡,西班牙守军仅3000人。指挥官布拉斯·德莱索以独眼、独臂、独腿之躯率军死守,利用地下密道发动奇袭,最终击溃英军,保全西班牙对新大陆的统治。此役被称“史上最悬殊的守城胜利”。 </p> <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城堡成为西班牙殖民军对抗西蒙·玻利瓦尔独立部队的最后据点,1821年最终陷落,标志哥伦比亚独立的完成。 </p> <p class="ql-block">城堡由多层级堡垒叠加而成,包含独立弹药库、蓄水池、医院与教堂,墙体倾斜角度经弹道学计算,可最大化反弹炮弹。 总长1.2公里的隧道网纵横山体,兼具通风、运输、突袭功能,部分隧道至今藏有未引爆的英军炮弹。 </p> <p class="ql-block">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军事工程的杰作”,1984年随卡塔赫那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美国西点军校将其列为“必研经典防御工事”,日本动漫《海贼王》中“圣胡安·恶狼”的原型即源于此城堡。 </p> <p class="ql-block">圣费利佩城堡不仅是冷硬的军事机器,更是殖民与反殖民、压迫与反抗的史诗载体。它的每一块珊瑚石都浸染着西班牙黄金的贪婪、非洲奴隶的血汗与拉美独立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再次触摸这座珊瑚石城墙,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铭刻为世界文化遗产,绝非仅因那些巴洛克教堂或鹅卵石小巷。它是西班牙帝国最后的黄金梦、非洲奴隶的含血眼泪与加勒比烈日熔铸的混血儿,向世人低语殖民与自由、毁灭与重生的永恒辩证。</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们就结束了在哥伦比亚四天的游览活动,随后驱车前往机场,AV656航班飞往哥斯达黎加,晚上8点降落在圣何塞机场。明天就将开启第十五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谢谢你的点赞、评论和分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