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五

隔篱莲影

<p class="ql-block">文/隔篱莲影</p><p class="ql-block"> 都说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了年。但在我的家乡,要到正月二十五,过年这个系列节目才算真正落下帷幕。</p><p class="ql-block"> 于是,作为过年闭幕式的正月二十五,其隆重程度一点不亚于正月十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一天,母亲都要蒸好多糕点。说是糕点,其实就是用黄豆面,捏成各种动物的形状,然后放在大蒸锅上蒸出来。这些动物可不是随便选的,而是我们兄弟姐妹几人的属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哥属马,母亲总是先捏马,记得母亲揪一块面团,揉几下,然后像变戏法一样,一匹马的雏型就成了,再拿剪刀剪出尾巴、耳朵、鼻子,然后在眼睛的位置粘两粒黑色的谷子(俗称黒敉子),最后再捏一只马鞍放在马背上。就这样,一匹面塑的马就跃然面板上,那马不仅活灵活现,而且英俊威武,颇有几分要日行千里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二哥的兔,兔子的两只长耳朵是重点,只是耳朵要长还不能偏,一偏就会歪倒,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捏了又捏,直到兔子的两只耳朵直愣愣竖起来。</p> <p class="ql-block">  我排行老三,属龙。别看龙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尊贵无比,但细看其体型却甚为简单,只有一条长长的身躯覆盖些鳞片,于是,母亲捏龙时也最是省时省力,一团面拉长往案板上一放,再剪几下算是鳞片,我直呼太难看,跟条蛇没啥区别!现在想来觉得当年真不该怪母亲,龙的特点是庞大而会飞,面龙不可能捏太大,也不可能飞起来。而飞不起来的龙也能叫龙吗?虽然有卧龙一说,但那卧龙如诸葛亮,要不是刘备老人家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如何能成就一番传奇人生?恐怕后人也不会称他当年为卧龙了吧?话题扯远了,就此打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妹妹的猪和弟弟的牛,在母亲的巧手之下,猪笨拙的可爱,牛憨朴的让人心疼。我总觉得母亲捏马和牛最认真,花的时间也最多。由此我们其他三人都觉得母亲偏心老大和老小。母亲却说,马和牛干活最多,最辛苦。可见母亲在作面点时,也是奖勤罚懒,体现她的一份人文理念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属相捏好了,然后要捏一堆用来点灯的“灯盏”,形状正如点油灯的灯盏,单调乏味,没啥可看的,我们几人也就结束围观,只留下母亲耐心地一一捏完。</p><p class="ql-block"> “灯盏”蒸好后,要先去敬献给神灵,到底是哪几尊?我们也搞不清,也没想要搞清。反正只是跟着母亲,陪她一一祭拜,然后叩头了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真正期盼的,是到了晚上,家家大门外用柴草点一堆火,然后一个个比赛谁胆子大,敢从最旺的火堆上跳过去。一番大呼小叫之后,再把"灯盏"放在即将燃灭的灰烬里去烤,再拿出烤得发烫的“灯盏”,在两只手中交替着抛上抛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查了度娘,才知道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传统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刚读完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作者有这样的感叹:“谁的故乡不沦陷?”是啊!如今的乡村衰败衰落几近衰亡,我们这些在故乡长大的人,伤感的不只是失去故乡,还有那些与故乡同命运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里那欢天喜地的气氛,那是刻在我们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版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