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丰富的创作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种类繁多,包括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等。他的作品充分表现了音乐的力量和美感的极致,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思想和哲理。</p><p class="ql-block"> 《a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通过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音乐元素,传达出独特的情感。乐曲中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从欢乐到悲伤,从平静到激昂,如同人生的百转千回。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还运用了独特的和声和曲式结构,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动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贝多芬第十五弦乐四重奏(行板)op.132/阿姆斯特丹小交响乐团/首席:Tomo Keller / 2022/12/11</p><p class="ql-block"> 感恩是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情感,它如涓涓细流,贯穿生命的起伏与跌宕,最终化作心灵深处的一抹光亮。在古典音乐的殿堂里,贝多芬的《第十五弦乐四重奏》无疑是一曲感恩的颂歌,尤其是其中的第三乐章“感恩节的祈祷”,如同一座灵魂的灯塔,指引着人们穿越苦难,感受重生的喜悦与对上天的深深感激。在今天这个感恩节,让我们聆听这段超越时空的音乐,通过它反观人生,思索人性中的光辉与艺术中的感恩主题。</p><p class="ql-block"> 贝多芬的感恩之歌:苦难中的光辉1825年,贝多芬因疾病缠身而卧床不起,那是一场几乎让他命悬一线的重病。彼时的贝多芬,早已失去听力,生活艰难,病痛似乎彻底击碎了他顽强的意志。但令人惊奇的是,他最终战胜了这场病魔,并将这段经历转化为不朽的音乐篇章。《第十五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的完整标题为“一个康复者向上帝的神圣感恩之歌”,它是贝多芬用音乐表达感激的方式,同时也是他与苦难抗争后,对生命重燃希望的真挚独白。</p><p class="ql-block"> 这个乐章以柔和而神圣的主题开篇,像是一场低声的祈祷。弦乐四重奏的音色如同圣洁的天籁,将听众带入一个肃穆而崇高的内心世界。随着旋律的推进,音乐逐渐转向明亮与活跃,仿佛宣告一种“新生力量”的到来。这种交替的形式展现了贝多芬内心的挣扎与平静的融合,以及对生活重新燃起的热情。这一刻的音乐不仅是贝多芬的感恩,也是献给所有在苦难中重生之人的精神礼赞。</p><p class="ql-block"> 感恩节的思考:让感恩成为习惯,感恩不是对结果的简单回应,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觉悟。当我们学会感恩,便会发现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其实蕴含着无尽的意义。感恩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从不孤单,所有的经历——无论甘苦,都是生命编织的华美篇章。怀揣感恩的人,会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无常。</p><p class="ql-block"> 感恩是苦难的升华,每一份苦难都蕴含着成长的契机,而感恩正是将痛苦转化为智慧的钥匙。当我们在逆境中怀有感恩之心,就会发现,挫折教会我们坚韧,失去教会我们珍惜,失败教会我们成长。感恩让我们不再执着于“为何遭遇”,而是欣喜于“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是对生命深刻的洞见,是灵魂升华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感恩是一种连接,感恩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世界紧紧相连。当我们感恩大地的滋养、阳光的温暖、他人的善意时,便与外界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感恩提醒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独立于万物之外,我们所享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他人和自然的馈赠。正是这种相互依存,让世界更加温暖,也让生命更加充实。</p><p class="ql-block"> 感恩是时间的礼物,时间是不可逆的,然而感恩能让我们在回首往事时,重新发现其中的美好。那些曾被忽视的瞬间,那些埋藏于平凡中的恩赐,只有用感恩的心去看,才会明白它们的珍贵。感恩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味,更是对当下的拥抱,对未来的期待。感恩的人,会更加珍惜时间赋予的一切,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幸福来自珍惜与感激。</p><p class="ql-block"> 感恩是一种给予,感恩不仅是接受的回应,更是回馈的动力。当我们感恩于曾受的帮助,便会更愿意去为他人伸出援手;当我们感恩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便会更用心地保护这片土地。感恩让人从索取者转变为贡献者,也让彼此之间的善意传递不息。以感恩为起点,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p><p class="ql-block"> 感恩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是因为拥有多少,而是因为感受到多少。感恩教会我们不去执着于生活中的缺憾,而是珍惜当下的拥有。感恩是一种内心的富足,它能让贫穷的人发现希望,让失意的人重拾信念,让忙碌的人找到片刻宁静。幸福之所以触手可及,不是因为生活完美无缺,而是因为感恩为我们开启了发现美好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感恩的力量:艺术与人生的交织无论是贝多芬的音乐,还是文学与绘画中的感恩主题,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对生命、苦难与希望的悟道。感恩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它引导我们在逆境中寻找意义,在平凡中发现美好。贝多芬以音乐书写感恩,是对人性尊严的最高礼赞。当我们聆听《第十五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时,就像置身于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感谢苦难带来的成长、感恩生命赋予的每一瞬间。</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恩。感谢亲人朋友在我们身旁支持,感谢自然赐予的馈赠,甚至感谢每一次失败后的领悟。正如贝多芬用音符述说感恩,我们也可以用行动为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获得启发,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的起伏。无论命运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生命谱写属于自己的感恩乐章。--作者:enjoyGUDIAN自古典音乐公众号</p> <p class="ql-block">贝多芬a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第一、二乐章) op.132</p><p class="ql-block"> 本曲作于1823-1825年,是题献给加利钦公爵的三部“加利钦四重奏”中的第三首。这是最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贝多芬特有的雄浑气魄与抒情意念,融合成如此平易近人的旋律。创作之时贝多芬身处海立根,正值病重,十分虚弱,在完成第一、第二乐章后曾停下来,直至病愈后才继续创作。故此作另有昵称为“海立根感恩颂”Heiliger Dankgesang。原准备写成传统的四个乐章,但后来决定中间以三个乐章代替原来的两个乐章,因此共五个乐章。第1乐章,非常连贯的快板,a小调,4/4拍。引子主题是支配全乐章深刻的内省感情的重要动机,从引子带入的小提琴快速十六分音符经过句后,出现了在大提琴高音区的快板主题,a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接着是主题的扩展,附点节奏的大齐奏推动了乐句,不久又是三声部复调的新动机,在紧张激动的三连音伴奏下,第二提琴奏出了歌唱的第二主题,在这里更多表现的是一种焦虑不安、遭受痛苦的感情,因此也有人认为这首乐曲有点病态的心理特征。第2乐章,从容的快板,A大调,3/4拍,复合三部曲式。相当于谐谑曲,但又有着间奏曲的风格,流淌着宁静、明朗的旋律。描写了在乡村得到康复,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主题包含有两个动机,有渴望,也有乡村的简朴生活写照。第3乐章,甚柔板-行板,D大调,3/8拍,贝多芬在此乐章开头注明:“感谢上帝治愈我疾病的感恩赞歌,以利地调式作成。”其中使用的古希腊利地调式作为朴实的第一旋律,宛如祷告般,之后有庄严优美的圣咏主题反复,具有较强的宗教精神;第二段注明为“感受新生力的行板”,唤起了一种新的生命力,通过轻响力度的交替和节奏的生动变化,确是一种复得活力的快乐;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注明以“带着非常亲密的感情演奏”。这是最为著名的一个乐章,崇高的颂歌表达了贝多芬对恢复健康的感激。第4乐章,甚快的进行曲式,A大调,4/4拍,二段体,但第二段包含第一段的反复,故实际乃为三段体,其中穿插有出色的宣叙调风格的间奏。第5乐章,热情的快板,a小调,3/4拍,回旋奏鸣曲式。这个乐章原定为《第九交响曲》的终曲,因使用了合唱“欢乐颂”,原定的结尾就用在了这首四重奏上。开始的主题具有舞蹈歌唱的性格,但不久就出现了紧张尖锐的气氛,有时似乎又在回忆慢板中的痛苦:疾病虽然痊愈,但痛苦不会被忘记。第二部分的插段具有更深的紧张度,四件乐器加上sf力度的重音,加强了尖刻锋利的性格,乐句转入急板后更有一种狂暴的急迫,大提琴在高音区奏出原来的主题,但情绪却变得急促不安。</p> <p class="ql-block">贝多芬a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第三、四、五乐章) op.13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