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节福建泉州行之七—石狮永宁古城

洋溢

在石狮逛了一天,上午看海景,下午看古迹,这一带还是有不少景点。白天的最后一站是永宁古城,那里是十里黄金海岸的起点,但没有再走海岸线返回去,海边的公路由于海岸线的弯曲,距离更远些,走市区直接过去反而更近。网上介绍,永宁古卫城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称明朝三大卫城,天津卫和威海卫倒是早就知道,永宁古卫城是这次出发前做攻略,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古城,没想到有这么大名气。<br> 据介绍,永宁古卫城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悠久历史。史载,在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为了防御倭寇,在泉州府设立“永宁卫”,永宁卫下辖有11个千户所,卫城内有前、后、左、右五个千户所;卫城外有福全(晋江)、崇武(惠安)、金门、中左(厦门)、高浦(同安)、百叶坂(安溪)六个首御千户所及十四个巡检司,鼎盛时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永宁卫城有新、旧卫城;旧城因地形走势如鳌,又称“鳌城”。两城均为古代东南沿海海防工程的重要遗址。<br>  景胜别墅到永宁古城并不远,大概不到十公里,只是临近古城时堵车厉害,主要是前面路口要左拐,就一条左拐道,而且受红绿灯限制,左拐通行时间较短,在最左侧车道排起了长长的车队。开始还跟着后面慢慢往前挪,等候间看地图,发现到前面的路口左拐也行,便拐到直行车道往前走,从永宁镇中心去了古城。古城停车场早已停满了汽车,不少汽车直接停在路边,春节期间管得松些。我们是走小东门进古城,小东门又叫东瀛门,中国东海称为东瀛,东瀛门即面向东海的门。在城门上有“永宁卫”三个大字。穿过城门进来后,旁边有台阶可上城墙,时间已晚还是先去逛城内。 前行不远是永宁游客中心,路边房子里面有“永宁卫·闽南民居微缩模型展”,大厅里摆放了近20件永宁民居微缩模型。这是当地一名水泥匠陈锡坤,出于对永宁建筑的喜爱,利用业余时间用精巧的手艺,复刻了永宁经典的民居建筑制作为微缩模型。 后面是陇西番仔楼,陇西乃李氏之郡望,此楼主人姓李,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用水泥皆从南洋运来。建成不过数年后,1940年“七一六”惨案被日军炸毁,但却依然坚挺了80多年。 番仔楼又称番客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特别是泉州)民居建筑。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 陇西番仔楼侧面的遗泽楼,也是一幢番仔楼,是从永宁镇子英村搬迁至永宁古卫城的。往前是东南第一财神庙,建于1897年,几乎与永宁卫古城同期建筑。春节期间,求财的善男信女特别多。 财神庙右边有一幢番仔楼,走过去看是和亲楼,以前这里是绣球招亲的活动场所,现在荒废了,再过去是普通的民居,返回到财神庙,往左走是座戏台。 穿过一排小吃摊位,前行来到紫树林寺。寺庙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永宁五大庙宇之一。寺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是当地居民进行宗教活动和祈福的重要场所。 紫树林寺右边就是永宁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永宁卫城的同期建筑,占地面积为2800平方米。城隍庙门口的马鞍石上刻有“靖国保民”四个大字,旁有附记。 城隍庙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407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基准,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和左右厢房组成。 庙内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阎罗王、天妃及广泽尊王等尊神,以及文武两位判官。庙宇的建筑艺术结构严整、精美,书法、联文、木雕、石雕、砖刻均出自明、清高手。 城隍庙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采用抬梁式木结构。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其余建筑为单檐歇山顶。 城隍庙正对古城南门,古城共有五座大门,东宁门-大东门、东瀛门-小东门、永清门-西门、金鳌门-南门和玉泉门-北门。可远远望去,南门方向却是牌坊式出入口,上有“永宁福地”四个大字。 城隍庙前面是一个大广场,再往前石壁上有“永葆安宁”四字。永宁古称“水澳”,南宋时期为防御外患,于此建“水澳寨”,又称“永宁寨”,寓意“永葆安宁”。 从高处看城隍庙,其主体建筑格式为“三进三落”,中间有两个天井及内石埕。而旁边的紫树林庙则要小些。城隍庙居高临下,放眼远眺,深沪湾历历在望,故有背五虎(山)而面金狮(深沪山)之称。 从城隍庙右边巷子继续往前走,然而右拐,穿过一座“孝德流芳”牌坊,来到了宁东楼。宁东楼位于永宁最高处,建于20世纪20年代,为永宁旅菲同乡会第三届会长陈植鱼所建。 沿着巷子走到了隋代慈航庙,慈航庙位于永宁老街上,是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的庙宇。庙内供奉着慈航菩萨却和其它地方大不相同,是一尊男相观音,钟楼下方是老街通道。 这条不宽的巷子是永宁老街,老街依山而建且地基皆为石头,早年在老街打口饮用水水井并不容易。旅菲华侨陈增沛回乡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那口水井原本在陈家围墙内,为了方便邻里用水,陈增沛把围墙部分拆了,将新围墙沿着井的中线砌过,原来完整的一口井,一半在围墙内,一半在围墙外,从此被大家称为“半边井”,也叫“邻里井”。 继续前行,右边有一座红砖番仔楼,它就是迓春晖。这座建筑始建于1953年,以其浓郁的闽南风情和精美的建筑细节而闻名。尽管岁月流逝,其天花板上的砖雕、陶塑和彩绘装饰依然栩栩如生。 “威镇鳌城”里面是五显庙,供奉五显大帝。五显大帝善于用火,曾斩杀东海龙王,因而有些民众将其奉为海神。中开坊是整个永宁卫城的中心点,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十字形街巷将整个永宁古城划分为四大块,两街相交于中开坊。 永宁古卫城呈现八卦的格局,状如鳌鱼卧滩,故又有“鳌城”之雅称。“鳌西古地”已是永宁的西边了,里面是晏公庙,晏公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晏公乃显应平浪侯,故又称“平浪侯祠”,水神晏公乃永宁卫城西门守护神。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虽快到西门了,但汽车停在小东门外,便不再往前走,从永宁老街旁边的巷子往回走。经过永宁大夫第,匾额上的“日茂”二字,是嘉庆皇帝亲自题写的御笔。途中有几幢灰色的洋楼,上有“沙堤衍派”、“济阳”等字。 看介绍古城有教堂,特意找到这座基督教永宁堂,只是教堂看上去有些新。这时天色已经黑了,也顾不上看景,闷头往回走,经过城隍庙时,庙门已经关闭,倒是财神庙门依然开着。 陇西番仔楼上的龙灯也开灯亮起来了,在永宁古城一共有四十多栋番仔楼,今天所看也就十多栋吧,这些番仔楼,虽然以西式风格为主,但也不乏中式装饰的点缀。 沿着小东门街,又回到了东瀛门。东瀛门是整个永宁古城最正式也是最宏伟的一座城门,在永宁卫的海防体系中,东边的防御尤为关键,因此建造了大、小东门,而东瀛门便是其中的小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