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说 我 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作者 翁学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是亲情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属。不承想,一转眼自己就到了花甲之年,耳渐渐顺了,心渐渐静了,人渐渐淡了。但亲情也越发浓了。回首过去,凝视现在,展望未来,思绪万千。过去的都已过去,但并不都是故事。虽有不堪回首,也有未了心愿,但也值得回味,经历了磨炼,锤炼了意志,丰富了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初老家泥泞的道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现在基本上都变成了或宽或窄的水泥路,虽不算规则,但已经改善了好多。老家里的四间堂屋,两间厨房,三个菜园,加之配套的猪圈、鸡圈、厕所,一应俱全,但早已踪影全无。童年的我们,每天一大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按照母亲的分工,大人们去忙农活,我们负责把6间房的室内外全部打扫干净,地面虽然全是黄泥土,而且不够平整,但还是非常干净整洁的。然后刷牙、洗脸、抹桌子。大桌子、小桌子、老爷柜、锅台必须全部整理一遍,用水抹一遍,天天如此。家俬虽然破旧,但一直整洁如新。每天出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虽然没有什么高学历,但在那个年代,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县城,他们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人。我们兄弟姊妹七人从小到大,印象中从来没有被父母责骂过。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应该说也是非常罕见的。他们谦逊待人,对子女一向严格要求。家里不论来了什么客人,都尽量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客人,让客人有到家的感觉。即使早晨最简单的洗脸刷牙环节,都要帮客人安排好,牙膏、牙刷、洗脸水、毛巾、雪花膏一一准备妥当。他们不仅养育了我们几个子女,还和爷爷一起亲手带大了一个个孙子孙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初的老家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但没有模糊我们的双眼。我们家庭自60年代初期从旧铺街道下放到农村生活的30多年时光里,兄弟姊妹七人在大哥大嫂一家的带领和影响下,一步步走出了困境,一个个走出了家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大哥,无论是读书、工作还是生活,都历经沧桑,面对苦难、曲折、打击和病魔,他从未屈服。我们每一个兄弟姊妹成长和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留下了“大哥大”坚实的身影,无一例外。在我们的家族中,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最好的诠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我在师范读书时,在班里不论是穿着,还是饮食,还是日常生活,都是非常清贫的。看着别的同学挂着崭新的钢笔,看着别的同学穿着亮锃锃的大皮鞋,看见别的同学高高兴兴地一起走进电影院,看见别的同学晚自习放学后,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吃着热气腾腾的小馄饨或者小面条,加点小餐时,说心里话,当时一点想法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关键时候,是大哥常常给我捎来零用钱,改变了学习和生活上的窘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家庭走过的路,家族走过的路,都是一路奔波,一路艰辛。曾经的过去,都成往事。有过彷徨,有过遗憾,有过失落,有过烦恼,也有过失望和苦恼,但更多的是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不容等待,不容犹豫,不能奢求,只有自己整装再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1992年初刚组建家庭后,从两人一辆自行车,到三人一辆自行车,再到三人一辆摩托车,纵横城区南北和大街小巷,城乡东西和乡村田野,从没有感受到身体的疲惫,从没有感受到烈日的煎熬,从没有感受到寒风的刺骨。我想,那并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有一种精神,有一种希望,一直在鼓励着我们勇毅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我们的生活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住房条件,还是交通工具,还是一日三餐,每个家庭都在不断地跨越式发展中。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既是我们小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大家互帮互助的结果,更是我们老家精神一脉相承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岁月流转,亲情永恒。在这个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浪淘沙始见金。让我们感恩自己、感恩家人、感恩每一次遇见、感恩生活中的美好,感恩一路有你相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愿我们家族成员谨记“德厚荣常”家训,让凝聚着的血脉亲情,一代代延续下去,传承下去,把我们的小家、大家建设成为不仅是形式上的富有,更是爱的港湾,心的归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本文转自《干部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翁学明系盱眙县政协机关党组成员、办公室副主任、一级主任科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的话:今年是我们家庭聚会第32个年头,从家庭到酒店,热热闹闹过新年,热热闹闹大团圆,已经成为大家共识。我们家族自南方迁徙至此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百年来,家族历经磨难,励精图治,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今年春节聚会,我们首次将家族的发展历程整理成一份简短文稿,将家训、家规、家风整理成统一文本,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难以一一赘述,在此也特别感谢《干部之友》编辑部张建峰处长的充分肯定和精心指导,并选取部分内容予以刊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