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探寻东汉开国元勋邓禹在豫章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邓晓明</b></p><p class="ql-block"> 在南昌市的西边三十公里处,有一座高约八百多米飞来之逍遥山,人们因其所在方位又称为西山。初唐四杰王勃在他《藤王阁序》中,写下了“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千古名句;明代冯梦龙称其为"天下无双胜景,江西第一名山"。</p><p class="ql-block"> 西汉末年,豫章令梅福名士,因不满王莽篡位专权,上书汉成帝请求削王氏权柄而未果,便退隐西山,潜心修道,后人为纪念梅福,将西山改名为梅岭。</p><p class="ql-block"> 梅岭,东临鄱阳湖,北与庐山对峙,方圆150平方公里左右,是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200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荣获“江西省首批省级森林养生基地”。</p><p class="ql-block">梅岭作为南昌的后花园,四季秀色,气候宜人,山势嵯峨,层峦叠翠,素有“小庐山”之称。以谷壑幽深,岩石突兀,峰峦旖旎,溪漳蜿蜒,云雾缠绕,风光掩映,组成了梅岭“翠、幽、俊、奇”的绝美景观,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 </p><p class="ql-block"> 按照南昌旅游攻略介绍:梅岭主要景观有李时珍采洗中草药的洗药坞,江南最大尼姑庵之一的天宁古寺,中国音乐鼻祖伶伦修炼地洪崖丹井,江西省最大的皇室墓葬皇姑墓,以及紫阳宫、邓仙洞、真君墓等。其中紫阳宫与我的邓氏祖先邓禹公有关联,这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 一、邓禹街与邓禹像</p><p class="ql-block"> 邓禹,字仲华,曼季邓氏第四十七代世孙,(公元2-58年),河南南阳新野县人,幼游学长安,与刘秀交好。刘秀收复河北,禹杖策往见,提出“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刘秀大悦,与定计议,拜为右将军,指挥众将,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协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功劳卓著。光武帝继位后拜为大司徒,定为高密侯,明帝时拜为太傅,封为云台28宿将之首。邓禹实为东汉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家。是三千多年来,邓氏家族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中秋节小长假第一天,我携妻子孙儿,开始了探寻邓禹公之旅。汽车开出南昌市区半小时,就进入了湾里区的地界。马路两旁,原来杂乱无章的建筑,全部被拆除,岭秀湖畔,建起了一座新城,面貌大变样。妻子提出停车观光一下,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右前方,一条叫“邓禹街”街道,让我们惊讶不已,走近一看,店面都是新开张的,没有发现有关邓禹的文物古迹。询问店家有谁知道邓禹,大多数也是摇摇头。刚提起来的情绪,又冷却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汽车继续往前行,拐入上梅岭的道路,树木明显增大增多。在右前方绿荫丛中,出现了一排青石雕塑群。停车观看,又发现了“邓禹”的雕像座落其中,两米多高的石头雕塑,威武雄壮,气度轩昂。禹公身穿汉朝便服,蓄尺余之长须,挎三尺之宝剑,右手指向前方,神态自若、飘逸如仙。雕像的底座,铭刻着“邓禹(公元2一58年),字仲华,东汉开国元勋,助光武帝刘秀成就帝业的关键人物,可比之西汉的萧何,曾率部平定南方七郡(有的史料记载为九郡,不知孰对孰错),百姓念其功勋,在梅岭紫阳山建邓仙坛以祀之”等雄浑大字。这一发现,让我精神一振,看来,湾里梅岭与祖先邓禹有蛮深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二、紫阳宫与邓真君</p><p class="ql-block"> 紫阳宫,位于梅岭镇店前的西北面,海拔550米的紫阳山巅上。站在紫阳峰山顶,阵阵清风,扑面而来,格外凉爽,犹如仙境。南昌城郭,尽收眼底。举目远眺,九江庐山,清晰可见。浩瀚的鄱阳湖,象一面绿色的宝镜,镶嵌在赣东北的大地上,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紫阳山与西面的兔子山相连,两山如鞍,形似笔架。古人杨超琳游此,赋《笔架山访右府仙迹》诗:</p><p class="ql-block">仙子已乘黄鹤去,洞口应借白云封。</p><p class="ql-block">石床五尺无关锁,几度斜阳卧牧童。</p><p class="ql-block"> 紫阳宫,为一全石料仿斗拱明代建筑,为当地人纪念邓禹修建的道观。道观全部采用花岗岩砌成,石屋巍峨,建筑华丽。门前横梁正中刻着“紫阳宫”三字,宫内供奉邓禹石像。两侧石柱之上刻有对联一副:“一窍道通冲北极,万年仙境镇西山”。石室下方有邓仙洞、邓真君墓、起居石室。</p><p class="ql-block"> 邓仙洞为一座小型岩洞,洞壁上刻着:“邓真君”三字。邓真君墓不大,墓后有一座一米多高的石塔。位于最下方的是起居石室,内有邓禹石像和一个类似脸盆的石槽,传说是邓禹的起居室,因此有邓真君石室之称。</p><p class="ql-block"> 相传邓禹扶佐刘秀(汉光武帝)统一天下登基后,被封为高密候。后看破红尘,辞官退隐山林,修仙募道,练就神功,颇得仙术。四海云游至洪洲西山,见百姓纷纷背井外逃,他乡谋生。才知此山后石洞内藏千年蜈蚣,红头黑身,体长八丈,出没于山林乱石之间。每遇天气闷热,便出洞放毒,暴雨倾泻,毒液四流,当地百姓无法生存,四处流落。邓禹见此,决意铲除妖害,劝妖离去,蜈妖不从,与邓禹在此山中打斗,大战七七四十九天,最后将妖擒住,用腕粗铁链锁入岩石底层。这些民间传说,其中有神化邓禹的成分,但也包含了当地老百姓对邓禹的景仰和崇敬。</p><p class="ql-block"> 据《西山文化通览》(徐忠民著,江西人民出版社)记载;紫阳宫,又称紫金纯阳道坛,先祀东汉开国元勋邓禹,民间呼其为邓真君,故又俗称邓仙坛,旁有邓仙洞和真君墓。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百姓把后祀的紫阳真人吕纯阳(即吕岩、吕洞宾),与邓禹合二为一,共同祭祀,统称为紫金纯阳道坛,也是梅岭宗教融合的一个典型范例。</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为纪念邓禹为民除害,特地修建了这座紫阳宫,但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修建的,史料记载不多。《安义县志》:“相传邓真君得道处,凿石为祠。”有明万历二年(1574)开山“乐安府姜彦重修"”字样。要想得到更准确的依据,只有再进一步的考证。</p><p class="ql-block"> 三、将军岭与古战场</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收到邓世浩老师给我发了些“邓禹定豫章”的资料,使我产生了要去实地观看将军岭的强烈冲动。</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中秋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天气依然炎热,最高气温仍然在35度以上。我约上省邓文会副会长邓海水、理事邓世浩、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邓庆海(庆海带上了五岁宝贝女儿)一行五人,驱车一个小时,在新祺周下高速,先参观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建设的占地四、五十亩的邓禹文化广场,以及座落在广场中央的欧式小木屋--邓禹陈列馆。虽然内容略显简单粗糙,但是一个与邓氏非亲非故的软件大学的校长,如此钟爱邓禹和邓氏文化,精神实在可嘉。让我们自豪、感动之余,也让我们这些邓氏后裔感到惭愧和汗颜。</p><p class="ql-block"> 将军岭就在邓禹文化广场的西侧,位于梅岭北麓。我们从邓禹广场出发,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登上了将军岭。这里保存着将军小屋、古战场、将军坛、万弩岩、马蹄印、将军岭题字等遗址(原有的记载邓禹业绩的石碑和七级浮屠石塔等遗迹因损毁已经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站在将军岭之巅,俯视前方,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是古代进入南昌必经之地,有南昌的北大门之称。相传是邓禹平定南方七郡之一的豫章郡时,率官兵与蔡宏等顽匪激战大获全胜的地方。当年金戈铁马、奋力拼杀的战争场面仿佛就在眼前,那人呐喊声、马蹄声碎仿佛还在耳边回响。</p><p class="ql-block"> 来之前,对张启予(原南昌市湾里区旅游局局长)、邓振庚(原湾里区委党校校长)和邓世浩(永修县马口中学老师)等人提供的文章资料进行阅读,并结合谱牒、史志记载综合分析得出:东汉王朝建立后,还有公逊述、秦丰、田戎等势力在大江南北割据,刘秀命岑彭,朱祐等人南征,先后击败公逊述,诛杀秦丰。光武四年(公元二十八年)十二月,……驾幸黎邱(现为湖北省阳新县),别遣邓禹南下,转战三年斩首九万余级,江南并扬州悉定。</p><p class="ql-block"> 豫章西山北麓是邓禹当年率官兵战斗的地方,他登高指挥,据险攻守,射杀敌将蔡宏(蔡宏是叛军首领秦丰手下一员主力大将)于山口,山口内原有一座《万弩桥》(现沉入罗亭水库)。后人颂扬邓禹的功德,便叫这座山为将军岭,用花岗石在岭下兴建了一座七级浮屠,上刻:《东汉光武新立》。公孙隗作乱,邓禹将军征服南方九郡,设塔留念。在梅岭的紫阳山巅,还建有紫阳宫(邓仙坛),邓仙洞、邓真君墓等纪念邓禹的人文古迹。</p><p class="ql-block"> 在将军岭附近老百姓,至今还在流传的邓禹指挥作战的神奇故事:东汉初年,豫章蔡宏叛乱,邓禹亲自指挥军队与蔡宏决战于豫章西山北麓,面对强敌,邓禹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采取诱敌深入,在西山北麓的山口内(今罗亭水库内)附近据地势埋下伏兵。(据民间传邓禹能夜观天象,预知次日将降大雪),邓禹率领少量人马在西山北麓附近与蔡宏激战,假装不敌,率军撤往西山北麓最高大山山脚的山口方向,在山脚的缓坡,邓禹命令将士们拉着马尾巴,把马倒拉上大山,人也倒退上山,(给人感觉是人马下了山的痕迹)然后埋伏在大山山顶,当蔡宏等敌兵追到此山的山口,只见通往将军岭的缓坡上,只有通往山口内的下马蹄,而没有上马蹄,判定邓禹等人已经往山口内方向撤退,于是率军往山口内方向追去,当蔡宏率军进入埋伏圈时,邓禹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双方激战,由于邓禹军队占据有利地形,叛军几乎殆灭,叛首蔡宏也被邓禹射杀,后人为纪念邓禹的此战功绩,便把这座山叫将军岭,并在邓禹射杀蔡宏的小溪上建了一座《万弩桥》,现如今将军岭山顶上,仍有一块形似马蹄的天然石头,以前将军岭山顶上也有有关邓禹的石刻,但我们没有见到,听说已经被毁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邓禹与其随军的儿子们,不但聪慧勇敢而且关心爱戴民众。战时不骚扰当地百姓,而且给予百姓帮助,战后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发展生产,在其战斗过的地方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因此现在在将军岭附近的诸多姓氏百姓千百年来在祖堂供奉邓禹为邓一元帅,其儿子们分别为邓二元帅、邓三元帅、邓四元帅等,祈求菩萨元帅们保佑他们永远平安,永远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 下到山来,已经一点多钟了,热情好客的世浩宗亲,坚持要尽地主之谊,请我们吃饭喝酒,这是一位对邓氏家族宗亲事务特别执着的热心人,可亲可敬。</p><p class="ql-block"> 两千年前,邓禹率兵进入江西,平定豫章的战争,烟云已经散去。历史的画卷,已经尘封甚厚,留给这个世界的痕迹,正在渐渐退色消失。作为邓氏后人的我们,在感到自豪和荣光之时,也感到有些迷茫与惆怅。</p><p class="ql-block"> 余认为:从现在开始,从我们做起,挖掘研究、发扬光大邓禹等邓氏杰出人物的优秀文化内涵,陶冶灌输给我们的邓氏子孙,护佑他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象邓禹那样,成为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彪炳史册、万古流芳。这才是我们这一代邓氏后裔的使命和责任、努力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二0二一年深秋于南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