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政试院古韵探幽

且行且悟

<p class="ql-block">在泰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座饱经千年风雨洗礼却依旧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还有一条悠悠流淌、经久不息的护城河。它们如同岁月的守护者,见证着泰州的兴衰变迁,而这条护城河,便是被敬称为泰州母亲河的凤城河。</p> <p class="ql-block">凤城河,犹如一条温婉的玉带,环绕着泰州城。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河畔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是大自然为凤城河精心打造的绿色裙摆。游船悠悠沿河前行,能感受到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带来丝丝凉意,让人顿感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凤城河就与泰州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为泰州城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还滋养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泰州文化。河上船只往来穿梭,曾经是重要的交通航道,承载着泰州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河边的码头,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重逢,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p> <p class="ql-block">在凤城河轻柔环抱的泰州海陵区,隐匿着一座意义非凡的古建筑泰州学政试院。它作为明末清初的典型代表,于岁月中静静伫立。步入其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青砖砌就的照壁,其上 “学政试院”四个金色大字在日光轻抚下熠熠生辉,仿若在无声诉说往昔科考盛景,瞬间将人拉回那段尘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照壁背面是一幅浮雕观榜图,生动地展现了科举考试放榜时,考生们或兴奋、或失落、或紧张的各种神态,以及周围人敲锣打鼓、奔走相告的热闹场景,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科举盛行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位于试院正门外广场两侧两侧耸立着四柱三门的辕门,左右对称分布,与试院大门、照壁等共同构建出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门额上分别刻有 “腾蛟起凤” “紫电青霜” 字样,出自王勃《腾王阁序》之句,蕴含着对人才的赞美与期望,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培养有才华、有志向人才的价值取向。</p> <p class="ql-block">东西辕门内侧,各有一座吹鼓亭,其身负报知、警示重要功用。亭身呈四方木格状,建于青砖高台,典型明清样式,古朴典雅。每逢发榜之日,不难想象,数十位吹鼓手齐聚高大的吹鼓亭内,鼓足气力,尽情吹打,一时间,鼓乐齐鸣,热闹非凡,那场景定能让整个试院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p> <p class="ql-block">头门是一座屋宇式大门,五间二进三启门。门两边的墙上有砖雕金字“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字则体现了学政试院的宗旨。门头的重檐下悬蓝底横牌“中国科举院试博物馆”,据说该院目前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院试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穿过头门,眼前便是仪门。仪门内侧,一边是听差房,往昔听差们在此候命,随时听候差遣;另一边则是官员厅,供官员们休憩、议事。仪门前的庭院,布局精巧,外侧东边福神祠供奉文昌帝君,香烟袅袅,寄托着学子们对科考顺遂的祈愿;西边公事房内,学政官轿厢与仪仗陈列其中,彰显着学政官员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仪门有着严格的通行规制。平日里,仪门紧闭,只有在学政官员进出、举行重大仪式,如迎接上级官员视察、举行开考仪式等特殊时刻,才会打开。普通考生只能从两侧边门进入,以此体现出科举考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以及对学政官员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福神祠是典型中式传统建筑,青瓦屋面线条流畅,飞檐俏皮上翘,添了灵动。木质祠门色泽深沉,雕刻的花纹虽经岁月,仍精致清晰,足见工艺精湛。科举时代,它是考生的心灵寄托。怀揣高中渴望,学子们踏入考场前,都来向祠中文昌帝君虔诚祈福,盼考试顺遂,开启仕途之路。</p> <p class="ql-block">公事房由几间相连房屋组成独立办公区,与试院整体风格统一。青砖灰瓦、硬山顶结构,质朴规整,与周边环境相融。科举时,这里是忙碌中枢,幕僚、差役忙着整理试卷、登记考生信息、安排日程,从资格审查到后勤保障,全力确保考试顺利。日常里,它则是学政官员处理公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穿过仪门,便踏入了考场区域。一条笔直的甬道映入眼帘,其两侧对称建有考棚,各有三间。步入考棚内部,会发现每间考棚又被巧妙地隔出六七个考位。这些看似狭小的空间,却承载着往昔考生们极为重要的时光,他们在此处奋笔疾书参加考试,就着简单饭菜匆匆吃饭,困乏时也只能蜷缩在这方寸之地稍作休息,每一寸角落都留存着科举时代的独特印记。</p> <p class="ql-block">考棚间,三道龙门架古朴庄重,与周遭氛围相融。其设计蕴含“鱼跃龙门”“连升三级”之意,饱含考生对科举的美好祈愿。“鱼跃龙门”寓意考生借才学突破困境、崭露头角;“连升三级”则寄托着仕途顺遂、一路高升的期望。龙门架承载梦想,激励着考生在考场全力拼搏 。</p> <p class="ql-block">泰州学政试院是我国科举制度进士、举人、秀才三级考试中第一级考试的地方,作为扬州府属八县考生院考之所,学政试院是古代泰州人心目中读书人入仕的神圣之所。</p> <p class="ql-block">考棚是用砖头砌成的,前高后低,门楼间用砖隔开,高度不超过2米,宽度不超过1米,深度不超过1米,门楼入口挂竹帘。号里有两个板,里面一个是椅子,外面一个是活动的,白天当桌子,晚上和椅子一起睡觉,考试只能在这个狭小的地方进行,考试有三天,还真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临近甬道的考号区域,一组组考生蜡像生动呈现。这些蜡像仿若真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考生手托腮帮,眉头轻皱,似在为难题陷入沉思;有的则奋笔疾书,笔下似有千言,专注于答题;还有的脑袋低垂,已然在考场上睡着,模样憨态可掬,引得游客们忍俊不禁,在这科举旧地感受到别样的趣味与历史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清代科举院考三年一办。春季州考,州官主考;夏季府考,由府官主持。到了秋季,学政亲自主持院考,扬郡试院届时开考。每至此时,泰州人口激增,市井繁荣。数千考生与送考人涌入,南京、上海等地商人赶来,在考棚街摆摊,卖文具、书籍、古玩等,旅馆、饭店也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穿过甬道,豁然开朗处便是大堂。一尊汉白玉雕琢的孔子像矗立中央,瞬间吸引目光。孔子身着宽绰长袍,二尺阔的长袖自然垂落,纹理清晰。他浓眉长须,面容慈祥,深邃目光中满是智慧。双手叠放,身姿沉稳,一举一动似都带着千年儒风,让人不禁为这份谦逊与渊博所折服,敬意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在孔夫子立像的上方,“万世师表”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彰显着孔子在教育领域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两旁对联“德配天地世代学林留瑰宝,道贯古今东方试院举英才”,高度赞誉了孔子德行思想,以及试院育人功绩。</p> <p class="ql-block">大堂其他房间,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文化的发展脉络、制度体系与深远影响。通过实物与画面、场景相结合的方式,从科举文化、科举简史、学政院试、科举教育、泰州名人、科举奇闻六个方面介绍我国科举院试制度、科举程序、科举沿革、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和社会意义等。</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的模型还原了古代状元跨马游街的场景。只见状元身着华服,绣纹精致,腰束玉带,头戴乌纱,帽顶宝珠夺目。他骑在高头大马之上,身姿笔挺,意气风发。街道两旁,百姓们围得水泄不通,老者面露赞赏,后生满脸羡慕,孩童欢呼雀跃。模型细节满满,将状元的荣耀与热闹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若置身其中 。</p> <p class="ql-block">绕过大堂,穿过造型别致的卷棚,一座面阔五间、气势威严的思补堂赫然出现。步入堂内,高悬的“四教堂”蓝底金字巨匾,庄重而醒目。“四教”涵盖 “文、行、忠、信”,旨在培育品质。古代官员在大堂办公后,常来此反思为政得失,思索改进之道,提升理政水平。这一自省进取之举,对现代人而言,极具学习借鉴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展厅之中,一组生动的塑像格外引人注目。只见高中三甲的状元、解元、榜眼,身着象征各自功名的服饰,身姿恭谨。状元头戴象征荣耀的顶戴花翎,身着华丽官袍,率先上前,双手抱拳,微微躬身,脸上满是感恩与敬意;解元、榜眼亦步其后,同样拱手行礼,姿态谦逊。他们对面,主考官身着官服,仪态威严又不失亲和,静静接受着这份谢意,这组塑像将科举时代的感恩场景鲜活呈现。</p> <p class="ql-block">行至最深处,便是后院。踏入花园,两块巨大太湖石瞬间映入眼帘。它们形态各异,纹理自然,石身上雕刻精妙。一块刻着 “文曲星”,那线条勾勒出的形象仿佛带着智慧的光芒,承载着人们对学识与才华的尊崇;另一块雕有 “独占鳌头”,生动展现出科举高中的荣耀画面,满含着人们对金榜题名的热切期盼,成为往昔学子们美好精神寄托的具象化体现 。</p> <p class="ql-block">支氏住宅是试院最后一进移建的古建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支氏住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其原建筑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被移建到学政试院作为最后一进建筑,成为了学政试院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泰州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住宅内的厅堂宽敞明亮,木梁架构坚实稳固,支撑起整个建筑的重量。门窗雕花细腻精美,题材丰富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当时人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与艺术审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