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头渚小函谷及“奇秀阁”

苏鲁

<p class="ql-block">2023年开始,无锡园林部门进行了“疏林透景”工程,将一些被高大树木、密林及其它一些原因遮挡或者部分遮挡的景点,通过砍去树枝等方式透现在游客面前,让一些曾经的著名景点再现昔日风貌。</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无锡指南》,2000年代的《无锡名胜》,2010年代的《太湖鼋头渚建园百年百景图志》等图书,都记载鼋头渚有“小函谷”。《太湖鼋头渚建园百年百景图志》中这样记述:1923年,“完善位于山庄北部的园门建筑景观:辟状如关隘城堞的‘小函谷’,上建城楼样式的‘奇秀阁’,阁之南悬匾‘迎紫’,阁之北悬匾‘拥青’(奇秀阁毁于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与附近已建之落霞亭(在山亭)、横云小筑(涧阿小筑)、花神庙组合成连续景观。自南犊山陆路由此进入横云山庄。”我在撰写鼋头渚系列老照片的文章时,因为没有小函谷及其关城“奇秀阁”的老照片,所以一直未涉及此话题。我对小函谷这个鼋头渚的第一个大门,一直有着很大的兴趣,因为它已消失60年,不仅我没见过,1966年以后出生的无锡人都没见过,很想知道这个“小函谷·奇秀阁”是什么模样?可惜的是,数年苦寻并无结果,因为都说不清这个“奇秀阁”是什么模样,建在何处。</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我在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无锡市档案学会编辑的《无锡近代实业家与园林·无锡老照片(第二辑)》查到了“小函谷”照片;2024年,我收集到标注为“小函谷”的老照片两帧;结合我以前收集到的从太湖上远眺鼋头渚的明信片,终于搞清了“小函谷·奇秀阁”的模样和它的大致位置,了却一桩心愿。</p> <p class="ql-block">一、奇秀阁啥样?</p><p class="ql-block">《无锡近代实业家与园林·无锡老照片(第二辑)》86页刊登了一幅“小函谷(1929年前)”老照片,竖构图,表现的是“奇秀阁”城楼全景(图1)。照片的说明是:原是“横云山庄”最早的出入口,位于今“太湖佳绝处”牌楼上坡的一条小石巷上。建有城关式建筑,上立谯楼,跨山而立,今已无存。从照片上看,楼前是一块巨石,上刻“小函谷”字样及落款,“小函谷”三个字为白色隶书,非常清晰。巨石左侧是一座高大的城楼,这便是“奇秀阁”的城关门楼。城楼中间是城门,城门上部为券形,城门前左侧站有一个头戴礼帽(草帽)身着长衫的人(游客?原主本人?)。城楼上建筑有两层,谓之“谯楼”。谯楼为重檐中式建筑,飞檐翘角。从这张照片上看,奇秀阁的高度大约在6-7米左右。城门洞高度在2.5米左右,其上有门额,但看不清是什么文字。谯楼因有树枝遮挡,也看不清建筑细节。</p><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小函谷”照片则是“奇秀阁近景”(图2)。城楼门洞上方的门额可以清楚的看出是“拥青”(繁体,右读)。谯楼两层,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脊饰精美。从谯楼右侧可以看到中犊山及山上的建筑,应该是荣鄂生所建的“小蓬莱山馆”,醉乐堂和六角亭可以辨认;谯楼左侧可以看见太湖、湖上的帆船和远处的小箕山、远山等。从这张照片可以知道,照片是从“奇秀阁”城楼前的山坡上拍摄的,照片上的城楼这一面是面朝“鼋头渚”渚头方向。从这张照片还可以知道,《无锡近代实业家与园林·无锡老照片(第二辑)》刊登的“小函谷”照片上的“奇秀阁”也是面朝鼋头渚渚头方向,图1、2反映的是“奇秀阁”城楼的南面,略有点偏西南。</p><p class="ql-block">二、奇秀阁在什么位置?</p><p class="ql-block">那么,奇秀阁在鼋头渚的什么位置?曾有人告诉我,“奇秀阁”在在山亭旁、花神庙下,因为那里的确有一条宽约1米左右的山路,山路与现在“太湖佳绝处”牌坊门前的路是平行的,高于地面大约6-8米。查资料也有“小函谷、涧阿小筑、花神庙、云逗楼为长春桥畔山坡上的一组风景建筑”的记载。此前我对此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近日,我刷到一个关于鼋头渚隐秘景点的介绍,里面提到“小函谷”的刻石依然还在,遂去实地观看。从“太湖别墅”牌坊旁的上山台阶上去,沿整修后的山路一直向前,走到现在游船售票处的上方,在窄窄的山道中,见到了依然矗立的“小函谷”刻石(图3、4)。这块巨石就是图1“小函谷”照片上的那块巨石,位置并未发生变化,形状也一样。那么,已经消失的“奇秀阁”就在它的左侧(图5、6)。地上的砖路就是原来小函谷的遗存(图7)。由此向前,不远的在山亭(图8)、涧阿小筑(图9),在山亭旁的山泉(图10);山坡上的花神庙(图11)、山道下的云逗楼(图12)等都修饰一新,俱在眼前。站在山道上,俯瞰鼋渚春涛景区,透过稀疏的树林,清晰可辨;远处太湖仙岛和浩淼太湖亦能眺望。</p> <p class="ql-block">图1,奇秀阁全景</p> <p class="ql-block">图2,奇秀阁城楼</p> <p class="ql-block">图3,小函谷刻石</p> <p class="ql-block">图4,小函谷刻石近景</p> <p class="ql-block">图5,奇秀阁遗迹</p> <p class="ql-block">图6,奇秀阁的位置是我在平面图上添加标注</p> <p class="ql-block">图7,小函谷的铺砖地面</p> <p class="ql-block">图8,在山亭(此前叫落霞亭)</p> <p class="ql-block">图8a,整修一新的在山亭</p> <p class="ql-block">图9,整修一新的涧阿小筑</p> <p class="ql-block">图10</p> <p class="ql-block">图11,花神庙</p> <p class="ql-block">图12,云逗楼</p> <p class="ql-block">从太湖上回看小函谷“奇秀阁”,也是有迹可查的。1940年代发行的一张明信片的画面就是从太湖湖面上远眺鼋头渚。其右侧的建筑分别是长春桥、旨有居(红色房子)、云逗楼、“具区胜境”牌坊和澄澜堂。中间的建筑分别是翠微驿(背湖面山,数楹茅舍,即岸边的红房子和黄房子,是杨瀚西建造的供舆夫栖息饮食的地方)、“太湖佳绝处”牌坊和其上的涧阿小筑,翠微驿上方半山腰的白塔是仁寿塔(仿北京北海白塔,此塔亦毁于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画面最左侧半山腰上的那座红黄相间的城楼式建筑就是“奇秀阁”(图13、14)。我在游船上拍摄了这个角度的照片(图15),只是没有了“奇秀阁”。</p><p class="ql-block">小函谷“奇秀阁”城楼在明信片的最左侧,充山的半山腰,完全符合“渚上有灯塔,山麓建有横云小筑与涵虚、在山两亭,颇擅湖山之胜。......亭北辟一山径,于尽处建城楼一,曰小函谷,建有松下清斋,可供游客住宿。”这段文字的记载(薛明剑等编 《无锡指南》)。也就是说,从在山亭向北的山径尽处就是“奇秀阁”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图13,此景是无锡鼋头渚及太湖,错成“镇江金山”</p> <p class="ql-block">图14,左上方楼阁就是奇秀阁</p> <p class="ql-block">图15,现在从太湖上看鼋头渚</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小函谷”是杨瀚西仿照河南“函谷关”建造的一条山间小道,故名“小函谷”。“奇秀阁”原是“横云山庄”最早的出入口,位于今“太湖佳绝处”牌楼上坡的一条小石巷上,也就是今游船售票处的上方。“奇秀阁”是一座城关式样的建筑,上立谯楼,跨山而立,谯楼上旧有王有兰题的“奇秀阁”额。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的《无锡名胜》(2005年11月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中引述《横云山庄记》这样描述:“站此四望,苍茫万顷,缥渺三山,如列几案。回顾内湖,浦岭门、犊山门亦飞光送影,近纳于襟袖间。向西有‘涧阿小筑’,原为西式宾馆,颇具欧风,为杨翰西迎宾会客之所。‘涧阿小筑’旁有方亭。这段文字与实景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奇秀阁城楼上,面朝鼋头渚渚头这面的门额是“拥青”,另外一面的门额就是“迎紫”。门额“拥青”“迎紫”系杨瀚西自题。《太湖鼋头渚建园百年百景图志》中“阁之南悬匾‘迎紫’,阁之北悬匾‘拥青’”的记载有误,正好与照片反映的实况相反。因为在有“迎紫”门额那一面城楼上向前看是看不见中犊山和小箕山的。</p> <p class="ql-block">那么,奇秀阁城楼前巨石上的“小函谷”三个字是谁题写的?《横云山庄记》记载:阁(奇秀阁,笔者注)后石壁上,戈鸿的“小函谷”和丹徒谢嘉的《奇秀阁碑记》刻石尚存。由此我们知道,“小函谷”的题字是“戈鸿”,据杨世奎撰《杨翰西经营鼋头渚太湖风景区的经过》一文记载,“小函谷”系其姑丈刘公鲁题写,那么,戈鸿就是刘公鲁。刘公鲁是苏州收藏家,精金石、考据学,写的一手好字,死于抗战期间日寇之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