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1年10月19日,埋入地下40多年的“五女碑”完整出土,尘封三百多年的“清代肃宁宋氏五女殉节案”,再次走进公众视野、掀起社会波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的“五女庙”“五女坟”已在文革中被毁,东泊庄宋氏族人决定重修庙宇,遂于墓碑出土次日,将碑运抵五女庙原址。2012年春节刚过,宋氏族人自筹部分资金,东泊庄及周边五庄二屯(梁庄、西郭庄、赵黄庄、任庄、葛庄、王屯、梁屯)村民亦闻讯纷纷捐款。房屋于正月二十八日动工,清明节完工。庙体较原来稍大,并增建了庙院。</p> <p class="ql-block">古槐</p> 村中这棵千年老槐树,见证了岁月变迁、世事无常,见证了当年五女殡葬的悲痛场面。由大槐树延街道往南走不远,就是“五女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便于瞻仰维护,碑竖院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体完整,是白色大理石材质,碑的正面刻五个大字:“清宋五女之墓”,右上方有一竖行约10来个小字,似被錾凿损坏,只有最后两字依稀为“公立”;碑的背面好象是立碑的说明,最上面的一排似乎是人的身份,如:“铙阳儒学教谕”“捕厅”“训道”“同知”“举人”“廪生”“庠生”;下面是人名,如“张思善”“曹厅起”“赫宗舜”“王延美”等。关于立碑人,立碑时间,五女案情,在碑上并没有发现文字痕迹。</p> <p class="ql-block">碑体正面</p> <p class="ql-block">碑体背面</p> <p class="ql-block">院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女像为民间画师裴振江所绘。经多方访问亲睹当年五女庙壁画的老村民,征求各方建议,采纳清时民女装束,吸收仙女形象特征,三易其稿,经两个月绘制完成。</p> <p class="ql-block">五女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3年正月初一,新庙举行开庙仪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肃宁宋氏五女殉节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故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清朝的旗地制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入关后,通过“圈地令”将京畿地区的土地分配给八旗贵族和士兵,作为他们的生计来源。这些土地被称为“旗地”,主要分布在直隶地区(今河北、北京、天津一带)。肃宁县属直隶河间府,是清朝旗地分布的重要区域之一。清朝亲王、郡王等贵族在直隶地区拥有大量旗地,用于支持他们的生活和军事开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女的家长是旗地庄头,五女所在的村庄东泊庄是旗地较多的村子,肃宁县35宗旗地该村即占了17宗。庄头是满族地主管理土地的代理人,也颇有权势,但在主子面前又是奴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肃宁县志(乾隆版)》对五女案是这样记载的:“泊庄旗地庄头宋某,女四人。长名贞年21,次德年19,次端年17,次淑年15;女孙名壹年16,俱有姿容,地主人挟威势欲通而俱纳之,五女者义不辱,一时并投缳(绳套)小阁中。举家怆悸,闻之官邑,令王公道兴往验,睹其骈(并列)首就弊之状,为之恸悼。当是时讫未得上闻,俱为合葬一兆(墓地)。以碑志其烈曰:宋五女之墓。”清史稿载:“宋氏五烈女,父佃于势家,庄头,其主视若奴仆,其主将迫使为媵(妾),五女一夕自经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抽丝剥茧,还原一下当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肃宁县城西约五里有一座村庄,名东泊庄,庄头姓宋,小名三儿。乃一方富户,正值中年,子孙满堂。子孙中有四个女儿一个孙女,这五个女孩子正值青春年华,出落的端庄秀丽且知书达理、心灵手巧。长女名贞21岁,次女名德19岁,三女名端17岁,四女名淑15岁,孙女名壹16岁,宋庄头对五个女孩子爱如掌上明珠。远近村庄公子王孙慕名求婚者络绎不绝,但宋庄头择婿标准甚严,一直未选中佳婿,五个女孩子俱待字闺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年,宋庄头即为京城某王爷经管着一块旗地,每年缴纳地租后,也有些收益。有一年,肃宁县大涝,全年颗粒无收,年终又大雪封路。宋庄头原来每年都是春节前把地租送到京城王府,而这一年,一来受灾手头紧,二来路难走,打算开春后筹集一部分银钱实物,再送往京城。他想,即使不够原数,多说点好话,诉诉今年的灾情之苦, 估计王爷会迁就的。过节后,忙于操持春耕,心想既然过了年,反正是晚了,索性再耽误几天,雪化完后再去。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京城也无人催问。宋庄头想,也许王爷知道了肃宁的灾情,开恩免了今年的地租,等等再说吧。没想到一直到年底也没动静。这时候,宋庄头既高兴又担心,莫非王爷把这块地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年年底,宋庄头又没有缴纳地租。他忐忑不安地过了春节,见仍没人催问,便认定王爷把这块地忘了。又一年过去,心里逐渐踏实了。这样,宋庄头平平安安过了几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到了康熙34年(1695年)。一天,宋庄头坐着三大套的马拉小轿车到肃宁县城办事。走到一家客店时,见门口站着一个人,此人看打扮不像本地人,还没等宋庄头细看,那人先开口说话了:“那不是三儿吗?”宋庄头定睛一看,立时如五雷轰顶,心胆俱裂。原来那人正是京城王爷的一位管家,宋庄头过去每年缴租常和他打交道。宋庄头急忙从车上跳下来,立刻跪倒在地,跪行到管家面前,不住磕头,也不知说什么好了,只连声说:“爷,您来了!您来了!”</p> 清代县城图片(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了一会儿,宋庄头缓过劲来,管家让他起来,他爬起来后,立刻让管家坐上轿车,自己跨辕赶车回到东泊庄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家后,宋庄头对管家殷勤招待,凡能买到的山珍海味都弄来,请名厨烹调。宋庄头陪着吃喝,好话说了千千万,请管家回去到王爷跟前美言一番,饶过这次,地租加倍偿还。另外单送给管家一笔银子,许诺以后还要孝敬。但管家每天吃喝完了,什么也不说,只透露出他这次来是因为宋庄头的一个下人,到京城王府告了宋庄头拖欠地租的状,王爷震怒,派他来查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庄头这才想起,前些日子,一个下人犯了家规,被他开销了,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关于欠租的事管家一字不提,宋庄头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心神不安,度日如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管家终于提起了地租的事:“宋庄头,这瞒地不缴租,你也知道是什么罪,王爷让我来就是要严加查办!"宋庄头听到这,吓得浑身像筛糠。“可咱们是老相识了,总不能丁是丁卯是卯吧?”管家接着说,“在这待了几天,蒙庄头盛情款待,回去后我一定在王爷面前述说庄头的惧怕之情,改过之心,奏请王爷原谅。”听到这里,宋庄头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管家这时话锋一转说:“还有一件事,我给你道喜了。来的时候,王爷吩咐,听说宋庄头有四个女儿,一个孙女,皆当妙龄,又知书达理,让我带回去侍奉王爷,明天走时一并带走。孩子们有这点福气,你也该高兴吧!”宋庄头听了大惊失色,哆嗦着说不出话来。还没等到他回话,管家又说:“就这么定了,你去安排一下,我明天定要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庄头回屋后,一头栽在炕上,几乎晕了过去,一想到自己的亲生骨肉,五个水灵灵的孩子要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过那非人的日子,痛不欲生。妻子问他有何事,他不肯说,但不说又能怎么办呢?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妻子。夫妻二人抱头痛哭,惊动了全家人,一家人又气又急又恨,但谁也想不出办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个女孩子知道了事情原委,悲痛欲绝。姑侄五人在阁楼商议半日,都表示决不受辱,以死相拼。于是近前对父母说:“不要让全家为我们几个受罪了,我们跟他走,爹娘权当没生我们吧!”说完,五个女孩子回了阁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庄头夫妻一宿没睡,几乎哭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妻子到绣楼去看孩子们,心想孩子们不定哭成什么样了。到了楼门前,无论如何也叫不开门,也没有回声,觉得事情多有不妙。她叫来全家把门打开,全家人见状目瞪口呆:只见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子,一个个用白绫缠绕在脖子上,已经缢死多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家人呼天抢地,惊动了乡邻。众乡亲要找王府管家算账,管家原本只想回去在王爷面前讨点好,没想到五个女子如此刚烈,知道闯了大祸,闻讯后已偷偷溜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有人到县里报了案,县令王道兴接报后来验尸,见五个女孩子“骈首就毙之状,为之恸悼。当是时讫未得上闻(惧势,没敢上报)”但王县令还有些恻隐之心:“仅为合葬一兆,以碑志其烈曰:宋五女之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悲乎!面对权贵的逼迫,五位少女深知自己无力反抗,她们或许曾寄希望于家人或官府的保护,但最终发现无人能为她们伸张正义。这种绝望感让她们感到无路可走,只能选择以死明志。正值青春年华的五位少女,本应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对生活的憧憬。然而,权贵的逼婚让她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她们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失去自由和尊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往往与家族的荣辱紧密相连。五位少女可能也考虑到,如果屈从于权贵,不仅自己会失去尊严,家族的名誉也会受损。她们选择殉节,或许也是为了维护家族的清白和尊严。五位少女或许也曾想过反抗,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们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命运。她们选择殉节,既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女墓坐落于东泊庄村东约500米处,坐北朝南。前面是墓碑,墓碑比当时一般人家的大一些,碑阳刻着六个大字,“清宋五女之墓”。五个坟头,四个姑姑排成一列,前面是侄女独成一列。从此,每逢祭日,东泊庄宋家的后人都去祭祖添土。“最是杜鹃声禀血,年年寒食不堪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坟修好后不久,一阎姓村民自己出资,又化缘一部分,在东泊庄村东南角修成了“五女庙”。请民间画师在庙壁上画出五个少女的像。庙建成后,宋家也有专人管理。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村民们到庙里烧香拜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女贞烈而死的故事很快在附近村庄传开来,传说过程中又融入了老百姓的爱憎、想象。后越传越神,不免增添了神话色彩。如传说有一河南省籍肃宁县令,在回家途中过河,忽然狂风大作,骤雨顷至,船摇摆欲翻。正在危急之中,一阵清风吹来,顿时风停雨歇,云开日出,空中一朵彩云上,有五个美丽的少女。县令回家后,夜里梦见五个女子对其言道:“吾等乃肃宁五烈女也,因汝为官清正,特来救汝一命,望今后更当公正为民。”言讫五女不见。县令惊醒,回到肃宁后细问五女之事,感慨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画师裴振江根据这个传说,在庙内东墙上画出了这个神话般的场景,借以表达对五女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泊庄的五女庙、五女墓(肃宁人俗称“五姑庙”、“五姑坟")皆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墓碑也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经多年寻找,2011年10月19日,终于挖掘出了原来的“五女墓碑”。拂去尘土,墓碑上的“清宋五女之墓"六个大字清晰可见,为清五女殉节案增添了物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逼死五位如花少女的元凶到底是谁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这个“京城王爷”,县志和各种资料中都没有查到与本案有关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版肃宁县志》登载了八首凭吊五烈女的诗,作者都是当时的官僚文人。有两首诗都提到了一个人物——“康王”:“共笑台下妇,已曾侍康王”,“连理拒康王,同气复同志。”通过分析推断,本村退休干部马其昌先生认为,逼死五位如花少女的元凶可能是“康王”——康良亲王,爱新觉罗·杰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乾隆版《肃宁县志》中选录的清人凭吊五女墓八首诗抄录于庙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良亲王爱新觉罗·杰书(1646年-1697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孙,顺治帝的堂弟,康熙帝的叔父。他在康熙年间曾担任重要职务,举足轻重。康熙十三年至康熙二十九年屡屡率师出征,战功卓著。对这样的人物,七品县令当然不敢招惹,县志上只能用一个“地主人”一带而过。这一隐,既掩盖了逼死五烈女凶犯的真名实姓,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的历史迷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泊庄退休干部马其昌,多年潜心研究肃宁历史,访问过许多历史爱好者,翻阅了大量地方志和历史资料,对“五女殉节案”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写出过《五女庙和五女墓》、《是谁逼死了五位如花少女》、《五女墓碑寻踪记》、《重修五女庙记》等多篇文章。本文就是在参考引用了马其昌先生的文章后整理而成,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