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三十几年间,这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大潮影响着1700多万城市青年的命运,同时也影响过许多农民的家庭和他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光阴似水,几十年的时间转瞬而逝,曾经的艰难不必细说,可是,在平凡和忙碌的几十年里,能一直和农村几个家庭保持着密切联系,并能用自身努力帮助和改变过农村几个家庭及三代人命运的真实范例,并不是多见。今天,我用耳濡目染的亲身经历,讲一讲吉林省柳河县一名知青和她帮助农村几个家庭及三代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哲,退休教师,1955年9月出生,1973年下乡到吉林省柳河县五道沟公社孙家大队康家街集体户,那时,她还不满18周岁。下乡以后,她和其他知青一样经历了农村生活的艰难坎坷和日常农活劳累的磨练,在思想和生活特别困难的时候,是农村康大嫂给予她很多的关心、关怀和关照。</p><p class="ql-block">1977年,老知青陆续离开农村,黄哲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到东北师大读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通化铁路中学做音乐教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哲多年以来一直在帮助和回报康家的恩情,还有曾经做过大队副书记的徐福林一家,当听说徐福林年老体弱,家庭生活困难时,黄哲伸出援手给予了很多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24日,星期五,天气晴朗,我受黄哲邀请,自荐做司机兼摄影,陪同她们四位知青再返康家街,同时,我也见证了黄哲与农民的感情及了解了她与农户之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村庄充满泥土芬芳的小路上,看到了这棵老柳树,我感觉,它或许能知道黄哲曾经在这条路上往返多少年多少次,这条路不仅是交通的路径,也是连接心灵的纽带。人逢喜事精神爽,康大嫂对于我们到来,是那样的开心高兴,她向我们讲述家里这几年的变化,在我的追问下,又一次讲述她和黄哲之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康大嫂说,她们康家有四个孩子,分别是金凤、金霞、金海和金龙。黄哲为改变他们的命运,十几年前,将爱学习的金海安排到自己所在的学校读书,亲自督促学习,用心管理,象对待自己的孩子,后来金海考上了通化师范学院,成为了一名教师。</p><p class="ql-block">再后来,黄哲又将金凤在天津某大学毕业的女儿,安排在苏州应聘工作,后来自谋职业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再后来在黄哲的关心下找到如意郎君。黄哲用她的努力,改变了康家一家三代人的命运,让他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她与康家的故事,成为了康家和那段岁月里最温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哲与康家的这段情谊,在村里妇孺皆知,几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然而,她们的故事仍然没有结束,如同农村这条蜿蜒的山路,连接着她们的过去与未来,同时也见证着黄哲与康家子孙三代的深厚情谊。</span></p><p class="ql-block">在葡萄架下,看着绿色的葡萄在慢慢长大,仿佛看到了丰收的季节。心中充满了期待。这些葡萄不仅代表着丰收,也代表着康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哲用她自己的努力,帮助康家不断的改变现状,改变命运,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康家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坐落在黄色泥土和绿色植物之中,宛如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黄哲每年放假回通,都抽出时间来这里与康家度过几天美好的时光。房子周围,绿树成荫,仿佛在诉说着她们友情的故事。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也能感觉到康家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p><p class="ql-block">悠然徜徉于蜿蜒的乡间小径上,四周洋溢着盎然的绿意,广袤无垠的田野铺展开来,令人恍若步入了诗意盎然的风景画中。空气中弥漫着清新与芬芳,翠绿的林木挺拔而立,娇艳的花朵争奇斗艳,它们相互映衬,共同编织一幅动人心魄的乡村图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些跋山涉水的身影、那些在寒风中依然紧握的双手,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城市高楼大厦的高度,而在于我们是如何守护百姓心灵深处那安宁的温度。</span></p><p class="ql-block">沿着这条水泥路,向前走出几百米,就是老村书徐福林的家,在这座白墙红瓦的房子里,徐福林一个人生活,他这几年体弱多病,老伴在前年去世了,黄哲与徐家的交往几十年也没有间断,在徐家老伴去世的时候,她从外地汇来钱,徐福林念念不忘黄哲对他家的恩情,黄哲经常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徐家解决生活的困难,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温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福林坐在窗前看到我们的到来,笑得很开心,墙上的那幅图画,年代已经久远,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时光。黄哲每次来到康家街,都要来看望这位老人,陪他说话聊天,分享农村及家里生活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在老人的笑容里,能看出他对现在的生活现状还是很满足的,聊天当中,他多次表达对黄哲的感激。说黄哲用她的多年来的真切和关心,让他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友情和温暖,我想,应该是时间的磨合,才让这段知青与农户的情谊如此深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人很开心,试穿黄哲买来的新衣服,大家说着笑着,看院里吃食的鸡鸭,看园子生长的庄稼,体验着农村现在的生活,体会着黄哲与农民的感情,分享着他们彼此的快乐。在充满温情的环境中,让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也坚定了我想写出她们的故事,留作永远的纪念。</p><p class="ql-block">每一步都脚踏实地,踩在湿润的土地上,心灵则悠然自得地感受到生活的原始韵味与纯净本质,这便是最贴近生命本源的接地气体验。在农村,我们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心灵触摸生活,这样返璞归真的方式,无疑是最接地气的美好实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围坐在徐家炕上用餐,桌上摆满了具有农村特色的菜肴。黄哲是徐家的常客,我们也一起分享这美好的时光,在这个充满温情的瞬间里,我感到黄哲是因为了解了农村生活的质朴和真诚,才坚定了她帮助康家和徐家的决心。多年努力已成正果。</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有时在凝视星空时,何尝不在思索人类文明的来处,那些被黄哲帮助的家庭,他们眼里的感激之光,何尝不是照见人性本真的明镜。正如古老的树木,必须扎根于贫瘠的土地才能生根生长和繁衍,真诚的善举往往生长在最朴素的土壤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路穿过村庄伸向远方,远处山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我知道秋天已经不远,庄稼是农民劳作的成果,也是生活的希望。黄哲作为知青和农民家庭建立这么长久的情谊,她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几个家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将成为我们生活里最温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之时,我们告别了村庄,告别了这里的人们,我被黄哲的所做所为所感染,我想人与人之间都能这样真诚相待,就能真正意义上缩小三大差别,春风化作细雨,<span style="font-size:18px;">善意浸润灵魂,想让</span>农民爱护自己的家园,滋养农村这片土地,就要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拍摄:行 者★无 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编辑:行 者★无 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