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216)诸葛亮“亲吴”:理性与情感的交织

机器人

题字:曹洪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向刘皇叔提出“联孙抗曹”的战略主张之后,就没有动摇过。这期间,孙刘两家有“惺惺相惜”的“蜜月期”,又有矛盾重重的“七年之痒”;既有撕破脸皮的“毁婚”决裂,又有“破镜重圆”后的“貌和神离”,但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阶段、哪种情况下,诸葛亮都是在做“撮合”+“调和”+“弥合”的工作,“亲吴”的色彩历经几十年风雨而不褪淡。</p><p class="ql-block">应该说,诸葛亮“亲吴”,最根本的是出于集团、国家利益的需要。《汉晋春秋》记载,孙权称帝后,派大臣来向蜀汉通报,希望蜀汉能够予以正式承认。蜀汉群臣在讨论此事时,大都认为与东吴交好并没有多大的好处,而且一旦承认孙权的帝位就会变得名号不正,体例不顺。不少人建议应申明大义,与东吴断绝关系。这时,诸葛亮表示:“孙权早有篡逆称帝之心,朝廷之所以没有过分注重这方面的问题,是为了牵制曹魏,求得东吴的援助。现在如果明确地与东吴断绝关系,东吴必将与我们结下冤仇,我们就必须派军队进行讨伐,只有打败了东吴才能进军中原。如今东吴有不少贤能之士,将相和睦,难以在短时间内消灭他们。如果与他们展开长期对峙,反而会使曹魏有机可乘,这绝非上策。如今大家都认为孙权只求三足鼎立,不想与我们一起共同讨伐曹魏,这个看法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因为他的才智和实力不如曹魏,所以才依托长江自保。孙权无法越过长江北上,就像曹魏无法渡过汉水进攻我们一样,并非实力有余,而是不愿意承担沉重的代价。如果我们派兵征讨曹魏,东吴既可以同时出兵与曹魏发生大规模战争,也可以发动小规模战事,掳掠曹魏百姓,扩大自己的地盘。即便他们按兵不动,和我们友好相处,我们北伐的时候也不会有后顾之忧,而曹魏也不敢调动黄河以南的军队来到西北对付我军。这对我们的好处已经很大了。孙权僭越称帝的罪名,我们还是不公开指责为妥当。”于是,蜀汉派遣卫尉陈震前往东吴祝贺。</p><p class="ql-block">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重臣,他在处理与东吴的关系时,不得不考虑到哥哥的存在这一因素。当年孙权派兵夺取荆州、杀死关羽后,刘备执意出兵伐吴进行报复。对此,许多蜀汉文臣武将都持反对意见,而刘备根本听不进去。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因为哥哥在东吴的原因,几乎没有出面劝阻刘备,却在事后无奈叹息:如果法正在世就能阻止刘备出兵,至少不会败得如此之惨。而刘备伐吴不带上诸葛亮,也不排除诸葛瑾在东吴的因素。</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火攻篇》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这也说明,一个人的立场、思维、决策很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诸葛亮“亲吴”,虽然理性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许多涉吴事项的处理上,难免要兼顾到哥哥的感受与利益,至少不会把事情做绝。</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