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里,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闪耀着神话的光芒,被誉为“神话之乡”。</p><p class="ql-block">这里是精卫填海故事的起源地。发鸠山上,仿佛还能听见精卫鸟“精卫、精卫”的啼鸣,那是炎帝小女儿女娃不屈的灵魂,她痛恨大海夺走自己的生命,更不想让大海残害更多人,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衔着木石去填平汹涌的东海,这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成为了长子县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长子县也是尧王故里,尧王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烧陶制陶,教会民众诸多生活技能,还发明了围棋,他的仁德之名远扬四方,其禅让王位的故事更是成为千古佳话。尧王的长子丹朱受封于此,丹朱带领民众放火烧山、清除猛兽、兴修河道、开垦农田,在这片土地上建立都城,为长子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长子之名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 神农传耕的故事同样在这里流传。相传,炎帝神农氏在长子的羊头山,教民稼穑,实现了人类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重大转变。他还遍尝百草,用一条神奇的红褐色鞭子遍打各种草木,以辨别它们的药性,甚至亲自尝药,一天之内曾中七十种毒,最终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中药学,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2025年新春佳节,长子县举办了神话彩灯嘉年华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赏灯打卡。</p><p class="ql-block">以下图文顺序不分先后,敬请欣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崔珏断虎</b></p><p class="ql-block">崔琏为唐代贞观年间的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崔珏断虎”流传最广。唐贞观年间,一位良坪村的王大娘,来县衙状告一只猛虎吃了她的儿子。县令崔珏下令将老虎捉拿归案,并开凿小西门带老虎入城。经过审讯老虎被判给王大娘当儿子,为王大娘侍奉终老。从此,长子城便有了五道城门,老虎进城的门便叫“虎西门”为纪念崔珏,人们在县城东街修建了一座崔府君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西燕国都</b></p><p class="ql-block">长子不仅是秦汉四百年间的上党郡治所在地,还是西燕建国九年的国都。东晋十六围时,慕容永在东归途中发现长子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在长子建国称帝,定长子为西燕国都。当时西燕疆域北达忻州,南抵河南,东依太行,西至黄河,辖上党、武乡、晋城等八郡,居民七方六千余户。现今,长子的石哲镇有一个慕容村,原名为墓穴村,为西燕国君慕容永葬身之地。这个村就是由慕容永墓的守墓人逐渐发展繁衍而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熨斗台和白鹤观</b></p><p class="ql-block">长子县城北,有一个形似熨斗的士台,被人们称为“熨斗台”,相传为丹朱所筑,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此修房建舍、开荒躬耕,一位云游道人听闻后,便前来捉弄吕洞宾,非但没有成功,反被吕洞宾的仙鹤街起抛进城西北的八角琉璃井里。为了防止云游道人逃出来,人们用青石凿了一个大乌龟盖在了并上,又用一块青石碑压住了乌龟。后来,人们在井上建了一座白鹤观。从此,这白鹤观和熨斗台伫立城北、遥相呼应,吕洞宾与白鹤的神话故事也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b>八仙相聚</b></p><p class="ql-block">长子县南陈镇的仙翁山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得道成仙之地,至今仙翁庙会仍久负盛名、香火旺盛。相传,张果老来到长子仙翁山(原名伞盖)修道成仙,久未成功。一天晚上,梦见一位女神对他说:“不问去往,常思来路;方山参王,引尔仙途。”梦醒后,张果老便不辞辛劳、日夜寻访,九九八十一天后,终于在方山山顶避风台下发现了一对巨参。在品食巨参后,张果老终于得道成仙。张果老成仙后众仙纷纷前来探望,便有了仙翁山八仙相聚之盛会。</p> <p class="ql-block"><b>女娲补天</b></p><p class="ql-block">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创世女神。女娲不仅创造了世间万物,也是一位拯救人类的英雄。相传,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天上破了一个大窟窿,天地脉气失常,洪水猛兽成灾。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决心把天重新修补起来。她把从天台山捡来的五彩石运到长子发鸠山,一块一块把天补齐,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使天地间恢复了宁静,人们又过上了平安祥和的生活。女娲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女娲补天的精神万古传扬。</p> <p class="ql-block"><b>共工触山</b></p><p class="ql-block">长子发鸠山是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山峦之一。据《淮南子》记载,著名的神话故事“共工触山”中共工所撞的山就是发鸠山。相传,共工是掌控人间洪水的一位水神,祝融是可以掌控先天神火的一位火神。他俩常因小事争吵,宿怨很深。后来,颛顼继承帝位,共工不服,遂发动了对颛顼的战争。在双方搏战中,祝融出手助战颛<span style="font-size:18px;">顼</span>帝,打败了共工。狼狈的共工在走投无路之时,满腔怒火,一头撞倒了作为天柱的不周山(长子发鸠山),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形成了今天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貌,以及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自然现象。</p> <p class="ql-block"><b>跟着悟空游崇庆寺</b></p><p class="ql-block">长子县紫云山景区位于长子县城南22.5公里处,此地山峰耸立,松柏簇拥,植被丰富,风光秀丽,是长子古八景之一“紫岫晴云”的发生地。景区内有国内稀有的白皮松,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崇庆寺和市保单位护国灵贶王庙。崇庆寺内的十八罗汉像被誉为“宋塑之冠”。崇庆寺也是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该款游戏的持续火爆,推动崇庆寺以及紫云山景区的文旅开发大放异彩,“宋塑之冠”历经千年再次焕发勃勃生机。“紫岫晴云美如画 崇庆古刹迎宾朋”长子县紫云山景区期待您的光临!</p> <p class="ql-block"><b>长子名片</b></p><p class="ql-block">长子县是非遗聚集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民间民俗文化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现有非遗保护项目13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10项,市级非遗23项。近年来,长子县连年举办长子炒饼、长子猪头肉、长子理发特色劳务品牌技能大赛,积极打造长子文化品牌,长子理发、长子猪头肉、长子炒饼等长子名片的美誉度、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特别是长子理发遍布全国,长子炒饼、长子猪头肉、长子豆腐闻名三晋,长子鼓书屡获牡丹奖、群星奖等国家级大奖,风靡神州、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威风锣鼓</b></p><p class="ql-block">威风锣鼓最早称“锣鼓”,俗称“家伙”,使用锣、鼓、铙、镲等乐器共同演奏,不见其人,先闻其声,铿锵激昂、刚劲飒爽,阵势庞大。威风锣鼓在长子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近年来,长子县高度重视鼓乐等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2023年、2024年,长子县连续两年举办威风锣鼓大赛。全县11个乡镇均组建了鼓乐志愿服务队,威风锣鼓已成为长子文化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b>长子八音会</b></p><p class="ql-block">长子八音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使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奏出“八音”,以吹奏为主,形成“高亢激越、热烈火爆”的音乐特色。据长子县志记载,长子八音会起源于唐代,唐玄宗李隆基任潞洲别驾期间,重视音乐,倡导编制乐队演奏,排练民间乐曲。至今,无论是迎神赛社、婚丧嫁娶,还是新春庆贺、元宵节闹红火,都必有八音会演奏。</p> <p class="ql-block"><b>大禹治水</b></p><p class="ql-block">上古时期,长子境内的漳河、雍河等河流洪水泛滥,丹地成为了“丹渊”,民众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大禹来到长子后,决心根除水患,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使得洪水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所治的漳河就是现在的浊漳河南源,昔日被水淹没的农田变成了米粮仓。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水患,因势利导,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b>彭祖救尧</b></p><p class="ql-block">彭祖,是人们公认的长寿始祖、养生鼻祖,据说他活了800岁。帝尧时期,彭祖居住在长子发鸠山上的紫霞洞里,每日栽培药草,医治受病的百姓。帝尧巡视长子时突发疾病,丹朱为他遍访名医,但帝尧的病情仍无好转。丹朱早听说发鸠上有一位姓彭的道人,通晓养生之法,还能治疗疑难杂症,便请彭祖为帝尧医治。彭祖熬制养生汤,供帝尧每日服用。一段时间后,帝尧恶疾全无。为表彰彭祖的医治之功,帝尧封彭祖为“灵应侯”。据说,“长子猪头肉”的熬制秘料就出自彭祖之手。</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长子会堂”端庄大气。</p> <p class="ql-block"><b>羿射九日</b></p><p class="ql-block">帝尧之时,在东方海外矗立着一颗神树扶桑,树上居住着十只三足金乌,他们同是东方神帝俊和妻子羲和的儿子。十只金乌每日轮流巡天,照耀大地。后来,十只金乌不听东方神的指示,一起遨游天空。炎热烤焦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人们被烤得无法生活。帝尧命羿带上天帝赐予的一张红色弓弩和十支白色羽箭到上党大地射太阳。为方便百姓生活,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一个太阳,并把剩下的白色羽箭插在了长子色头镇的紫云山上,瞬间,这支箭化作一棵白皮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紫云山上逐渐繁衍生长出一片茂密的白松林。现今,白松林已成为长子紫云山景区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b>嫦娥奔月</b></p><p class="ql-block">后羿与嫦娥是一对恩爱夫妻。后羿射日后,为表彰后羿拯救苍生的功劳,西王母赐给后羿一丸长生不老仙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把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被他的徒弟逢蒙看到了。一日,逢蒙趁后羿外出狩猎前来抢夺,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下,便拿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仙药后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后羿,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成为一位月亮女神。</p> <p class="ql-block"><b>三圣公主争位</b></p><p class="ql-block">长子发鸠山麓的灵湫庙,又称三圣公主庙。该庙的大殿内,供奉着炎帝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女儿瑶姬和精卫,精卫最小,却居中位。相传,太白金星下凡,为她们三个封神时,甚为纠结。因为,论功德,精卫应居中;论辈分,炎帝妻子应居中。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令她们分别挑选驴、骡、马骑着到达发鸠山,谁最先到达谁就坐主位。最终,精卫骑着驴最先到达,坐了主位;炎帝妻子骑着马第二个到达,坐了次位;瑶姬骑着骡子最后到达,坐了末位,形成了灵湫庙大殿内精卫居中、瑶姬和炎帝妻子分列两旁的神位格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风雨情缘</b></p><p class="ql-block">风雨情缘是著名的上古爱情神话。炎帝的大女儿叫瑶姬,她拥有施风的本领,被人们称为“风婆婆”,她的丈夫赤松子拥有布雨的本领,被称为“雨师师”。他们居住在长子县西部的风婆山上,一起护佑炎帝部落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留下了相亲相爱、生死相依的千古佳话。风婆雨师的爱情故事,教育人世间的夫妻同甘共苦、风雨相随、白头到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丹朱筑城</b></p><p class="ql-block">长子因帝尧的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长子在上古时期,被称为“丹地”。相传,丹朱到任后,为防洪水、防野兽、防强盗,率领族人修筑了一座周长20里的土建大城,使他们过上了安宁的生活。此外,丹朱还带领族人开荒垦田、饲养牲畜,发展农业生产,使得丹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菜的发展景象。帝尧东巡故里,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宁祥和,欣然册封丹地为“天下第一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尧造围棋</b></p><p class="ql-block">长子是围棋文化起源地,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长子的南陈镇有一座棋盘岭,这里便是丹朱与帝尧博弈比试棋力、研究布阵之地。“尧造围棋,教子丹朱”的故事在长子也是家喻户晓。相传,尧的大儿子丹朱小时候贪玩好动、性情急躁。尧王为了教育贪玩的丹朱,创制了一种静中有动,变幻莫测的游戏,游戏双方以博弈围猎为主,称为“围棋”。丹朱对围棋游戏很感兴趣,经常与父亲对弈,逐渐变得气定神闲。几年下来,丹朱不但下棋冷静,而且做事也变得成熟稳重了许多。后来,帝尧将丹朱封到长子执政,丹朱成为一位功绩卓著的部落首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尧王制陶</b></p><p class="ql-block">长子是尧王故里,自古就有陶乡之称。长子的宋村镇有一个陶唐村,这里便是帝尧率领族人烧制陶器的地方。人们开始种植五谷后,随着谷物的增多,储存便成了问题。帝尧决心改进烧陶技术,他从人们烧烤野味等生活场景中吸取智慧,潜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烧制成了“陶坛”。“陶坛”不仅可以存放粮食,还盛水不漏,放在火上熬粥、煮肉也不会崩裂,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尧王制陶的故事在丹朱大地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炎帝桑梓</b></p><p class="ql-block">长子县是早期炎帝部族的重要活动地,长子县的山川湖泽、名胜古迹,都留下了鲜明的炎帝文化印记。上古时期,炎帝为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以及疾病困扰,在长子的发鸠山上试尝百草,发现了连翘、灵芝等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在长子的羊头山上教民稼穑、耕种五谷,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为此,炎帝被后人称为医祖、神农,长子被誉为中医药文化起源地和农耕文明起源地。今天,在长子的发鸠山、羊头山等地还有医祖庙、神农井、五谷畦等遗迹,炎帝尝草、神农传耕的故事在丹朱大地代代传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精卫填海</b></p><p class="ql-block">长子是精卫文化起源地,著名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就发生在长子县的发鸠山上。精卫本是炎帝神农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边采草恰遇恶魔黑龙兴风作浪。女娃在骇浪中与黑龙搏斗,不幸身亡。死后的女娃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爪子的精卫神鸟,每天从发鸠山上街来石头和草木,誓填东海。千百年来,不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精卫精神已融入到长子人的血脉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丹朱儿女自强不息、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诸多神话故事赋予了长子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如今,走在长子县的大街小巷,或许还能感受到来自远古神话时代的气息,那些勇敢、智慧、坚韧的精神,早已融入长子县人民的血液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行 。</p> <p class="ql-block">巳巳如意,岁岁安澜。</p><p class="ql-block">祝愿长子的明天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