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时代的记忆 一、入学

一叶小草(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九年春节后,我刚满六岁。巷道里一起耍的几位姐姐要去上学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和外婆说:“也让大娃上学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欣慰地说:“早点进学堂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小学招生时间从夏季变成了春季。村小也从村后半山坡上的堡子里搬到了村西头。教室由原来的几间神庙,变成了宽敞明亮、白墙黛瓦,玻璃大窗的马脊梁大房子。整齐排列的六幢教室足可以容纳下全村所有的学龄儿童。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村里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报名上学了。在这之前,上学的女孩子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学考试是从1背到10。背不到的也没关系,回家让家长教会了,尽可以入学。我是掰着手指头从1数到了5,还算比较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八年夏季入学的已上了一个学期,被叫做老一年级,我们被叫做新一年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入学的,是三年自然后,生育高峰出生的。虽然招生只隔了半年,我们班也是满满当当坐了一大教室,有六、七十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村学校的作息,是和社员出工的时间相一致的。早上七点半到校,上一节自习,做早操后回家吃早饭。上午三节课,下午两节课带一节课外活动和晚自习,六点半放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要革命”的年代,虽然想入学尽可以入,学生在校时间也长,但学的东西很少。只有薄薄的语文、算术两本书,外加一本巴掌大小、红塑料封皮、厚厚的《毛主席语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语文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学期下来,认不了多少字。算术就更简单了。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好,医生说是慢性心脏病,每年要在家躺一个多月。母亲稍微给补补,返校后补考,往往能得100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一进教室,朗朗地背书声响起:“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刚入学的男孩女孩们,一个个摇头晃脑,不认字默背着厚厚地“红宝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字从喊口号学起;早操从跳“忠”字舞开始;什么也不懂就学会了“表忠心”;亲戚关系还没搞清楚就绷紧了“阶级斗争这根弦”……也许是我们在“文革”中度过中小学时代人的一大特色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