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洋原创艺术摄影《毋庸置疑大师也是手动拍摄绝无后期》

含洋原创艺术摄影

<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本文中,含洋将深度剖析摄影艺术领域中M档的核心价值,全面解析各档位特性,并对过度依赖自动档和后期处理的现象进行深刻反思。通过系统对比胶片机与数码相机在前期拍摄方面的差异,清晰阐述M档在艺术摄影、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指出自动挡在影调与色调呈现上的局限性,深入挖掘对M档价值曲解的根源及其危害,着重强调M档无可替代的地位。此外,严厉批判过度后期行为对摄影本真的严重背离,热切呼吁摄影者回归摄影本质,高度重视M档的学习与运用,理性、合理地对待后期技术,以此传承和弘扬摄影艺术的精髓。</p><p class="ql-block">关键词:摄影M档;艺术摄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后期处理;摄影本真</p> <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在摄影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经典作品承载着摄影艺术的灵魂与价值。无论是新闻与纪实摄影,通过构图、光影、色彩等元素的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视觉美感和艺术氛围,比如利用逆光拍摄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还是艺术摄影,同样离不开M档的使用。布列松的纪实摄影以其“决定性瞬间”理论,借助M档和手动对焦相机,精准地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却意义深远的画面。罗伯特·卡帕在中国武汉拍摄的战火纷飞的险境中的作品,也是运用M档记录下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跨越时空,至今仍散发着独特魅力。重新审视这些经典的创作方式,对于深入理解摄影艺术、把握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使用自动档、P档还是M档,摄影者都需要根据现实环境选取、确立主题,才能完成具有记录与升华意义的艺术摄影。含洋将围绕摄影中M档的核心价值以及过度后期问题展开探讨,为摄影者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引。</p> <p class="ql-block">二、胶片机与数码相机前期拍摄的差异</p><p class="ql-block">(一)胶片机的特性与挑战</p><p class="ql-block">胶片机时代,摄影面临诸多技术挑战。胶卷感光度固定,拍摄前摄影师需依据对光线的预判慎重选择胶卷:在室内通常选择高感光度胶卷以确保足够的进光量,在户外则使用低感光度胶卷来获取更为细腻的画质。胶卷药膜感光度确定后,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由相机设置决定,这便是胶片机的三大控制要素。</p><p class="ql-block">胶片机的曝光宽容度较窄,高度依赖摄影师通过M档精准操作光圈与快门速度的组合,以及冲洗和放印环节,来进一步调整画面的宽容度。对焦也完全依靠手动,摄影师需通过取景器中的裂像屏或微棱镜,凭借经验和手感来判断焦点。例如在拍摄一场室内音乐会时,光线昏暗且复杂,摄影师需提前选择合适感光度的胶卷,通过M档精细调整光圈和快门速度,同时手动对焦,以捕捉演奏者的精彩瞬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拍摄失败。</p> <p class="ql-block">(二)数码相机带来的变革与新问题</p><p class="ql-block">数码相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摄影格局。它不再局限于胶片机的三大控制,除了对色彩的白平衡与饱和度的控制功能外,还增加了对相机动态宽容度的对比度控制以及锐度控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可随时调整,还可通过对比度的调整来改变影调与曝光情况,这是与胶片机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p><p class="ql-block">数码相机的诞生,让很多操作交给了计算机。但自动曝光模式与自动对焦基本在平均的条件下进行,若要在动静变化、影调与色调方面实现精准的色彩还原,还需要对相机的各个参数进行调整,这是不依赖后期的根本。</p><p class="ql-block">自动曝光只是相机基于内置程序对光圈、快门速度等基础参数进行调节,多用于新闻与纪实摄影这类不允许改变记录本性的摄影中,且多呈现为中间调。因为自动曝光模式可能无法准确呈现摄影师想要的影调与色彩,所以很多业余摄影师会在后期对色彩与人物肤色还原时,使用软件进行调整。而只要熟悉M档操作,很多软件能做到的效果,相机本身也可以实现。优秀的摄影师能根据现场光线在数十秒钟内手动调整好参数,拍摄出更具艺术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M档并非新闻与纪实摄影的绝对门槛,但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一)新闻摄影中的M档</p><p class="ql-block">在新闻摄影领域,M档能为摄影师提供无可比拟的创作优势。新闻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但摄影师可以提前到达现场,找好光线、测好曝光、还原好肤色、对准主体,静静等待拍摄对象动作的变化。例如特朗普被暗杀未遂后高举拳头的画面,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使用M档,能够捕捉到这一关键瞬间,确保新闻画面的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二)纪实摄影的M档</p><p class="ql-block">纪实摄影同样可使用M档,无论是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都需要根据主体和陪体确定动态宽容度的对比度控制,从而设计影调和色彩。然而,现在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前期拍摄只是胶片机的曝光三要素。实际上,只要尝试调整宽容度中的对比度参数,就会立刻发现曝光出现问题,原来曝光与宽容度有着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当然,在某些光线相对稳定且简单的新闻与纪实场景中,部分摄影师依靠相机自动模式也能完成纪实拍摄。</p> <p class="ql-block">四、对M档价值曲解的剖析与危害呈现</p><p class="ql-block">(一)错误观点的根源探究</p><p class="ql-block">在当下摄影圈,部分所谓的“大师”声称使用M档是一种秀技术的行为,认为这偏离了注重瞬间捕捉的摄影理念。这种观点极其错误,一方面源于对摄影艺术发展历程的无知。他们没有深入了解摄影从诞生之初,摄影前辈如何在简陋技术条件下,凭借对M档等手动操作创造出无数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是现代摄影技术便利性带来的误导。自动模式的广泛应用,让一些摄影者误以为无需深入学习摄影原理和掌握复杂的手动操作,认为只要拍回RAW格式文件,一切都能通过后期处理实现,过度依赖后期。甚至有客户要原片时,他们都不敢给,生怕客户发现照片都是后期处理的,根本没有意识到摄影需要根据前期环境确定主题。如今,一些摄影师因误解M档而依赖自动模式,导致作品缺乏对影调与色调的控制,只会拍中间调,只能依靠后期涂鸦来设计色彩和影调,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有些摄影师甚至不导出TIFF数字底片,直接把RAW文件扔进PS平面设计软件修图。要知道,每一个品牌的机器都有自己将RAW转换为TIFF数字底片的软件,并且可以改变文件大小,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摄影艺术的魅力,这也凸显了正确认识和运用M档的紧迫性。</p> <p class="ql-block">(二)M档被曲解的危害</p><p class="ql-block">M档赋予摄影师全面掌控拍摄过程的能力,可依创作意图精确调整参数塑造画面效果,无论是高调还是低调,无论是画意摄影的油画风格,还是中国元素的古画风格,亦或是高反差的版画风格,每一个摄影者都应能够通过M档实现。然而,错误观点的流传,导致许多摄影师弃M档而过度依赖自动模式。自动模式虽在常规场景能提供合理曝光,但无法契合独特影调与色调创作意图,长此以往,摄影师对摄影基本要素的自主把控能力会退化,只会拍摄中间调,沦为被动的拍摄执行者,含洋称之为“移动脚架”。</p><p class="ql-block">比如在黄昏拍摄人物肖像,自动模式可能因光线暗导致人物面部曝光过度,而M档使用者可精准调整参数营造独特光影。不是手动档废片率高,而是一些人不懂原理,错误地以为直方图控制曝光,不学无术才是问题所在,并非M档本身的问题。直方图是控制影调的内容,当了解亚当斯区域曝光法,就能学会手动测光,若连相机EV表都找不到,又如何做到曝光准确呢?同时,不应忽视亚当斯区域曝光法,摄影的高低调、高反差与灰调都需要直方图控制。</p> <p class="ql-block">五、各档位基于摄影原理的功能特性及M档的不可替代性</p><p class="ql-block">(一)AV档、P档与摄影原理及应用场景</p><p class="ql-block">无论使用何种档位,摄影都需依据摄影原理进行曝光。即便不使用曝光补偿,摄影者也应知道测哪里可以曝光准确,这需要对亚当斯十一个灰阶心中有数,真正懂得18灰是50%灰的反射率。</p><p class="ql-block">AV档(光圈优先模式)主要通过摄影师自主设定光圈大小,相机自动匹配相应的快门速度,以此来控制曝光。P档(程序自动曝光模式)则是相机根据内置程序,自动综合调整光圈和快门速度,以获取合适的曝光。在新闻和纪实摄影中,P档在光线相对稳定、拍摄情况较为常规时,能帮助摄影师快速完成拍摄,获取可用的画面。但它们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在拍摄一场舞台表演时,AV档可能无法根据舞台灯光的快速变化及时调整快门速度,导致画面模糊;P档也难以满足摄影师对特定影调或氛围的创作需求。</p><p class="ql-block">S档(快门优先模式)专为高速运动场景而设置。摄影师设定快门速度,相机自动调节光圈来保证曝光准确。比如拍摄飞鸟时,合适的高速快门能让飞鸟在画面中清晰锐利,避免因运动模糊而失去细节。在拍摄一场足球比赛时,使用S档设置高速快门,能够清晰捕捉球员射门瞬间的动作,为观众呈现精彩的比赛画面。即便在没有这些功能设置时,先辈们也拍出了许多精彩的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二)M档的独特优势与不可替代性</p><p class="ql-block"> 然而,AV、P、S档等手动档能实现的控制,M档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在参数控制的精准度上更胜一筹。M档给予摄影师完全的自主性,在任何场景下,都能根据实际光线、创作意图精准调整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在新闻摄影中,面对突发且光线复杂的场景,M档能让摄影师迅速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参数,而无需依赖相机自动判断。例如在特朗普的政治集会现场,M档能让摄影师精准捕捉到演讲者准确肤色的表情,同时保证画面曝光准确,合理控制光圈以确定景深范围。在纪实摄影中,还原真实场景氛围至关重要,M档能帮助摄影师根据不同光线源的特点,精细调整每一项参数,真实呈现主体与环境以及专注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六、过度依赖后期:对摄影本真的背离与历史责任的漠视</p><p class="ql-block">(一)过度后期现象面面观</p><p class="ql-block">在当今摄影环境中,过度依赖电脑后期处理的现象极为严重,这种情况在摄影爱好者甚至专业摄影师中广泛存在,占比大约在99%。他们只能借助各种软件工具,对照片进行肆意修改,随意添加原本不存在的元素,过度调整色彩和对比度,致使照片出现色彩断层、像素位移等失真问题。在一些商业摄影中,为了迎合客户对“完美”的追求,对模特的身材、肤色进行过度修饰,完全改变了人物的真实面貌;在风景摄影中,通过后期添加不存在的绚丽光影效果,营造出一种脱离现实、没有空间感、没有透视关系、没有真实色彩关系的虚假美感。这种过度后期的作品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是对艺术真实美的亵渎。</p> <p class="ql-block">(二)新闻摄影中过度后期的危害</p><p class="ql-block">在新闻摄影中,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新闻摄影要求所呈现的画面必须是现场的真实原貌,不允许对画面进行任何形式的后期添加或删减,也不能通过后期手段改变人物肤色和画面色彩以达到所谓的“还原”效果,因为这可能会误导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例如,英国BNC在报道一场抗议活动时,通过滤镜等后期手段改变了抗议人群的色彩、表情或者现场的环境布置,严重歪曲了事件的真相,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判断,进而破坏了新闻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新闻摄影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其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事件发展,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可靠的资料。一旦新闻摄影作品被后期篡改,就会使历史记录出现偏差,误导后人对历史的认知,这是对历史的严重不负责任。</p> <p class="ql-block">七、结论</p><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摄影作品,我们看到的是摄影师们对摄影本真的执着坚守。他们在简陋的技术条件下,全靠手动操作,凭借对摄影的热爱和对原理的深刻理解,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含洋认为,在这个技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应回归摄影的本真。广大摄影爱好者不应被那些错误的论调误导,而应重新重视M档的学习与运用,勤加练习手动对焦,用心去感受光线的微妙变化,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那些值得记录的瞬间。含洋以身作则,在美篇上数十年所发表的图片,没有一张进行剪裁或后期处理,有人质疑1:1构图也是含洋拍摄时在按下快门拍摄前就调整好的。同时,在印刷或影展的大型输出打印时,应合理运用后期技术,将其作为对摄影作品的适度优化手段,而非改变作品本质的主导方式。那些仅凭一知半解就随意抨击摄影理论、偷换概念的行为,实在是无知且不可取。我们应当尊重摄影艺术的专业性和历史传承,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摄影,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素养和技能,摄影发明到今天186年有自动档,也就50多年,含洋那时也是一台索尼的前身美能达X-700但多是用于新闻记录。</p><p class="ql-block">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摄影的道路上真正传承和发扬摄影艺术的精髓,创作出具有深度、情感和历史价值的作品,让摄影这门艺术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否则,我们不仅会破坏摄影艺术的纯粹性,还会给摄影艺术的发展带来阻碍,更会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承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含洋在此只对事不对人,希望广大摄影者应深刻认识到M档的核心价值以及过度后期的危害,以正确的理念和方法推动摄影艺术的健康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