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方市(9)—汉马伏波井、十所村 。

顺其自然(一)

<p class="ql-block">汉马伏波井</p><p class="ql-block">在东方市八所镇十所村,为汉代古井,名叫“汉马伏波井”。井口颇大,直径八尺多。据乡人传说,此井原系方井,后人扩大为圆井,以砖砌成,井近处原有伏波祠,久已毁废。墙上嵌一块石碑,题“汉马伏波之井”,署“乾隆辛巳”(清高宗二十六年即公元1761年)。</p><p class="ql-block">“汉马伏波井”,夏日水凉,冬日水暖,十所村数百家汲取井水,即遇天旱,井水从不枯歇,自古水质清甜,故有“天南第一泉”和“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称。</p><p class="ql-block">据郭沫若1961年视察海南观看此井时证实,此井确为汉光帝时马援将军经过海南时所造,已有一千九百五十多年了。郭沫若饮品井水,连口称赞:“水泉清冽异江灌,古井犹传马伏波。想见当年师驻日,三军朝汲定如梭。海盐含量百之三,饮此信知水味甘。古所于今沾惠泽,胜标铜柱在天南。薏苡烹来可作糜,军行用以止朝饥。功成人竟明珠视,古井无波水自知。”</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1961年视察该井时赋诗:</p><p class="ql-block">“水泉清冽异江河,</p><p class="ql-block">古井尤传马伏波。</p><p class="ql-block">想见当年师驻日,</p><p class="ql-block">三军朝汲定如梭。</p><p class="ql-block">海盐含量百之三,</p><p class="ql-block">饮此信之水味甘。</p><p class="ql-block">十所于今沽惠泽,</p><p class="ql-block">胜标铜柱在天南。</p><p class="ql-block">薏苡烹来可作糜,</p><p class="ql-block">军行用以止朝饥。</p><p class="ql-block">功成人竟明珠视,</p><p class="ql-block">古井无波水自知”。</p> <p class="ql-block">十所村</p><p class="ql-block">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十所村</p><p class="ql-block">十所村位于海南岛西南地区的东方市,濒临北部湾,是东方市八所镇辖下的人口逾7000余人的一个自然村,居民为汉族,操军话(汉藏语系西南官腔),名闻遐迩的“汉马伏波之井”就座落在该村旁。</p><p class="ql-block">十所村。是西汉初就已建立的古村庄,现村庄环村公路以内的中心区域,仍保持着井字型的汉代村落部局,是感恩平原上最早建立的居民点之一,也是海南岛上较早开发的地区。西汉元封元年(前110),中央政权第一次在海南岛上设置郡县,十所村是儋耳郡九龙县属下的村庄之一。上下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使十所村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与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1、拥有被称为“天南第一泉”的“汉马伏波之井”与“伏波祠”。其中,“伏波祠”已废,“汉马伏波之井”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村东不远的稻坝坟山有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稻坝新石器——汉代遗址。</p><p class="ql-block">3、村东隅有《琼州府志》称至元四年(1267)建的“金轮庙”(既飞来庙),清康熙年间知县姜焯有《飞来庙记》(见《感恩县志》)。</p><p class="ql-block">4、村四周(主要为水沟坡)有与“金轮庙”俱日从番羽化归来的符八相公及部下三十六座由黑石条、黑石板营造得相当精美、坚固的“总管坟”(既飞来坟)。</p><p class="ql-block">5、村西南隅有“苏公台”(纪念苏东坡的遗址),《感恩县志》载称;“清乾隆时有显官到十所题句云地近苏台山色古村邻汉井水声新”。</p><p class="ql-block">6、村西北隅有明末农民义军何乔、李茂建立的长达十三年,专门杀富济贫的义军据点——“老何营”遗址。</p><p class="ql-block">7、村北大路田坡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昌(化)感(恩)崖(州)临(高)定(安)琼(山)秦氏迁琼次始祖“秦信墓”。</p><p class="ql-block">8、村南隅“飞来庙”南侧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海瑞式”清官,民选感恩县长王道熙墓。</p><p class="ql-block">9、村内有“文昌庙”、“大雷庙”、“老祖庙”、“神山庙”、“土地庙”等庙宇和各姓氏祠堂。其中,“神山庙”、“老祖庙”、“土地庙”毁于民国年间,各姓氏祠堂毁于大跃进,“文昌庙”、“大雷庙”毁于一九七一年。</p><p class="ql-block">10、村东、北、西三面田畴上散布着各时代的窑址群,其中,瓦窑出土的陶瓷碎片年代不晚于北宋。</p><p class="ql-block">11、一些村民保存的本地窑烧制的葫芦形泥质红陶罐,经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为东汉文物(这些文物现保存于东方市博物馆)。此外,唐启有家保存2件宋代陶瓮,1件很有文物价值带铭文的明嘉靖年间的水缸。</p><p class="ql-block">12、水沟坡“飞来坟”(即明成化年间昌化县儒学正堂吉公墓),出土1件唐代影青双连罐,一九九四年被国家一级文物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十所村 濒海(北部湾)、近水(罗带河),地势西高东低,即背靠大海,面向青山。四周秀林环抱,近东方市城地标——鱼鳞洲风景区,挨东方重化工城,本身有“天南第一泉”的“汉马伏波之井”,一派田园风光。建立“文明生态村”后,人们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汉马伏波之井”里,村委会前广场中十数棵百年酸豆树浓荫密布,凉风习习,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十所村自古以来被人们尊称为“文明礼仪之村”,其无形的文化遗产有;</p><p class="ql-block">1、人材辈出。元至元年间,出了一个兵荒马乱被掠于番后官拜“大总管”的符八相公;明代出了一名知县,明清出了一批儒学、训导、州判、照磨之娄官员;民国出了一位感恩人主政感恩的民选县长王道熙;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科级以上干部出了近五十人,七百余名外出干部职工散居除西藏、新疆、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了一位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秦人昌,一位全海南十大功勋企业家唐开兴。</p><p class="ql-block">2、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阿娜多姿</p><p class="ql-block">作为军话人最早村庄和“母村”的十所村,在军话人地区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主要的民间艺术活动有;一是唱“军歌”。军歌是军话人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会唱,但以十所人唱得最红火、最火爆(见郑瑶新《民间艺术之乡——十所村》、《海南文史》第十二辑、琼西南的军歌);二是“下南”。十所村是军话人一年一度举办“下南节”的所在地,昌感两县的军话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都要在十所村举办纪念马伏波将军南征,一统小邦成大邦的节日——“下南节”。(见郑瑶新《军话人“下南节”与十所村》、《民间艺术之乡——十所村》);三是“装春”(迎春)、“装老虎”。十所人每年大年初二都要“装春”、“装老虎”游村。它是一个系列活动,一般有八、九个节目,多时十余个,主要节目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女娲交媾”、“九代同堂”、“神农帝教民耕田”、“女娲补天”、“天女下凡”、“大雷公”、“孔夫子教学”等等,并抬“大雷公”游村。此风俗十分古老,反映的是上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考证起来全省只有十所有此风俗。四是民间音乐“八音”。十所的“八音”队,在方圆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红事他们奏喜庆乐曲,黑事奏哀乐,做法事还有其相应有乐曲。附近十里八乡红白事都要请十所的“八音”,上个世纪东方市组织两次民乐比赛,十所“八音”队均获得一等奖。</p><p class="ql-block">3、敷扬文教,陶育英才</p><p class="ql-block">十所是一个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的村庄。北宋时已设立“社学”(即后来的私塾学堂),“文昌庙”就是古代学子们学习的地方。民国初年在感恩县第一批办起新式国民小学,一九四七年正式把十所小学办成完全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教育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十所小学的校容校貌全省评比获得第一名,一段时间内还办起附属中学。大学扩招以来,每年考上大学的十所学子不下五十余人,多时达到七十八人。</p><p class="ql-block">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十所村曾为推动感恩历史前进的车轮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十所村同样成为引领东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第一波农业大开发中,十所村青年秦人昌率先成立十所机耕总公司,全村推土机发展到七、八十部,欢歌在全海南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之中。进入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和新千年新世纪以来,随着东方重化工城的兴起,随着华能东方电厂的进入,在大工业、大项目的带动下,十所村的经济进入大提速。</p><p class="ql-block">在文体娱乐设施方面,十所村的文体娱乐设施是很完备的,娱乐场所的活动是很正常的。为此,十所村是海南省第一批千里文化长廊达标单位,为东方市创建“先进文化市”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在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医务室和5家私人诊所,村民也参加了医保,拥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p><p class="ql-block">交通方面,拥有国道、乡道和环村公路,四通八达,全部硬化,临近市城,很方便村民出行和游客到“汉马伏波之井”来游玩。</p> <p class="ql-block">东方市八所镇十所村 ——汉马伏波井</p><p class="ql-block"> 一口汉代水井。“汉马伏波井”井口颇大,直径八尺多,据乡人传说,此井原系方井,后人扩大为圆井,以砖砌成,井近处的有伏波祠。墙上嵌一石碑,题“汉马伏波井”,署“乾隆辛已”(清高守二十六年即公元1761年。)据郭沫若1961年视察海南岛观看此井证实。此井为汉光武帝时有功于海南马援将军经略海南时所造,距今已有一千九百五十多年了。"汉马伏波井",夏日水凉,冬日水暖,十所村数百家汲取井水,即遇天旱,井水从不枯歇,自古水质清甜,故有"天南第一泉"和"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称。2015年,获评“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据传说,此井原系方井,后人扩大为圆井,以砖砌成,井近处原有伏波祠,久已毁废,墙上嵌一石碑,题“汉马伏波之井”,署“乾隆辛巳”(清高宗26年即公元1761年)。据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大诗人郭沫若1961年视察海南观看此井时证实,此井确为汉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经过海南时所造,距今已有1950多年了,饮尝井水,赞不绝口,诗随口出:“水泉清冽异江河,古井尤传马伏波。想见当年师驻日,三军朝汲定如梭。海盐含量百之三,饮此信之水味甘。十所于今沽惠泽,胜标铜柱在天南。薏苡烹来可作糜,军行用以止朝饥。功成人竟明珠视,古井无波水自知”。 “汉马伏波井”,夏日水凉,冬日水暖,十所村数百家汲取井水,即遇天旱,井水从不枯竭,自古水质清甜,故有“天南第一泉”和“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称。大诗人郭沫若观赏此井时,考证史料,饮赏井水,连口称赞,诗随口出:"水泉清冽异江灌,古井犹传马伏波。想见当年师驻日,三军朝汲定如梭。海盐含量百之三,饮此信知水味甘。古所于今沾惠泽,胜标铜柱在天南。薏苡烹来可作糜,军行用以止朝饥。功成人竟明珠视,古井无波水自知。"</p> <p class="ql-block">东方市,这里最早有三个村子,分别叫西方村、中方村和东方村。后来设立县治,驻在最大的东方村,于是就叫东方县,再后来就成了东方市。东方市是海南第三大海滨城市,气候比海口和三亚更温润,环境优美。房价和物价都比海口和三亚低,特别适合休闲旅居和养老。近年来,大陆居民越来越多,尤其是东北三省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这口井是汉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驻扎时所凿,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马援是汉朝的名将,六十多岁时率兵南征交趾,马上豪言壮语:“何须马革裹尸还!”马革裹尸的典故就出自他。这口井就是他当时所凿的。唐人李益曾赋诗:“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两千多年来,这口井一直静静地待在那里,不急不躁,不干不涸,始终甘洌如初。郭沫若曾诗赞曰:“水泉清冽异江河,古井尤传马伏波。想见当年师驻日,三军朝汲定如梭。”</p><p class="ql-block">井后有一简易碑亭保护的汉马伏波之井石碑,两边有该井沿革记述。井后场地上,两棵高大的榕树长在那里,气根林立,像两把大伞撑着,给人荫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