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次跟别人聊,说起敦煌艺术,我突然给他讲敦煌艺术就好比一个远嫁的小媳妇,一通拉扯之后,对方以为有理,我也觉得这个比喻还能说得过去。</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敦煌艺术是个嫁人的媳妇呢?</p> <p class="ql-block"> 就拿我们农村来说,一个女孩,从小到成人,都生长在A村,深受家庭环境、A村环境的影响,这就给她涂上了最基本的文化底色,其言行举止无不打上父母、兄弟姐妹和A村的烙印。这就好比佛教艺术在印度,它的文化底色与烙印是本土环境所给与的。</p><p class="ql-block"> A村的小女孩到了出嫁的年龄,嫁给了B村的小伙子,从此离开娘家,生活在婆家。从此便开启了适应婆家习惯和B村环境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她不得不逐步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如果B村离A村很近,则她需要改变的就越少,反之,则需要改变的就越多。另外,在B村待的时间越长,B村的气息就越来越浓,A村的影子就越来越淡。等回到娘家,反而有些不习惯了,在父母看来,自己的闺女怎么变了,甚至连说话也都阴阳怪气起来。这就好比印度的佛教艺术嫁到了中亚,就成了中亚的媳妇,就要适应中亚的水土,而这种变化最朴素的原因就是适应婆家生活,能很好的把日子过下去,能幸福的活下去。她在中亚待的久了,就越来越中亚化,印度的影子越来越淡了。</p> <p class="ql-block"> A村的姑娘在B村生儿育女,其女儿从小又深受家庭环境、B村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抹不去母亲从A村带来的习俗,由此,她的身上就兼具了A、B两村的文化基因。等她长大嫁到C村后,则会与母亲的经历一样,把A、B两村的文化带到了C村,同时,又不断按照C村的生活逻辑改变自己。如此,一代又一代的远嫁,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一代又一代的改变和适应,A村的痕迹愈来愈模糊,但A村总归是她们共同的根。这就好比佛教艺术嫁到了中亚,成了中亚的媳妇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新疆,成了新疆的媳妇,新疆的媳妇后来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敦煌。就这样,越嫁越远,变化的也越来越多,但印度永远是佛教美术的根。</p> <p class="ql-block"> 人类的繁衍与远嫁的媳妇关系很大,人类文化的传播也与远嫁的媳妇关系很大。与此同时,娘家、婆家都有很多亲戚朋友,而这种各自的远亲近邻和各种关系的流动往来,又让A、B、C村的文化变得愈发复杂,也让A、B、C村出来的媳妇们身上融汇的文化基因愈发复杂。</p> <p class="ql-block"> 敦煌艺术就好比从新疆一带嫁过来的媳妇,到了敦煌后,发现婆家在南方、中原、北方都有亲戚朋友,也都有来往。就这样,她既保留了自己娘家和姥姥家的一些习惯,又吸收了婆家和婆家亲戚朋友们的一些东西。</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研究敦煌艺术时,梳理在什么年代,什么社会背景下,谁家的女儿嫁到谁家,娘家和婆家的家庭环境、周边环境如何,亲朋好友往来交流等都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这只是一个偶然突发的比喻,虽然不能做到非常恰切,但似乎可以吻合一二。随手记下来,也算是对一道思想火花的保留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