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的音符——汉字就是一种意境

太阳的梦想

<p class="ql-block">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这是一种律动的音符,这是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p><p class="ql-block">传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根据‌河图洛书“始画八卦、肇启文明”,以八卦创造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图形文字,以此为先河创造了几百个图形文字。大约5000多年前,黄帝史官仓颉受鸟兽足迹启发,通过观察事物特征创造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发明,文字形体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造字方法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形结构大多采用左右或上下二维字符组合方式。除瓩、兛、兣、呎、嗧等极个别汉字除外,大多数汉字单字单音表义,一个字一个读音一个意义,单字又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词汇。</p><p class="ql-block">在‌汉字出现的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几种象形文字,如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巴比伦人叙利亚人波斯人都使用过的楔形文字,古埃及人发明的圣书文字。遗憾的是,随着古波斯古埃及等王朝的灭亡,这些象形文字也纷纷谢幕,但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却用宰相李斯发明的小篆统一了中国的象形文字,汉字不但没有跟着灭亡,反而走向了统一、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历朝历代主要的官方文字,也是世界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还一度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以致现在他们的文字里还能找到汉字的影子。象形文字只剩下汉字一枝独秀,与英文等后来产生的线形文字构成了东西方文字两种独特的书写系统和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发现的五十多种刻划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了现存最早的汉字,即3600多年前出现的殷商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甲骨文之后是金文,西周演变成籀文,秦朝统一为小篆,东汉有了行书,汉魏流行隶书,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最后演变为正楷字形的现代汉字(包括繁体汉字和简化汉字)。</p><p class="ql-block">公元121年左右,汉代学者许慎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收集简帛、金石上的小篆字,汇总9353字,分540个部首,注音释义133000多字,编纂了中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一面世,就成了先人们了解汉字起源的唯一渠道,直到1600多年后甲骨文的重新面世,我们对汉字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1899年夏季的一天,《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到北京达仁堂中药店为朋友王懿荣买药,这副药里包含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刘鹗站在柜台外看着药店伙计把“龙骨”捣碎,他惊奇地发现“龙骨”上有类似汉字的刻纹。待朋友病好,二人一同跑遍北京各家药店,买下了所有的“龙骨”,这些骨头上一共刻有1058个奇怪的古老文字,比清朝末年人们了解的任何文字都要古老,王懿荣将其命名为甲骨文。1903年,刘鹗发表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本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震惊与轰动了知识界。后来,根据考古找到大约175000块甲骨编纂的辞书《甲骨文编》,收录了4000多个字,只是经过百余年的研究辨认,至今仍有近一半的字无法确切知道它们的含义。</p><p class="ql-block">汉字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块字,字形结构大致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独体字不能拆分,如上、中、下等;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如尘、明、铜等。古人将独体字称为“文”,将合体字称为“字”,统称为“文字”。从造字方法看,汉字不仅跟线形文字完全不同,就是跟同为象形字的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相比,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方法更是独具一格。象形,就是按照对象的具体形状描摹成字,比如“人”字就画得像一个人;指事,没有具体形状称为事,以形象为根基,把事的状态描摹成字,如一长横上面画一短横表示“上”,一长横下面画一短横表示“下”;会意,按照要表达的意思,把象形字与指事字组合起来构成要表达意思的字,如一个东西在上和下的中间就是“卡”字;形声,是以象形为根基,把象形字和指事字变体为形意旁或形声旁组合成的字,如“铜”“钨”“锰”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p><p class="ql-block">汉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的寄托,汉字的意境之美,不仅源于汉字形态与意蕴的完美结合,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以及作为文化与情感的载体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与情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汉字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或气势磅礴,或灵动超然,或典雅端方,无不承载着中华上下几千年来绵长的历史与丰沛的情感,如唐代王维的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种空灵、宁静的通透,这种美不仅让人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更让人在品味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汉字书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称之为书法。汉字形态各异,寓意深远,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微型的画,一个简洁的符号背后,往往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从甲骨文的神秘古朴,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小篆的圆润流畅,汉字的演变过程,就是书法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书法之魅力,在于它的线条与韵律,书法家的笔触,或刚劲有力,如铁画银钩;或柔美细腻,如丝缕缠绵。他们运用笔墨的浓淡、干湿、虚实,将汉字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线条,不仅仅是文字的骨架,更是情感的载体,它们在纸上跳跃、旋转、奔腾,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书法家的喜怒哀乐,传递着书法家的情感与思想。从王羲之父子到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从褚遂良到赵孟頫、何绍基;从钟鼎、石鼓到秦汉碑刻,从《兰亭序》到历代碑帖,书法家们巧妙地安排字的大小、疏密、轻重,使得一幅幅作品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动态美感,欣赏书法会使人陶醉于书法家的情感与意境,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中华国力衰弱列强入侵,“五四”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主张“拿来主义”,把外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拼音文字也成了“拿来”之列。特别是以英文为基础发明的电脑在全世界迅速普及并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汉字是否原始落后困扰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一批人甚至主张把中国文字变成拼音文字。殊不知,从结绳刻石记事到陶片刻字,从甲骨文到钟鼎文,从小篆到隶书,从楷书、行书、草书到今天的简体字,汉字历经五六千年的规范、完善、简化,已经构建起了一个极为科学完备的形声字体系,形、音、义无懈可击地结合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二十世纪初汉字开始注音,二十世纪50年代使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拼音字母注音,这种四声读音在朗读时能准确清晰地表达任何复杂微妙的事物或情感。更可喜的是,王永民的出现和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汉字比英文输入电脑的速度更快,这种“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还有后来的简体拼音输入法,让汉字再次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p><p class="ql-block">汉字源远流长,历经时代变迁而保持连续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通过汉字,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深厚绵长的底蕴。汉字又是文化认同的实体,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守护好汉字,就是守护我们的文脉,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