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之声】琪琪播讲《四合院活物记》(35)

琪琪(^_^)

​(三)逮着玩儿的——水牛儿 作者:崔岱远<br>诵读:琪&nbsp; &nbsp;琪<br>美篇号:49294794<br>图片:选自网络(感谢原创) <h5>&nbsp; &nbsp; &nbsp; 印象里,我头一次听说蜗牛这个词是因为轰动全国的“蜗牛事件”,具体记不清了,好像是外国一家公司送的玻璃蜗牛引起了院街坊们不小的议论。我当时挺纳闷儿,琢磨着蜗牛是种什么牛?有人告诉我就是下雨之后树上、墙上、花花草草上到处爬着的水牛儿,这就奇怪了,那么讨人喜欢的小玩意儿怎么能惹出大伙儿一大堆闲话呢?</h5> <h5>&nbsp; &nbsp; &nbsp; 北京话把那种纽扣大、半透明、打着旋儿的小蜗牛叫水牛儿,读起来发音是“水妞儿”,听着像小女孩儿的名字。北京没有水牛,谁也不会因为这个词混淆了在南方耕田的庞然大物和眼前的小不点儿。在孩子们眼里,水牛儿是好玩儿的,是可爱的。当夏天的雨水漂净了院里的空气,孩子们会从长满爬山虎的院墙上寻找一条条亮晶晶的白线。那是水牛儿爬过的痕迹,沿着这条线就能找到把自己粘在墙上的小家伙儿。捏来几只水牛儿,放在湿漉漉的青石台阶上,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盯住了它。它先是探出两长两短四个纤细的犄角,拱出水灵的小脑袋蠢蠢欲动,然后伸展出娇嫩的身子悠闲地爬了起来。忽然,一只小手指头伸了过去,轻轻一触它带黑头的长犄角,那小嫩肉儿“嗖”的一声赶紧缩回壳儿里。小孩子们得意地笑出了声,一起唱开了那古老的童谣:“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来烧羊肉。你不吃,你不喝,就让老猫叼去喽……”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这童谣不知传了多少辈子,现在已经成为代表北京的不朽乐章。至于吃素的水牛儿怎么就和烧羊肉扯到了一处,恐怕只因为它们都是属于孩子们夏日里的快乐吧,这种跳跃式的关联也正是童谣的独特魅力。</h5> <h5>&nbsp; &nbsp; &nbsp; 世上的蜗牛有几万种,北京常见的原本不多,被叫作水牛儿的是外壳中央带一圈棕红线的条华蜗牛,还有一种喜欢爬在萝卜、白菜上的灰巴蜗牛,个头儿都没有拇指盖儿大。四合院里的人们从来也没觉得那小巧、悠然、富有诗意的水牛儿有什么不是。甚至于我一直以为它还是一位天才数学家,正是它旋转的螺纹让我很早就听说了渐开线这个词,觉得说出来特有面子。不过也有一件事让人对它产生了不太美妙的联想,那就是有人开始在院子里用红砖搭建简易房当新房的时候,总会提到蜗居在这地方跟住在蜗牛壳里一样,早晚得搬出去住楼房。从那个时候起,四合院那片小小的天底下已经酝酿着大大的梦想了。</h5> <h5>&nbsp; &nbsp; &nbsp; 早就听说外国人把蜗牛当菜吃,起初觉得这就是一笑话,心想那么丁点儿肉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有一阵子北京时兴养褐云玛瑙螺当宠物,一般人都叫它法国蜗牛,尽管它不是正宗的法国蜗牛,而是原产于非洲的非洲大蜗牛。也有人送了我几只,见到那种背负着深棕色厚重螺壳的大蜗牛,我怀疑它是不是海螺?把它们放到搪瓷脸盆里喂菜叶子养着,发现它们还挺能吃的。过了些日子竟然下了一窝小蜗牛,而且越长越大,最后竟然成群结队爬上墙去把墙皮啃去一大片。我恨不能把这帮家伙吃了,可怎么也鼓不起勇气,结果是把它们都送了人。从此才明白,水牛儿这个乖巧的称谓里包含着蜗牛所不能容纳的美好和爱意。</h5> 作者简介:崔岱远<br>&nbsp; &nbsp; &nbsp; 作家、文化学者,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节“诗书形象大使”、第七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等荣誉称号,应邀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档文化类节目学者嘉宾。 ​感谢您的聆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