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在2021年8月1日的上午,我踏入了六榕寺。这座古寺,比记忆中更显清净。扫码、免票后,我得以进入,寺里发放了三支香,告知不可点燃,只能供奉,这份宁静与庄重,仿佛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牌位安放在寺中的功德堂。那是两寸宽、五寸长的一方寄托,2000年母亲去世后,父亲花费六千元安置于此。如今听闻,价格早已涨至上万元,还不一定能求得。每次归来,我都必来此处,追思父母的养育之恩,缅怀他们的音容笑貌,在心底默默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寺中,眼前的莲花盛开得极为艳丽,品种繁多,层层叠叠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抬眼望去,山门的楹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映入眼帘。这楹联背后,是一段段传奇。王勃,这位初唐四杰之一,在写下滕王阁千古绝句后,南下省亲至广州,受邀参观后留下《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一塔有碑留博士”便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而“六榕无树记东坡”,则是因为后来岑学侣来此,六株榕树已消失不见,唯有苏东坡题写的匾额还见证着往昔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六榕寺与寺中的花塔,一直被人们传颂,与光孝寺齐名,有着“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的美誉。这座古寺,不仅与六祖慧能结缘,更因王勃的碑记、苏东坡的题字,与唐宋两位名人紧密相连。一副楹联,巧妙概括两段佳话,让这座岭南古寺声名远播。在这里,历史的厚重与佛教的宁静相互交融,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我,也在这片宁静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对父母无尽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宋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被贬海南后奉召北归,途经羊城,到净慧寺游览,见寺内六棵巨榕,挺拔参天。清风吹来,气爽神闲,苏公应寺僧之邀,欣然挥毫,题留下“六榕”二字墨宝。</p><p class="ql-block"> “六榕”二字厚重雍容,寺僧视为山门一宝,制成匾额,悬挂寺门。又于永乐九年(1411年)将净慧寺改称六榕寺,从此“六榕”成为寺院独具特色的名称标志。</p> <p class="ql-block">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师书《永嘉证道歌》书法欣赏。</p> <p class="ql-block">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p><p class="ql-block">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p><p class="ql-block">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p><p class="ql-block">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p><p class="ql-block">——《永嘉证道歌》(结尾节录)</p> <p class="ql-block"> 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历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六榕寺,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加之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之称。</p><p class="ql-block"> 六榕寺以"六榕花塔"为特色标志,曾是禅宗道场,与海幢寺、光孝寺、华林寺、大佛寺并称为广州佛教五大丛林,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 公元420一479年(南朝宋代)建寺,名为“广州宝庄严寺”。</p><p class="ql-block"> 公元537年(梁大同三年),沙门昙裕法师从扶南(柬埔寨)请得佛陀舍利回广州,得到梁武帝诏许后,于宝庄严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此佛塔为一座四角形的六层木塔,下瘗佛舍利,木塔内外绘画着佛典图解,称“敕赐宝庄严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历经一百余年的风雨侵蚀,寺塔梁柱已出现破损。某日,舍利塔祥光涌现,震惊羊城百姓,信众蜂拥来观。</p><p class="ql-block"> 时广、韶都督李燧,邀集朝散大夫广州太守史某、明威将军行番禺知府折冲都尉李公等,专门到寺拜竭宝轮和尚,共商募修舍利塔事宜。经过精心组织施工,舍利塔修葺一新,再现巍峨雄姿。</p><p class="ql-block">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春,王勃离开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南赴交趾(今越南)探父(其父王福畴任交趾令已多年),于十一月到达广州。适逢宝庄严寺开设法会,因受寺僧托请,写下三千余字碑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p><p class="ql-block">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龚称帝,国号大越,定都广州,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年号乾亨,升广州为兴王府。</p><p class="ql-block"> 南汉历代君主虔信佛教,宝庄严寺易名长寿寺,作为刘氏宗室女修道之所,塔仍称舍利塔,每于上元、中秋佳节登塔燃烛悬灯(号曰“赛月灯”)以兆丰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南汉灭亡,长寿寺及舍利塔均毁于大火,从此湮没一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988(北宋端拱元年)重修该寺,并以曹溪六祖真身为原型铸铜像供奉,寺于端拱二年重修竣工,遂改名为“净慧寺”。当时寺内有古榕六棵,民间已有“六榕寺”之称,但当时只是“俗称而已、非寺名也”。</p><p class="ql-block"> 公元1086年(宋元佑元年),净慧寺住持德超和尚发心募资重建舍利塔。与前任凤翔郡宝鸡县主簿官、南海人林修居士、本郡信士王衢等,共商重修舍利塔一事。他们依碑记“方井圆泉、参差倒景”的记载和民间所传“环列古井九”之说,寻得旧塔基址重建宝塔,当时发掘出梁代建塔所藏的佛舍利,仍旧瘗藏。</p><p class="ql-block">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六月三日,宝塔落成,寺僧又邀请常到寺礼佛的宋皇叔、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赵叔盎撰书《重修广州净慧寺塔记》。新塔改用砖木结,八角形,外观九层,内有暗层,实为十七层,各层内外墙壁设置佛龛供奉贤劫千佛像,故称“千佛塔”。</p><p class="ql-block"> 公元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大文豪苏东坡由海南贬所北归,路经广州到该寺游玩时,应寺僧道琮之请为寺题字,他见寺内六株榕树绿荫如盖,盘根错节,气势不凡,即欣然书下“六榕”二字。</p><p class="ql-block"> 公元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重修舍利塔,并铸9.14米高的千佛铜柱,柱身刻有1023尊佛像及祥云天宫宝塔图,连同塔顶的火焰宝珠、三层九霄宝盘、九层宝轮、一层双龙宝盘、八根铁链组成重达5吨的塔刹。</p><p class="ql-block">公元1373年(明洪武六年),寺院一半面积被辟为永丰仓,自此之后山门便改为向东,而寺院面积也日渐缩小,而六株古榕,也因寺院被割而处于寺外(原来的净慧寺规模相当宏大,占地甚广,山门朝南,“横直绵亘实逾二里”)。</p><p class="ql-block">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寺僧愈坚和尚等重修于元末明初期间被损塔殿,并在塔东辟建觉皇殿(此后六百年都以此殿为大殿,但该殿于“文革”时期被毁)。</p><p class="ql-block">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净慧寺一度归并于西禅寺,六祖铜像也于其后被迁往西禅寺。</p><p class="ql-block"> 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净慧寺重修,寺僧将苏东坡遗墨“六榕”二字,刻造一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自此,净慧寺又称六榕寺,舍利塔称六榕塔。此后经明正统、嘉靖、万历、天启及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六榕塔自清初重修之后,该塔“檐壁榱题,红绿白黄,互相辉映,旭升日落,观美如花”故又称为“花塔”)。</p><p class="ql-block"> 公元1856年(清咸丰六年),受台风侵袭,塔顶坠于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皇室从海防经费中拨出巨款大加修缮。</p><p class="ql-block"> 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继咸同年间修建殿宇之后,重修千佛塔并已竣工,并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记》。</p><p class="ql-block"> 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清廷诏封六榕寺住持铁禅为广东僧纲司。</p><p class="ql-block">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国民政府废除僧官制度成立广东省佛教会(会址六榕寺),铁禅被推为会长。同年5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回到广州,铁禅组织广东佛教界人士在六榕寺举行隆重的欢迎大会,支持国民革命,孙中山先生题书“自由平等博爱”贻赠六榕寺。</p><p class="ql-block">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铁禅和尚率四众弟子迎回侨龛西禅寺达数百年之久的六祖惠能铜像,并修建六祖堂以供奉。又补植榕树四株(六株古榕时存二株:一在东坡精舍后、福泉新街后侧;一在寺东旧平南王府。)、建补榕亭、筑东坡精舍、树立“曹溪法乳”牌坊,收归散置在外的太湖奇石“朵云”等。</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15年(民国四年),广州地震,塔内壁与千佛铜柱之间被震裂。(1915-1935年,广州一共录得7次地震,其中比较剧烈的是1915年与1918年发生的两次。)</p><p class="ql-block"> 1921年(民国十年),市政府在六榕寺东开辟花塔街(今六榕路),又割寺东建造净慧公园,寺院面积再度缩小。</p><p class="ql-block"> 1931年重修花塔,在内部用钢筋水泥以加固。</p><p class="ql-block"> 1935年(民国24年)4月,举行花塔重修落成典礼,梁致广居士撰《重修六榕寺花塔记》。</p><p class="ql-block"> 1938年(民国2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铁禅避难于番禺、佛山等地。</p><p class="ql-block"> 1939年(民国28年)6月,日伪政权派人强行将铁禅接回六榕寺,并委以伪政权之佛协会长。</p><p class="ql-block"> 1946年(民国35年),抗战结束后,铁禅欲告老还乡,致函延请乳源云门寺住持虚云接管六榕寺。其后,铁禅因汉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p><p class="ql-block"> 同年秋季,为纪念抗日胜利一周年,举行超荐抗日阵亡将士法会。八月中旬,虚云与弟子宽鉴等来到广州接管六榕寺,并向国民政府呈文保释铁禅。</p><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湘粤分庭改判为4年徒刑,9月27日,铁禅病死于狱中(1939年,日伪政权派人强行将铁禅接回六榕寺,并委以伪政权之佛协会长,使其最终蒙冤而逝,为世人所不解)。</p><p class="ql-block"> 1946年(民国35年)9月17日,虚云奉玄奘顶骨舍利,于六榕寺设七天七夜的水陆道场法会,以超荐抗日阵亡将士。时蓬六榕寺北堂桃树开花,胡毅生(胡汉民之弟)写下《绯桃瑞应记》一文。</p><p class="ql-block"> 1948年,宽鉴盗取六榕所有重要财产和文物逃往香港,其中有寺内四件珍贵文物:(1)辽代紫铜精铸的药师佛像;(2)玄奘法师顶骨;(3)淡归诗卷;(4)汉玉等,称为“净慧寺镇山四宝”。虚云和尚发觉后马上追还,并免去宽鉴方丈职务,由明观法师继任住持职务,解放前夕明观法师去香港。</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时,六榕寺除六祖铜像外,全部佛像被毁,寺院也全被占作仓库。</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中共广州市委批准六榕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1983年,在塔之西重建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p> <p class="ql-block"> 南朝始创之大殿位于今仓前街以北数十米处。梁朝昙裕法师在大殿前(南)赠筑舍利塔。唐初重修宝庄严寺舍利塔时,“光合玉庑、栋宇绵邈”。</p><p class="ql-block"> 寺院规模由此可见。宋、元以至明初,净慧寺“横直绵亘实逾二里”,其时寺址:东面包括广东迎宾馆之地和将军东、将军西、六榕路,北面拥有仓前街、稻谷仓、石马槽,西至福泉街、福泉二巷、三巷、净慧街,南达中山六路。</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六年(1373年),净慧寺院大半改为永丰谷仓,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坚和尚于塔东改建觉皇殿,自此,山门东向,一塔两殿的基本格局维持到清初。</p><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年(1740年),寺僧“广购近地”、建造禅堂、斋堂、僧寮、客舍、仓厨、园圃,是谓“中兴”。</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在寺内解行精舍旧址东面。明代中叶净慧寺分为八房,此处是北堂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级,里面十七层,沿梯级登至塔顶,可俯瞰全市景色。</p><p class="ql-block"> 在孩童时期,经常花五分钱就可以上到顶层,观看广州,上面还有望远镜,花两分钱就可以观看一次。</p><p class="ql-block"> 塔的外形华丽壮观,檐角都悬挂吊钟,整个塔好像是花朵叠成的一根花柱,塔顶好似长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这是“花塔”的第二重涵义。塔顶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铸造的千佛大铜柱,连上面的九霄盘、宝珠及下垂的铁练总重达5000公斤。</p> <p class="ql-block"> 花塔是六榕寺院中的舍利塔,是寺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塔一层层的塔角飞檐,宛如吐苞向天开放的枣红色花瓣,塔刹又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天的巨大花柱;再加上塔身红白相间,色彩斑斓,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其为花塔。</p><p class="ql-block"> 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设暗层8层,共17层。它是一座仿楼阁式的穿壁绕平座结构的砖木塔,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塔刹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铜质刹柱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彩云缭绕的天宫宝塔图。</p><p class="ql-block"> 千佛铜铸连同顶上的火焰宝珠、双龙宝珠、九霄盘、覆盘以及八根铁链等各种构件,重是超过5吨。值得一提的是,花塔的根基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由于古时花塔濒临珠江(旧时珠江宽达2公里),地下水位较高,为了保护塔基,花塔的建造者们先沿着塔基,像打井一样用坚固的花岗岩石砌筑9个水井并相互连环依托,形成一塔尖个九井环基,然后在上面建造高塔。</p><p class="ql-block"> 北宋和解放后重修时都发现了这个九井环基。经科学测量,花塔塔身虽然倾斜了1.7米,塔基仍然比较稳固。</p> <p class="ql-block">登六榕寺塔得微字</p><p class="ql-block">黎民表〔明代〕</p><p class="ql-block">宝铎摇青汉,金轮逼紫微。众香攒绣栱,九级敞琼扉。</p><p class="ql-block">仙乐飘空下,天花杂雨飞。万形纷崒嵂,千仞转高巍。</p><p class="ql-block">槛頫霆相激,棂开月吐辉。侵云看树小,入海见山稀。</p><p class="ql-block">侧足应防险,观心拟息机。永言齐浩劫,更拂六铢衣。</p> <p class="ql-block">淡结荷香韵六榕,雕栏塔立俏如峰。</p><p class="ql-block">沉凝万代禅风定,八面玲珑入满容。</p><p class="ql-block">——方海权《六榕咏》</p> <p class="ql-block"> 广州好,花塔插云头。六祖色空留塑像。</p><p class="ql-block"> 东坡来去唱南陬。榕树啸千秋。</p><p class="ql-block">——朱光《望江南·广州好》(解放初期曾任广州市市长)</p> <p class="ql-block"> 缘谢缘生观万法,休嗟剩水残山。参天榕树尚存三。塔波留胜迹,十地许登攀。昔日弥须今芥子,开颜平等相看。虚空无尽愿无边。一花还一叶,念念现庄严。</p><p class="ql-block">——赵朴初《临江仙》1986年春节</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高14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内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佛各高6米,重10吨,仪态慈祥,它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着清康熙二年铸造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他们分别代表现在世佛、过去世佛和未来世佛,这三尊佛各以不同的“手印”代表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释迦牟尼佛左手掌心向上平放在盘膝中间,而右手掌向下垂放在右脚膝盖上,这是代表现在世的手印。阿弥陀佛左手掌心向上平放在盘膝中间,右手掌心向上放在右脚膝盖上,这是代表过去世的手印。药师佛左右两手掌心重叠平放在盘膝中间,这是代表未来世的手印。</p> <p class="ql-block"> 六榕寺:苏韵墨香中的岁月沉香</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六榕寺宛如一颗明珠,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而它与苏东坡的缘分,更是一段千古佳话,为这座古寺增添了无尽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宋元符三年,宋徽宗大赦天下,被贬至昌化军的苏东坡获准北归,寓居广州天庆观,与净慧寺相邻。广州安抚使程怀立在净慧寺设宴为其洗尘,苏东坡登上千佛塔,见塔畔六株老榕婆娑如盖,心生喜爱。寺僧道综请他题额,他欣然挥毫,写下“六榕”二字,笔锋厚重雍容、丰腴跌宕,成苏体墨宝。此后,寺僧将其刻石并额于山门,虽历经多次翻刻,“六榕”匾额至今仍高悬寺门。</p><p class="ql-block"> 因这题字,净慧寺改名六榕寺,千佛塔也成了六榕塔。但改名时间,史志记载不一。从明永乐九年的“匾曰‘六榕’”,到清道光时的“仍为净慧寺”,再到光绪元年的“始称六榕寺佛塔”,“净慧”与“六榕”两名并存,直至民国。</p><p class="ql-block"> 除“六榕”题字,苏东坡还在六榕寺留下《证道歌》碑。此碑两面刻字,笔法苍劲圆逸,虽历经破碎、漫漶,如今仅存百余字难以辨认,却仍是考证广东佛教史和书法史的珍贵实物史料。寺碑廊内的《苏文忠公笠屐像》石刻,背后也有一段有趣故事。苏东坡避雨农家,借笠屐赶路,因不惯木屐走得狼狈,引得妇孺嬉笑、群犬争吠。他不仅不介意,还自我解嘲,此后与百姓感情更深,尤爱雨天戴笠穿屐。人们缅怀他的美德,刻下此像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古六榕与东坡亭虽已消逝,但寺门前“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的对联,以及往昔的种种故事,依旧在诉说着那段历史。苏东坡在六榕寺留下的墨宝与故事,让这座古寺不再仅仅是一座佛门净地,更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象征。在这里,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韵味相互交织,每一次踏入,都仿佛能感受到苏东坡当年的风采,触摸到那段跨越千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赵藩代表云贵总督唐继尧,赴广州任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期间所写有关六榕寺的诗。</p><p class="ql-block">六榕寺塔</p><p class="ql-block">自非旷世,怀跂行己止;</p><p class="ql-block">便有真人,想羽化而登。</p><p class="ql-block">题六榕寺定香水榭</p><p class="ql-block">如游花之寺;</p><p class="ql-block">亦爱水哉轩。</p><p class="ql-block">题六榕寺东坡精舍</p><p class="ql-block">请看两字大书,鸿飞去后痕留雪;</p><p class="ql-block">想风六榕当日,莺乱啼时叶满庭。</p><p class="ql-block">题补榕亭</p><p class="ql-block">补昔之无,榕不限于六;</p><p class="ql-block">空诸所有,亭亦虚其中。</p><p class="ql-block">题六榕寺六祖堂前石坊联</p><p class="ql-block">五宗衍派,四众皈依,直指西竺真传,祖庭说偈初无物;</p><p class="ql-block">二石移归,六榕补种,中兴南华别境,佛国论功尚有人。</p> <p class="ql-block"> 重建的观音殿1988年2月10日竣工,新殿坐落在六祖殿前榕荫园之东,建筑面积220平方米,高11米,以清代风格为基调,并糅合南方殿宇特色。</p><p class="ql-block"> 观音殿供奉的观音铜像高3米,重达5吨。这尊观音铜像与大雄宝殿的三尊大佛像都铸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p> <p class="ql-block"> 寺内设有六祖堂,这说明六榕寺是禅宗道场。六祖堂内,供奉着慧能大师的真身等比铜像。这铜像是北宋时期铸就的,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也是六榕寺的镇寺之宝。</p><p class="ql-block"> 六祖慧能是唐代杰出的高僧,随五祖弘忍学法,很得弘忍的赏识,后衣钵而归,创立了南宗学派。六祖铜像铸造于北宋端拱年间,其像神态平静,双目微闭,展示出一位圣者的睿智、圆通、明慧和超然。身上的衣裳褶流畅,质感鲜明,实为宋代雕铸之杰作。</p> <p class="ql-block"> 六祖姓卢,号慧能,广东新兴县人,是唐代的杰出高僧,随五祖弘忍学法。“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就是出自这位高僧。六祖慧能在广州公开弘忍所传衣钵后,一度曾居六榕寺。六祖示寂后,其弟子雕塑家方辩造六祖铜像供奉于六榕寺六祖堂内(北宋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坐像用紫铜铸造,连垂衣高1.8米,重约1吨,神态自然,衣褶精致,形象逼真如肉身菩萨,体现了慧能沉思的智慧,也是禅的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p><p class="ql-block"> 唐代高宗年间,佛门出了一位虽目不识丁却悟性超人、开创了禅宗南宗的高僧,他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禅宗六祖惠能。惠能(638-713年),又作慧能,俗姓卢。原藉范阳(今北京一带),他的父亲卢滔曾经在范阳为官,后因罪被贬到南海新州(今属广东),遂落籍岭南。据《五灯会元》、《六祖坛经》等载,惠难出生后,有二僧造访,对其父说:“夜来生儿,我们特来送名,小儿就叫‘惠能’吧。”卢行滔问:“为何叫惠能呢?”二僧道:“‘惠’者,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p><p class="ql-block"> 惠能大师的生平</p><p class="ql-block"> 惠能三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中贫困,稍长便采樵度日。一日负薪至市中,吸人读《金刚经》有所感悟,遂安顿好母亲,北上求佛法。至韶州(今广东韶关),结识了尼姑无尽藏,惠能请无尽藏讲说经书,无尽藏指着书上的字让他读,惠能说:“我不识字,请问其义。”尼姑道:“字尚不识,怎能懂义?”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听了,十分惊异,对他很是敬重。</p><p class="ql-block"> 惠能后到蕲黄梅(今属湖北)参拜弘忍和尚,这一年他二十四岁。弘忍见了惠能,问他道:“你是何等人,欲求何物?”惠能答道:“弟子是岭南人,远来礼师,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葛獠(当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贬称),怎能作佛?”惠能道:“人分南北,佛性无南北,葛獠身与和尚身虽不同,但佛性无差别。”弘忍很欣赏他的辩才,知道他不是常人,本想继续跟他多交谈几句,但因为徒众都在左右,担心惠能日后会遭到众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p><p class="ql-block"> 过了8个月后,弘忍让众益作佛偈(佛经中的唱诗),以便选拔法嗣(接班人)。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学通内外,为众僧所仰,被公推作偈。于是神秀于廊壁上写一偈云:</p><p class="ql-block">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p><p class="ql-block">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p><p class="ql-block"> 此事传到碓坊,惠能正在舂米,对同伴说道:“此偈美则美矣,了则未了。“遂请人在此偈旁写下自己的所作之偈:</p><p class="ql-block">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p><p class="ql-block">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p class="ql-block"> 惠能偈文把菩提树、明镜台都看成是空的,这要比神秀对“空”(指事物的虚幻不家和理的空寂和明净)的理解更彻底更高明,自然得到弘忍赏识。弘忍遂于夜半三更唤惠能入堂内,讲说《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了他,嘱咐他说:“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你当远隐,俟时行化。”惠能便星夜南逃,后来有百人去追赶,欲夺回法衣(袈裟),但没有追上。</p><p class="ql-block"> 惠能带着禅宗五祖弘忍所传衣钵,逃回岭南,为防神秀手下人追寻暗害,混迹市廛、猎队中16年。至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他来到南海(今广州)法性寺(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说《涅般经》。当时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另一和尚说是幡动,二僧争论不已。惠能插言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心动。”惠能一语,满堂震惊。印宗感到惠能定非常人,于是反执弟子礼,向惠能诸教佛法真谛。惠能拿出弘忍所传衣钵,令众僧瞻礼。惠能在此宣讲佛教不二法门,并剃发正式为僧(惠能在弘忍在东山寺只是带发修行做杂役的“行者”)。正式成为禅宗南宗的领袖。</p><p class="ql-block"> 顿悟法门</p><p class="ql-block"> 惠能禅宗的最大特点“顿悟”。他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神秀的“勤拂拭”,是坐禅渐悟的功夫,而惠能的“无树”、“非台”。就是本来清静、无物,就是觉即成佛。这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惠能弟子将其行状、说教汇编成《六祖坛经》,为禅定重要经典。惠能继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之后,而被尊为禅宗六祖。</p><p class="ql-block"> 惠能祖庭为南华禅寺。南华寺坐落在广东韶关以南20公里的庾岭分肪山麓。此寺创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初名宝林寺。寺院依山而建,面临北江支流曹溪。宋太祖赵匡胤赐寺名“南华禅寺”。惠能在宝林寺(南华寺)讲禅长达三十七年,培养了著名弟子四十三人,使能派禅宗流传各地而形成河北临济、湖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宗,形成所谓“一花五叶”之势。中唐以后,南宋成为禅宗正统,还远播到泰国、朝鲜、日本及欧美。千百年来,南华寺因惠能在功果而被尊为“祖庭”,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惠能珍贵的真身</p><p class="ql-block"> 南华寺最为珍贵的佛教圣物,是惠能的“真身”。唐玄宗开元年(713年),惠能在新洲国恩寺圆寂,终七十六岁。遗体运回曹溪南华寺后,未依天竺规矩火葬,而保存其真身,“真身”的做法很讲究,先以铁条在身背后支撑遗体,使之盘腿团坐,再涂上漆加香粉的上等涂料,待干后再涂,如此反复数十次,便形成了一屋结实的漆壳。壳底留有小孔,置于底部开孔的大缸,加盖密封,藏于地下,腐水由漆壳底小孔排出,数年后,漆壳内只余干尸骨架,外表却如真人。</p><p class="ql-block"> 惠能临终前,曾对弟子们说:“我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级。”弟子们明白,神秀在北方已成为禅宗北宗领袖,还被召到长安,受武则天亲加礼拜。为了争得正统地位,南北二宗斗争十分激烈。于是弟子们在惠能的“真身”颈部用铁片、漆而围护,特建“灵照塔”供奉。塔内还藏有六祖的惠能的“真传衣钵”,即初祖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教时带来的一袭木棉袈裟(722年)八月三日夜半,果然来了刺客,刀砍惠能“真身”,锵然有声,惊动了僧众,刺客被捉。真身得以保存。不料,数百年后的宋朝末年,元兵南侵,入南华寺,残暴地将六祖真身刺破脸腹。虽曹劫难,六祖真身还是保存了下来,体内有铁条支撑,尚有一此枯骨,其余以泥草填充。历经一千三百年,真身神态安详,形态仍若生前,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六祖慧能的重要遗迹还有广州孝寺。俗谚称:“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可见其历史之长。此地原为南越王赵建德故宅。三国时吴国虞翻贬官后居于此宅,虞翻死后,家人献宅为寺。中国禅宗始祖达摩西来中国,即先在此寺讲法传教。寺内六祖殿中置能坐像高2.5米,碑廊中还有六祖像碑。寺中的风幡堂为讲经场所,是为纪念惠能著名的“风幡论辩”而设立的。寺内还有六祖发塔,即瘗发塔。惠能“风幡论辩”后,公开禅定法嗣身份,并在大殿后面菩提树下剃发受戒,成为禅宗六祖。寺内住持将惠能头发埋藏于树下,并建塔覆盖其上。塔以石为基,用灰沙砖砌成,七层八角,高7.8米,每层各面皆镌置佛像,塔基围绕石栏,古朴庄严。</p><p class="ql-block"> 广州市六榕寺内六祖堂中,亦供有六祖惠能铜像。铜像铸于距今一千年前的北宋太祖端拱年间,重有半吨,法相庄重,神态生动,工艺精致,为佛教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六祖堂的对面是补榕堂。上个世纪初,寺内的古榕仅剩下两株。于是,当时的方丈铁禅和尚便补栽了4株,为纪念这一大事,建了这个补榕堂。</p><p class="ql-block"> 说到铁禅和尚,不能不说他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早年他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曾经得到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自由平等博爱”匾额。日本鬼子占领广州后,他流落到番禺、佛山一带避难,后被日军发现强行接回寺院,半推半就地担任了伪政权的佛协会长。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判处8年有期徒刑,虽然经过群众求情被改判为4年,但他终究未能等到重获自由的那一天,便在狱中抑郁而死。铁禅和尚担任伪职或许有出于保护寺院的考虑,虽然也有不得已的情由,但毕竟是为邪恶站台,为坏人张目,属于取小义而舍大节也。其终死狱中,冤乎?命乎?</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花塔</p> <p class="ql-block"> 民国六榕寺:岁月尘封的旧影</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六榕寺,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伫立在时光的洪流中。那时的它,还未历经后来的风雨波折,依旧保持着古寺的庄重与宁静。</p><p class="ql-block">踏入寺门,便能看到那标志性的花塔,在日光下静静矗立,塔身的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塔畔,或许还能寻到几株古老的榕树,枝叶繁茂,洒下一片清凉的绿荫。</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庄严肃穆,佛像金身熠熠生辉,香烟袅袅升腾,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祈福,祈求着生活的安宁与幸福。殿内的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彰显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六祖堂内,供奉着六祖慧能的圣像,人们怀着崇敬之心前来瞻仰,感受着禅宗文化的深邃与魅力。堂前的花园里,花草繁盛,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为这座古寺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解行精舍中,或许有僧人在潜心修行,研读佛经,他们的身影在光影中显得格外宁静。寺内的墙壁上,或许还留有前人的墨宝,诗词对联,为古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六榕寺,不仅是宗教的圣地,更是文化的汇聚之所。它见证了无数人的信仰与追求,承载着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尽管如今的六榕寺已历经变迁,但民国时期的那份古朴与韵味,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熠熠生辉,成为岁月长河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篇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