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香菱咏月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p><p class="ql-block">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p><p class="ql-block">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p><p class="ql-block">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p><p class="ql-block"> 理解: “精华欲掩料应难”起句颇显气势,表面上写乌云难遮皎洁的月光,实则暗示自己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的坚定信念。次句写月的同时,融入自身形象,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广阔的原野一片皎洁的月光之中传来阵阵捣衣声,雄鸡报晓,夜色将深,一轮残月仍挂天边。诗以“一片”与“千里”对举,把“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月光之邈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这两句对仗工稳,“一片”从大的背景下,来写月光,“半轮”则从小的视角来写月亮;“砧敲”、“鸡唱”均是从听觉角度烘托月夜的寂静,一写人,一写物;“千里”、“五更”,一写空间之远,一写时间之深,衬托人物之孤独处境。诗人把自己满怀的愁绪,一腔的心事,尽托付这默默无言的半轮残月中,使客观的“月”与主观的“情”得到有机的融合,达到了诗美学上所谓“不隔”的艺术境界。 香菱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将自身的哀愁扩散开来,这是亘古至今游子思乡所共有的一种绵绵愁恨。结尾归结,表达无可奈何之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问得新奇且有意趣,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