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定海里回峰709工厂遗址

贝贝舟

<p class="ql-block">作为四十三年职业生涯中有十六年在工厂当工人的我来说,对工厂遗址有着特殊的情感。今天的美篇继续定海紫微庄徒步,带你走进里回峰寺边废弃的709工厂遗址,感受"绿野仙踪"的荒凉之美…</p> <p class="ql-block">↓2月18日上午,从定海城东乘公交在紫微村风雨亭站下车,开启我的徒步探幽之行…</p> <p class="ql-block">↓风雨亭对联:</p><p class="ql-block">几翻磨琢方成器</p><p class="ql-block">畢世耕耘事有成</p> <p class="ql-block">↓从福泉村出来,开始徒步前往里回峰,经过狭门骆家公交站。</p> <p class="ql-block">↓走过长寿桥</p> <p class="ql-block">↓经过庙圆站</p> <p class="ql-block">↓在东西快速路口弯入通向里回峰寺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路口的"定海紫微庄"小筑</p> <p class="ql-block">↓走在通向里回峰寺、圣沐居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沿着双小线往小沙方向走,在不到茶人谷的地方,公路边有块水泥牌指着”里回峰寺”,一条水泥浇灌的岔路通向山岙深处,行进在山岙间,周围鸟鸣山幽,一派田园风光,走着走着,却发现里面的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山体曲折, ”口小肚大”正是这里的特点。 沿着小路往前走十分钟,一处处略显历史沧桑的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厂房、仓库,就是舟山曾经的小三线 ”709工厂”。</p> <p class="ql-block">↓2016年6月,首次探访709工厂遗址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舟山作为浙江「 ”小三线”建设的根据地,在定海西南,有一座隐蔽的三线军工厂——709厂。 这里是历史上到过舟山的唯一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为躲避金兵追击逃难到舟山的第一站;这里是里回峰,709厂隐蔽在双桥街道紫薇社区狭门村青山绿树间,少有人知。</p> <p class="ql-block">”709”名字的来历是因为它于1970年9月成立。最早全称为”舟山地区七0九办公室”,对外也称舟山机械厂。 </p><p class="ql-block">”709”最终选择在里回峰办厂,其原因是里回峰山岙深,外口小,四周环山隐蔽,盆地面积大,有发展余地,交通方便。 那时,最多有500多名工人和干部在此既生产又练兵,修理枪炮和农具,并自行设计各种机器。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初, ”709”改制了,变成了浙江申达塑料电机集团,后来厂房又转卖,变成 ”定海纺织机械厂”,后又更名为 ”浙江金鹰麦凯国际机器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舟山“小三线” 709工厂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在舟山,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四周大山耸立,中间一条狭窄的山沟中,突兀地出现完全不合逻辑的上世纪70年代的厂房、宿舍、仓库……它被称为“709工厂”。</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发展中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名词。这里,709工厂,是舟山的“小三线”。</p><p class="ql-block">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年代里,709工厂汇聚了一批“红色青年”,如今,建筑仍在,工厂则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那些颇具形式感的建筑,就像一张张标签被粘在这个深邃的山沟里,成为当年那一代舟山人的“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狭门深山里可以拍电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虽说隐蔽,但709工厂遗址并不难找,从定海出发,到双桥后,沿着双小线往小沙方向走,在不到茶人谷的地方,公路边有块石碑指着“里回峰寺”,从这个岔路往上,便到了709工厂。</p><p class="ql-block"> 这里后来成了金鹰公司的一个厂区,过去的一些厂房仍被用来生产,由于只有这条岔路能去紧挨着的里回峰寺,因此厂区是开放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时隔数十年,当黄汪秋林再次走进这片他曾用青春的热情浇灌过的地方,不禁激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当年,黄秋林是709工厂的第一批工人,而当时的建筑几乎都完好地被保存了下来,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住过的宿舍楼、工作过的车间、吃过饭的食堂、包扎过伤口的医疗室、看守过的果园……</p><p class="ql-block"> 靠近曾经的709工厂,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高大工整的厂房、两层楼的宿舍、厂部的办公楼、操场上的篮球架、路边堆放的生锈钢材、流过车间门口的小溪,这场景,让人直接走进了“大喇叭播放红色歌曲”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走在709工厂的厂区,仿佛走进了电影中,若是王小帅能在这里架起摄影机、执起导筒,一部反映三线生活的文艺电影便能诞生。</p><p class="ql-block"> “你看这用空氧气瓶做成的‘铃’。 ”黄秋林指着操场上一个吊在铁架子上的半截氧气瓶说,“以前敲打这东西,发出当当的声音,就是上下班的铃声了,没想到它还在这里。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捡起石块敲打,清脆洪亮的声音由近及远,响彻山谷,这就是最好的“三线记忆”。</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709工厂的大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 1964年,国际局势动荡,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中苏交恶,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台湾海峡局势紧张。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形势,国防安全已经成为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当时政府的判断是,战争会早打、大打,因此要抢时间、争速度,赶在战争爆发前尽快建设“三线”战略大后方。</p><p class="ql-block"> 于是,从1964年到1980年期间,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而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和战备需要,也开始了地区的“小三线”建设,舟山作为一个战略要地,亦不能落后。 709工厂之所以有这个代号,是因为它成立于1970年9月,最早的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山地区709办公室”,对外也称舟山机械厂,是个典型的战备工厂。</p><p class="ql-block"> 而“三线工厂”的选址很讲究,据黄秋林回忆,当时是省军区的领导亲自选定了“狭门里回峰”这个地方建厂,因为这里四周都是大山,隐蔽性好;出口小但山岙深,有发展余地;靠海近,撤退方便;最早还是舟山医院的传染病隔离病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 这完全符合当时“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最高指示,以及“靠山、分散、隐蔽”即“山、散、洞”的建设方针。 1970年,709工厂第一期工程投资124万元,面积510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窗户,是那个年代厂房的标志,以苏联为榜样。这些造型简洁、宽敞明亮的老厂在建造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战备的需要,骨架非常结实,而屋顶却很薄且留有细缝。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厂房遇到袭击发生爆炸时,散发热能,以免厂房由里向外全部炸毁。</p> <p class="ql-block">激情燃烧的709工厂岁月</p><p class="ql-block"> 当人们发现这个山沟中开始“热气腾腾、水汽氤氲”的时候,17岁的黄秋林光荣地成为709工厂的第一批员工,之所以“光荣”,因为进这个仅次于“4806”大厂的工人还必须都是先进人才,所谓“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原则。</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批二十岁不到,大多来自于干部子弟、部队子弟、工人家庭的“红色青年”被送到了宁波7815工厂培训了近一年,之后成为了709工厂的骨干。当时这批人按部队编制为一个连,黄秋林是一排排长。</p><p class="ql-block"> 在鼎盛时期,709曾有近千位这样的青年在这里挥洒青春,以一种不计回报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最初是每两星期的周末能回家一次,坐的是厂里的钱塘江牌大卡车,后来条件好了变成一星期回家一次,坐北京牌大客车。</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闷在大山里,没什么娱乐,只能在寝室里打牌、下棋或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舟山生产柴油机配件、油泵、拖拉机配件、船配、汽车配件等产品。“由市工业局安排计划,我们这里生产出来,统一交给物资局分配。 ”黄秋林说。</p><p class="ql-block"> 从地理角度上看,709工厂并不是一个好地方。夏天热三(摄氏)度,冬天冷三(摄氏)度是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总结的经验,但工人的工作激情却从来没有消退过。</p><p class="ql-block"> 1976年那年,大雪封山,整个厂区都没有车进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当时黄秋林等一些工人在家过周末,突然厂部来了电话,要求他们都回去生产,不然任务可能完不成了,黄秋林二话没说,召集齐了工友,冒着风雪连夜从定海徒步赶去厂区,“走了一夜的路,没有人有任何的怨言。 ”黄秋林回忆起来不禁感慨当时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加班最多一次一个星期没有合眼,领导都感动了,问我想吃什么,我的要求也只是蛋炒饭。 ”黄秋林说。</p> <p class="ql-block">709工厂的记忆中也有很多快乐时光</p><p class="ql-block"> “以前这里没有一根杂草,也没有一点垃圾,路边都是绿茵茵的青草,下大雪的时候,这里的雪景是我看过最美的景色。 ”和很多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年轻人一样,黄秋林的709工厂记忆里,大多是充满了快乐。毕竟,那么多年轻人聚在一起,为理想为人民为祖国工作,是一件挺有诗意的事。</p><p class="ql-block"> “狭门水库是我们常去钓鱼的地方,那时的水库里有很大的鱼,最大能有一米多长,十多斤的就常见了,有时候钓到大鱼,怕附近的老乡看见后责怪,就把鱼放到裤管里带回来。山上有很多‘老菓麂(麂)’,这些动物上山很快,下山却很笨,从上往下赶它们,常常能逮到,算是加了菜。 ”</p><p class="ql-block"> “厂里有一片橘林和一片梨树林,附近的老乡会趁人不备来偷偷摘一些,我们就埋伏在一旁,看他们摘得差不多了,便出声吓唬他们,等他们跑了,便把整筐果子抬回来。 ”</p><p class="ql-block"> “厂里有一条小溪蜿蜒流过,经过梨树林也经过车间门口,台风季节,梨子被风雨打到溪水里,顺流而下到了车间门口,用个筐兜住就能直接拿到车间里吃了。 ”“这条小溪也流过寝室门前,天天听着溪水声是最好的催眠曲,回家睡觉听不到了还不习惯。有了小溪洗衣服也方便,只要把衣服放在溪水里,用大石头压着,两三个小时后来拿就干净了。 ”</p><p class="ql-block"> 单纯的快乐,随着时代的洪流而消逝,上世纪90年代初,军工转民用,“709”改制了,变成了浙江申达塑料电机集团,后来厂房又转卖了,变成“定海纺织机械厂”,后又成为金鹰公司的一个厂区。</p><p class="ql-block"> 但709和“三线建设”会一直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以上文源摘自2013年01月11日·舟山晚报)</p> <p class="ql-block">↓9年前我来这709工厂,这里成了金鹰公司的一个翻砂车间,当年厂区随拍…</p> <p class="ql-block">↓九年后,当我再次走进709工厂遗址时,发现当年的金鹰公司下属的这个厂区如今已完全荒废…</p> <p class="ql-block">9年后更加荒凉的厂区随拍…</p> <p class="ql-block">↓人去楼空的厂区一片荒凉场景…</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工厂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当年工厂的舍宿楼</p> <p class="ql-block">↓这个挂在厂房外铁架子上已经锈迹斑斑的「 ”家伙”,是用半截空氧气瓶做成的「 ”铃”。敲打它,发出当当当的清脆声音,被当做上下班的"铃声"。</p><p class="ql-block">捡起石块敲打,洪亮的声音由近及远,响彻山谷…</p> <p class="ql-block">走在 ”709”的厂区,仿佛走进了电影中,若是文艺片导演能在这里架起摄影机、执起导筒,一部反映三线生活的文艺电影便能诞生。</p> <p class="ql-block">车间门前草木丛生,诉说着往日情怀和历史过往。 厂房空间开阔,布局一目了然,有一种特别朴实的「 ”张力”。这让人想到北京的「 ”798”艺术区,由原来的老厂区后经改造,成为了国内名声最大也最成熟的艺术区。这里,是否可以成为舟山的「 ”798”呢? 大自然是最好的艺术大师,这样的墙壁、这样窗口还用得着再粉饰吗?如果这里成为艺术创作区,处处都可激发艺术家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窗户,是那个年代厂房的标志,以苏联为榜样。这些造型简洁、宽敞明亮的老厂在建造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备战的需要,骨架结实,屋顶薄且留有细缝。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厂房遇到袭击发生爆炸时,散发热能,以免厂房由里向外全部炸毁。</p> <p class="ql-block">↓再访709工厂自拍</p> <p class="ql-block">终峰回路转,路转峰回,到了山岙尽头,一座庙宇映入眼帘,那便是里回峰寺了。此处偏僻,十分幽静,四周相邻十余山峰,中间是腹地不大的椭圆形山涧盆地。 寺院正大门前,一棵棵上百年的古樟树,迎风「 ”沙沙”作响。寺院周边竹林茂盛,远处山林中的树木更是长得郁郁葱葱。 </p><p class="ql-block">说到里回峰寺,就不得不提起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据史料记载,宋高宗为躲避金兵的追杀,逃入舟山,到里回峰寺暂居。 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和寺院内袅袅香火、梵梵佛音,给了这个落魄的年轻皇帝无穷的心灵慰藉。宋高宗在寺里住了7天。后又逃到温州、台州等地,最后在杭州临安建都。 如今,里回峰寺大雄宝殿的飞檐上,还矗着赵构的石像。这7天,是宋高宗逃难生涯里的一段小小的经历,带给寺院的却是千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709”---这个数码不仅只是一个工厂的代号,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标识。如今这段历史少为人知,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曾真实的发生过,留给我们这代人更多的是当年美好的青春记忆…</p> <p class="ql-block">↓结束一天的定海紫微岙探幽徒步,在公交里回峰站乘车打道回府回定海。</p> <p class="ql-block">↓公交站内的装饰</p><p class="ql-block">当天徒步近7公里(约2万余步),徒步收获多多,快乐多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