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网球遇“贤”记(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初识网球</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家居农大的时光里,网球如同一个神秘而迷人的精灵,悄然闯入了我的生活。当时,闲来无事的我常常去观看学校师生的网球比赛。那时候,看着选手们在球场上奔跑、挥拍,网球在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观众在场外发出一阵阵会意的欢笑,心中的喜爱便如同一粒种子在心田萌发,越看越爱看,渐渐地就着迷了,心里就像猫挠似的,眼热手痒,迫切地想要亲自尝试一番。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乎,和另一位有着同样心情的同学一拍即合,购置好基本装备,便开启了我的网球业余生活之旅。</p> <p class="ql-block">农大的图书馆前,有一个别具特色的下沉式网球场。那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六块沙质场地,周围环绕着高大的乔木。当艳阳高照时,乔木洒下的荫凉如同天然的保护伞,笼罩着球场;而下沉式的设计又恰似一道天然的挡风屏障。球场中间有一座两米见宽的平桥,它就像一把精巧的剪刀,将球场按照四比二的比例隔成两半。桥下设有更衣间和休息间,桥面与图书馆的大门相连,桥的两端还伫立着四头石狮子。它们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知识的殿堂,同时也像是网球场的护法,静静地见证着球场上的每一场精彩对决。</p> <p class="ql-block">刚开始学习打网球的时候,球场的墙壁成了我最好的老师。对着墙壁不断地练习击球,是初学者的必由之路,偶尔也会有球友热心地指点我的动作。那时,网球场为学校的离退休老教师划定了专门的时间,每天上午九点以前是属于他们的专场。有时候,人数不够的时候,那些和蔼可亲的老教授便会邀请我们这些新手一起陪打。就这样,我算是正式踏入了网球业余选手的行列。自那以后,网球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与我不离不弃,始终相伴。在农大,我遇到了许多热爱网球的人,他们组成了各种各样的“贤人”团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丁哥。农大人对网球的热情高涨,这一点从众多的网球场地和不同层次的网球爱好者群体就可以看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以校长为首的团队,他们的网球水平比较高,在诸多比赛中斩获荣誉。也常常以东道主的身份,邀请兄弟院校的网球高手来农大PK。团队中的个别球技精湛的队员,网球作媒,实现了跳槽,走向了更好的工作岗位。还有离退休教师团队,他们在网球场上享受着老有所乐的惬意时光。他们各自的网球上都标有各种符号,有英文字母,有阿拉伯数字、有数学符号……打球时共用,打完后物归其主,这种方式就像是网球场上的AA制,简单而又充满乐趣。当然,还有初学团队、学生团队、中青年教师团队等等。这些团队都是松散的,是大家自发形成的,真可谓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p> <p class="ql-block">说到丁哥,他是我一生一世永远铭记的朋友、球友,更是知己。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丁哥便是我生命中的这样一位三友。回忆往昔,我们一起晨练,迎着八九点钟的太阳,阳光洒在身上,我们追逐着阳光打球,每一个球都打出了灿烂的心情;我们也曾挑灯夜战,在盛夏的夜晚,凉风习习,月光下我们尽情挥拍,每一个球都打出了透心的畅快。每当大汗淋漓之后,我们便会来到黄河岸边畅饮,烤肉加上啤酒,瞬间就驱散了打球后的疲惫。丁哥是学校的“百事通”,在他的引见下,我很快融入了农大的网球群体,也结交了那些在象牙塔辛勤耕耘的高智商群体,感悟了校园文化的静怡,也感悟了网球文化的激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种环境浸润下,仿佛自己身上有了书卷味。在丁哥手把手的指导下,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球技的提升,更多的是那种在人生中难能可贵的快意。这种快意,让我仿佛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它不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充满了惊喜与感动。每一个球技动作的掌握与提升,每一次同教授学者的探讨与辩析,都像是生活给予的小确幸。这种快意,恰似涓涓细流,它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在与网球相伴的日子里,一次次与队友在球场上的奔跑、击球,那种高度的默契令人心醉;一次次与球友的互动、挑战,那种一争高下的对决令人心狂。网球,不仅仅是一种运动,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与充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