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通海诗画教育至味总千成(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容易</p><p class="ql-block">如今我用上所有力气</p><p class="ql-block">只能靠回忆幻想翻开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写来诗画千成容得下千山万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3年12月15日,为完成省部级校园文化课题,经通海一中曾经的数学教师爱文学之“四川耗子”——同事长辈数学怪人张在明先生手书便笺介绍,去到秀山脚下通海一中拜访“诗画教育”开创者——通海一中原校长杨千成先生。</p><p class="ql-block">若干次去通海,首次去的便是秀山脚下孔庙上边的通海图书馆,流连于文学专架前,几乎挪不开身……从日本作家的书,依次移步到俄罗斯文学专区、德语专架……当翻开黑塞、保罗·策兰等作家的不同版本,当时没注意,后来回到自己工作的玉溪师专图书馆,细查才知道,译者分别是大陆、香港几位当代赫赫有名的诗人,由于初生牛赎,一首首硬着头皮,咬着牙读下来,觉得诗性尽失,根本难以为继……现在反省,猜测这几位译者,当初可能也是根据英文版本转译过来的,一本诗集转了两道弯,好比一道珍馐,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滋味、香气大不如初了。</p><p class="ql-block">做省级课题《校园文化》,鬼使神差地,拜访并读了杨千成先生校长的践行及专著《诗画教育》,豁然开朗……几十年来,我一直与书打交道,大多偏安于在中国古典文学这一块打转,口味愈发偏狭,也是另一种故步自封—— 从文本到文本,空感叹……自从与杨千成先生幸交后,才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阅读口味,尽量多涉猎异域文学,尤其是诗歌,无论中外。比如辰巳芳子的《生命与味觉》。据查,撰写这本书时的辰巳芳子,已经92岁高龄。思维如此敏捷,不愧为人瑞。薄薄一册小书,我读了好几遍。辰巳芳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铁路工程师,母亲为家庭主妇,一辈子以丈夫、儿女为中心。辰巳芳子学的是教育专业,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不幸于25岁那年,染上肺结核,卧床15年。40岁病好后,去读了生物心理学专业,后来受到母亲辰巳滨子的影响,热爱做饭,写作,到处讲演,成了日本国宝级料理大师。是不是一个传奇?</p><p class="ql-block">回到杨千成先生,也算或者就如我称张在明先生那样,也尊称他老人家为“四川耗子”,阴差阳错,他到了通海,就在一中教书,数十年如一日,把自己也教成了校长……除了行政管理日常工作,一直津津有味致力于“诗画教育”……</p><p class="ql-block">这些年行走各地,人文、风土、民俗,看得我渍渍生津……但还是诗性的语言咵的,听起来,有味道有诗性有画面感。这些,对于我,均是滋养……这便是风土人情之美,更让我深切感受到“人味”。就连我喜欢看的那些电视频道里放的那些美食片子,都让我诗性自发。也许正因为杨先生校长的指引,让我也许也诗画了?一诗一画,象一呼一吸……夸张了。但再读多辰巳芳子那本《生命与味觉》后,我更坚信杨千成先生提倡的“诗画教育”了,一诗,一画,一呼一吸——神了!不止于此,诗画,将平凡上升至哲学高度,道出了生命生存生活……放大或缩小,如同吃饭与呼吸一样重要的真谛。</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我同儒雅可亲的杨先生闲聊,机会把我俩安排到一起面对面坐着,谈诗吟词或肩并肩坐着,可以如此近距离亲密接触交流,一点也不猥琐,自然而然地走进他的“诗画教育”,从缘起,到过程、效果等方面,一问一答,进行探讨,是灵魂碰撞,象一首诗,震古烁今……他的一笑一颦,每一个动作,是我喜爱的姿势,小脾气中抑、扬、顿、挫的发声,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入耳入心。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捷径,让我登堂入室——他的“诗画教育”宫廷“私会”……</p><p class="ql-block">仁慈轻声软语通海女人特点又贤惠的妻子我们做饭……细心花了无数时间,滋味殊异。这是一种关怀的滋味……味蕾不仅有记忆,它也是带着感情的。一个人的味蕾,永远对食物充满感情……虽已年过经年,那顿他们悉心招待我的饭菜的奇异香气至今萦绕……</p><p class="ql-block">粗朴的味道在时间中华丽变身,涅槃出奇异的香气,至今仍留在我生命的血液里,飘拂不去,每每忆及,倍觉温馨……</p><p class="ql-block">今天,回味当时,在我的理解里仍然是纯粹地享受美味。一桌人——只有杨先生及其夫人和我,静静地品着同一桌充满他们独特魅力和情感的饭菜,我们是在分享彼此如诗如画般的人生……想到他另外一面——对通海秀山《匾山联海》的痴迷……我好想给它取一个名字挂一块,只有我能看得见的匾额……</p><p class="ql-block">杨千成先生校长的诗画教育践行和理论生境,给我的惊喜实在太多了,他相关的思考与践行,凝聚在他的著作《诗画教育》这本书中,值得更深入地阅读……</p><p class="ql-block">他的“诗画教育”,仿佛,秀山下那一汪杞麓春水,一湖辽阔的温暖,它们平静忘我的神情,让我心动,想以身试水,沉溺于湖水中,象鱼如虾,似鸥鸟野鸭,在湖水里嬉戏,有岸,它们不上,有天空,它们不飞……叽叽喳喳……不知道它在喊什么?没有应答,它们一直在喊?或者,在说话没有人听,它一直在说,自言自语或者,在唱歌?没有观众,它们一直在唱,还很婉转抒情……</p><p class="ql-block">一如我与杨千成先生校长共享的那湖“诗画教育”海洋,诗画湖海,令我难忘……</p><p class="ql-block">欢迎您,来通海——诗山画海,爱,您品尝,不爱,请您悠雅离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2/21日李运祥于回忆中草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