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清代古建筑[炼象关][重关楼]和明代[星宿桥]

银杏树

炼象关 <p class="ql-block">阳春二月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在这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楚雄彝族自治洲禄丰市,参观向往已久的清代古建筑炼象关、重关楼和星宿桥。在这里几处古建筑都保存的很完整,很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禄丰炼象关的名称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炼象”之名是因为这个地方山高形如大象,土地色红如炼而得名。炼象关位于禄丰市,始建于明朝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最初在这里设立关防,用石头砌城墙,“辟四门以固守”,镇守在滇西主干道上,有“扼九郡咽喉,实西迤之锁匙”的称誉。‌</p> <p class="ql-block">炼象关由五道关楼、古街道、居民庭院和三华寺四大部分组成,全长约750米。关楼高约12米,宽近9米,采用3层楼式建筑,下层为半圆形的城门洞,二、三层为土木结构,设有环形走廊和垛楼。古驿道宽仅2米,用当地坚硬的青石铺就,历经风雨侵蚀,依然能清晰看到当年马蹄留下的印痕。</p> 重关楼 <p class="ql-block">雄禄丰重关楼‌位于禄丰县金山镇炼象关村,是西南丝绸之路主干线滇西大马路上的重要关铺,始建于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重关楼是炼象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五道关楼、古街道、居民庭院和三华寺组成,全长750米,共有五座关楼、一座石拱桥和数十家盐商庭院‌。</p> <p class="ql-block">重关楼的设计独特,关楼高达12米,宽近9米,采用三层楼式建筑,下层为半圆形的城门洞,青石材质;二、三层为土木结构,设有环形走廊和垛楼。过街楼也是三层建筑,飞檐翘角,气势磅礴。在关内继续前行200米,便是西门楼;西门楼后50米是出关的必经之路——重关楼。重关楼外还巧妙地布局了一座“登门楼”‌。</p> <p class="ql-block">炼象关由五道关楼、古街道、居民庭院和三华寺四大部分组成,全长约750米。关楼高约12米,宽近9米,采用3层楼式建筑,下层为半圆形的城门洞,二、三层为土木结构,设有环形走廊和垛楼。古驿道宽仅2米,用当地坚硬的青石铺就,历经风雨侵蚀,依然能清晰看到当年马蹄留下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炼象关因盐而兴,因盐而衰,孕育了内涵独特的盐文化。这里是滇西经济命脉的重要驿站,素有“盐商云集,万马归槽”之称。炼象关不仅保留了当年马帮经过的石板路及古建筑,还展示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p> 星宿桥 <p class="ql-block">星宿桥‌,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西门外的禄衣河(又称星宿江)上,俗称“西门大桥”。星宿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名永丰桥,现存桥梁为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历时六年竣工,耗银一万二千两。桥梁全长118米、宽10米、高10米,为六墩七孔尖拱石桥,桥面铺设红砂石板,桥栏镶嵌有二十八宿星名的大理石篆刻‌。</p> <p class="ql-block">星宿桥不仅是云南古代昆明通往滇西及南亚古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还在历史上多次重建和修缮。康熙《云南府志》记载,星宿桥因河水渊深莫测,众石垒落,状如列垦,故称星宿桥。桥西有大型石坊,上雕瓦檐斗拱,嵌有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星宿桥碑记》石刻九通,详细叙述了建桥的始末和名人题联‌‌。</p> <p class="ql-block">星宿桥在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上的碑刻记载了大量清中期滇西政治、商业方面的真实情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星宿桥不仅是禄丰八景之一,还见证了南方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是云南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桥两侧的石栏都是镶嵌式卡口,非常美观结实,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石板都保存完好,排水设计良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