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故事(一)

醉美阿拉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驼铃声声》</p><p class="ql-block"> 阿拉善的戈壁滩上,驼铃声声,悠远绵长。老杨头蹲在驿站门口的石墩上,望着远处连绵的沙丘出神。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别着的铜烟锅,那是二十年前从景泰带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驿站里飘出阵阵羊肉汤的香气,老板娘王桂花正在灶台前忙碌。她总是这样,天不亮就起来熬汤,说是要让赶路的驼队喝上一口热乎的。老杨头记得,二十年前的那个清晨,也是这样的香气。</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驼夫,跟着驼队从景泰返回。王桂花的儿子银娃才五岁,总爱趴在驼队的货物上,听他们讲路上的故事。那孩子生得白净,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跟这戈壁滩上的孩子很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趟驼运,老杨头心里憋着一股说不出的滋味。他这辈子没娶上媳妇,更别提有个一儿半女。每次路过驿站,看着银娃像只欢快的小马驹似的跑来跑去,他心里就酸溜溜的。</p><p class="ql-block"> 那天清晨,驼队要出发了。银娃像往常一样来送行,老杨头把他抱上骆驼,说要带他去看看沙漠里的日出。孩子天真烂漫,哪里知道人心险恶。驼铃声渐渐远去,王桂花在驿站门口挥手,她还以为儿子很快就会回来。</p><p class="ql-block"> 老杨头带着银娃一路向北,穿越茫茫沙海。起初孩子还兴奋地东张西望,后来就开始哭着要妈妈。老杨头狠下心,用羊皮袄裹住孩子,任凭他在驼峰间哭闹。夜晚,他抱着熟睡的孩子,望着满天星斗,心里既愧疚又窃喜。</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光阴,转瞬即逝。老杨头给银娃起了蒙古名字叫巴图,把他抚养成人,教他放牧、骑马、说蒙语。孩子渐渐忘记了汉语,也忘记了那个清晨的驿站。他成了地道的蒙古汉子,黝黑的皮肤泛着健康的光泽,骑在马背上像一阵风。</p><p class="ql-block"> 直到那个黄昏,老杨头正在羊圈里忙活,远远看见两个佝偻的身影朝这边走来。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老杨头眯起眼睛,手中的羊鞭"啪嗒"一声掉在地上。</p><p class="ql-block"> 王桂花老了,满头银丝,脸上的皱纹像戈壁滩上的沟壑。但她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泪水夺眶而出。巴图愣在原地,这个陌生的老妇人却让他感到莫名的亲切。</p><p class="ql-block"> 老杨头蹲在蒙古包外,听着里面传来的哭声和笑声。暮色中,他摸出那杆铜烟锅,却发现手抖得点不着火。他知道,该来的总会来,就像这戈壁滩上的风,吹了千年,从未停歇。</p><p class="ql-block"> 王桂花和丈夫在牧区住了下来。他们看着儿子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牧场和羊群。老杨头依然每天早起放牧,只是不再像从前那样爱说笑了。有时候,他会独自骑着骆驼去戈壁深处,一去就是一整天。</p><p class="ql-block"> 驼铃声依旧在阿拉善的戈壁滩上回荡,只是这声音里,多了几分沧桑,几分释然。老杨头知道,这片热土终究留住了该留的人,而他,不过是这漫长岁月中的一个过客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