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图说中国成都网友作品选

随便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公园红梅》作者:到处转转</p> <p class="ql-block">《长尾鸭》作者:宇宙平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都罕见冬候鸟长尾鸭:雪山下的“火焰尾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成都平原的雪山脚下,一种身披“火焰尾羽”的珍稀鸟类曾短暂停留,成为生态保护的鲜活注脚。这种名为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的鸟类,因其中央尾羽特长、雄鸟胸部黑色斑块等特征,被观鸟者称为“雪山精灵”。 </p><p class="ql-block">雪山脚下的意外邂逅 </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长尾鸭在成都的现身堪称生态奇迹。2023年12月,都江堰市壹街区颐湖首次记录到一只雄性长尾鸭,其体长约58厘米,通体灰、黑、白色相间,尾羽长度远超同类,宛如冰川融水间跃动的火焰。此前一年,都江堰磨儿滩也出现过一只长尾鸭,但不幸因人为干扰死亡。2024年冬季,颐湖再次成为长尾鸭的短暂栖息地,吸引全国摄影爱好者争相记录其优雅身姿。 </p><p class="ql-block">极地来客的生存密码 </p><p class="ql-block">长尾鸭是典型的北极苔原鸟类,繁殖期栖息于格陵兰岛、西伯利亚等冻土地带,冬季则南迁至北半球沿海水域。其非繁殖季罕见出现在内陆淡水湖泊,成都的现身实属罕见。这种鸟类以潜水捕食为生,主要取食海生动物,冬季在颐湖短暂停留期间,或依赖人工湖中的小型甲壳类和鱼类维持生命。 </p><p class="ql-block">生态改善的见证者 </p><p class="ql-block">长尾鸭的现身与都江堰市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近年来,当地通过治理污染、恢复湿地等措施,使颐湖成为白鹭、鸳鸯等数十种鸟类的栖息地,更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这种“国宝级”濒危物种(IUCN易危等级)的出现,印证了成都平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p><p class="ql-block">文明守护的呼吁 </p><p class="ql-block">尽管长尾鸭在成都停留时间较短(通常仅数周),但其受关注度激增也带来保护挑战。专家提醒,市民观赏时应保持距离,避免惊扰;相关部门需持续监测湖泊水质,防止非法捕捞和栖息地破坏。正如都江堰市银杏街道办在宣传中所呼吁:“每一只候鸟都是生态的‘晴雨表’,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p><p class="ql-block">当冰川融水在都江堰的湖面荡漾,长尾鸭的尾羽在阳光下折射出独特光芒。这种跨越北极与蜀地的生命对话,不仅是对古蜀文明“天人合一”哲学的呼应,更是现代城市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我养的兰花》作者:马三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泉山边野拍紫翅椋鸟》作者:龙泉老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龙泉山边野拍鸟……紫翅椋鸟。</p><p class="ql-block">紫翅椋鸟的羽毛主要为黑色,闪耀着金属紫色和绿色光泽。背部和胸部布满棕白或白色星状点斑,飞羽和尾羽为灰褐色。喙部在夏季为黄色,冬季为褐色,脚略红。</p><p class="ql-block">原产于欧亚大陆,广泛分布于中国新疆、西藏、河北、广东沿海等地。在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也有分布。常见于荒漠绿洲的树丛中,尤其是在村落附近的果园和耕地附近活动。</p><h3>主要以昆虫为食,如甲虫、金龟子、步行虫等,偶尔也食用植物性食物。</h3><h3> 在5-6月间繁殖,通常在树洞中营巢。迁徙时形成大群,数量众多。</h3><h3><br></h3><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冬天东安湖》作者:筛边打网</p> <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血雀》 作者:川西大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血雀:雪山之巅的炽热精灵 </p><p class="ql-block">在云南高黎贡山的苍翠山林间,一种身披烈焰的“红宝石”正悄然绽放——它便是高黎贡山的明星鸟种——血雀(Haematospiza sipahi)。这种雀科朱雀属的鸟类,以通体鲜红的雄鸟和橄榄绿色的雌鸟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雪山生态链中不可错过的视觉盛宴。 </p><p class="ql-block">雪山之上的炽热身影 </p><p class="ql-block">血雀的雄鸟堪称自然界最炽热的色彩艺术家,通体鲜红如烈焰,仅眼先、翼与尾保留黑色轮廓,嘴部鲜黄如琥珀,与红色羽衣形成强烈反差。雌鸟则低调许多,暗橄榄绿色羽毛间点缀黄色腰带,宛如山林中的隐士。这种雌雄异色的特征,让血雀在鸟类世界中独树一帜。 </p><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的垂直海拔落差(900米至3780米)为血雀提供了独特的生存舞台。它们通常栖息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松杉林、林缘小乔木及稀树灌丛中,但在高黎贡山可攀升至3000米以上,西藏聂拉木地区甚至记录到4000米的高海拔活动。每年冬季,为躲避严寒与食物匮乏,血雀会进行垂直迁徙,集群飞往1500米左右的中低海拔区域越冬,形成“一树火红”的震撼场景。 </p><p class="ql-block">雪山下的生存智慧 </p><p class="ql-block">血雀是杂食性鸟类,食物涵盖松树种子、浆果、草籽及昆虫幼虫,这种灵活的食性使其能在高海拔环境中稳定生存。它们善用林间空隙与灌丛隐蔽自己,性胆怯却机敏,常在树冠间快速穿梭,发出清脆的“too-eee”或“pleeau”鸣声,仿佛在诉说雪山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生态守护与人文热忱 </p><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物种基因库”,为血雀等珍稀物种提供了庇护。近年来,当地通过社区共管、红外监测等措施,鸟类种群数量稳步增长,血雀的种群监测数据也逐年攀升。每年1-3月,血雀集群越冬的景象吸引全球摄影师与观鸟者涌入百花岭,用镜头记录下它们嬉水、晒太阳的灵动瞬间,甚至曾出现单日30余只集群的罕见画面。 </p><p class="ql-block">然而,血雀的生存仍面临威胁。盗猎与栖息地破坏曾导致其野外数量锐减,如今虽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但保护之路仍任重道远。正如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所倡导的,唯有尊重自然、守护生态,才能让这抹雪山红永驻人间。 </p><p class="ql-block">当阳光穿透高黎贡山的云雾,血雀在枝头跳跃的瞬间,仿佛是大自然最炽热的诗篇。它们不仅是雪山生态的见证者,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象征。</p> <p class="ql-block">《成都 早开的油菜花》作者:打酱油的</p> <p class="ql-block">《春天 青龙湖绿背山雀》 作者:留影无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背山雀 (英文名:Green-backed Tit,学名:Parus monticolus),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又名: 青背山雀,色彩斑斓的小型山雀,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台湾等地区,与白腹的欧亚大山雀亚种分布有所重叠。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肩部绿色区域与颈部黑色区域交界处有一条细的亮黄色环带,以及一条纵贯整个下体的粗的黑色条带。</p><p class="ql-block">绿背山雀体型小巧,拥有亮黄色的腹部,背部呈现绿色,双翼上有两条狭窄的白色翼纹,与大山雀相似但特征更为鲜明。雄雌同形同色,无明显性别差异。</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至越南中南部和台湾,主要栖息于欧亚大陆远东地区的山地森林。</p> <p class="ql-block">《三亚旅拍:厚重云彩 海天一色》作者: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空呈现出深蓝色,并夹杂着一些灰色的云层。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在大海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芒。我沿着海岸散步,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在这片厚重云彩下的海滩,每一处景色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金头穗鹛与云南雀鹛》 作者:梁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头穗(suì)鹛(méi) (英文名:Golden Babbler,学名:Cyanoderma chrysaeum),是雀形目鹛科 Cyanoderma 属的小型鸣禽。其最显著的特征为明亮的金色头部和条纹状的冠羽,全身呈现黄橄榄色。分布广泛,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包括尼泊尔、中国南部、越南、印尼苏门答腊岛等地。IUCN将其评为无危等级。</p> <p class="ql-block">云南雀鹛(méi) (英文名:Yunnan Fulvetta,学名:Alcippe fratercula),是雀形目雀鹛科雀鹛属的小型鸟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东南亚北部,包括缅甸东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的山麓和山地森林中。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包括灰色头部、橄榄灰上体、白色眼环及从喙上方延伸至头后的黑色弧线。与近缘种如淡眉雀鹛和灰眶雀鹛外观相似,但可通过较浅的眼先和更为突出的黑色条纹加以区分。</p> <p class="ql-block">《白鹇》作者:闷墱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