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2.20. 阴 3~8℃</p><p class="ql-block">甲骨文记忆</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p><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鲁迅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览时间:2025.02.20~04.06.</span></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代表着古代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成就。如今,仅有甲骨文一脉相承,传承不辍。</p><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它上承原始刻划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它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得以延续传承。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在重拾记忆中迎接新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重现的文明</p><p class="ql-block">1899年,北京城发生了一桩与中药有关的奇事,一种叫"龙骨"的药上竟刻划有类似文字的奇异图案。1899年,这浩瀚岁月中稍纵即逝的一瞬,竟成了改写中国历史的一年。这些"龙骨",正是深埋地下3000多年,商代人决定生死凶吉,后人奉若瑰宝的"甲骨",上面的奇异刻划正是不为世人所知的"甲骨文"。自此,人们对甲骨的研究探索拉开了世纪大幕。</p> <p class="ql-block">楔形文字泥板(仿制件)</p><p class="ql-block">楔形文字源于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苏美尔人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书更使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棒刻写在泥板上,线条笔直形同楔形,软泥板经晒或烤后变得坚硬。</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全形拓</p><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编《铭刻撷萃: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金石拓片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p><p class="ql-block">毛公鼎为西周时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司得名,其内部铸有铭文,亦称金文,金文上承甲骨文字下启篆书,此拓本为书法者研习大篆的极好范本。</p> <p class="ql-block">药碾子(仿制件)</p> <p class="ql-block">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拿着从中药铺买来的"龙骨"反复揣摩,发现上面的一些奇异刻划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尽管如此,像王懿荣这样的古文字专家也只能认出寥寥几个。王懿荣决定对甲骨进行深入研究,于是他向外界高价收购带字甲骨,一个字一两银子。就这样,在一年的时间里,王懿荣共收购有字甲骨1500片。</p><p class="ql-block">甲骨文之父……</p> <p class="ql-block">殷人刀笔</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社会动荡不安,一些古物收藏家纷纷出手藏品。1902年10月,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清旧债,将其父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1903年,刘鹗将珍藏的甲骨1058片选拓成书,名为《铁云藏龟》,这是关于甲骨的第一本著作。在书中,他明确指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即甲骨为商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铁云藏龟</p> <p class="ql-block">考释甲骨</p><p class="ql-block">刘鹗的《铁云藏龟》出版后,学术界掀起一股"甲骨文之风"。其中一位叫孙治让的学者,见到刘鹗的《铁云藏龟》后,爱不释手。他对《铁云藏龟》中的甲骨文进行考释,1904年完成了5万字的《契文举例》。1908年,孙治让去世,几经辗转,1916年王国维在上海得到了孙治让的《契文举例》手稿,次年又由罗振玉出资将其出版。</p><p class="ql-block">考释甲骨</p> <p class="ql-block">殷墟发掘</p> <p class="ql-block">契文举例</p><p class="ql-block">《契文举例》是甲骨学史第一部发凡起例、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修订后,全书2卷,分释日月、释贞、释卜事、释鬼神、释人、释官、释地、释礼、释文字、杂例10篇。认出了一大批基本的常用字和部分难字,为后人释读甲骨刻辞奠定了初步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大家罗振玉曾在刘鹗家里看到很多甲骨,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找到出土地。然而古董们的闪烁其词,使出土地始终扑朔迷离。</p><p class="ql-block">经多方打听,罗振玉找到了当年卖甲骨给王懿荣的第一个商人﹣-范维卿。没人知道罗振玉是如何说服范维卿的,那次会面给古玩界和考古界留下了无穷猜想,当然,也找到了一个探寻甲骨之谜的起点地﹣-河南安阳小屯。"甲骨文出土地的确定,进一步促进了1928年以后股墟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从而为股商考古学的研究开了先河。"</p> <p class="ql-block">震惊世界</p><p class="ql-block">在国内学者致力搜集殷墟甲骨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的有关人士,利用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也染指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最早搜集股墟甲骨的外国人,是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传教士方法敛和英国漫礼会驻山东青州传教士库寿龄。</p> <p class="ql-block">证明商王</p><p class="ql-block">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股本纪》中,记载商朝第一位国君成汤居住在一个叫"亳"的地方。王国维从甲骨卜辞所刻的200多个地名中,找到了包括"毫"在内的"雍""曹""杞"等8处地名。随后又考证了王亥、王恒、上甲等商朝先公先王,确定商王报乙、报丙、报丁顺序,证明了《史记》中记载的商朝井非虚构,商王们真实地生活在3000年前的岁月中。</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文字</p><p class="ql-block">近代以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文字记录在青铜器上,后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再向前,历史便没有了文字的踪迹。甲骨文是一种失传已久的古老文字,在漫长的3000年时光里,人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1899年,甲骨文才跨越时空,重现于世人眼前。</p> <p class="ql-block">1914年,加拿大在中国的传教士明义士,经常来往于小屯收购甲骨。当地人看到这位外国人如此迫切地求购甲骨,便纷纷大量出售。</p><p class="ql-block">起初,明义士对甲骨研究不深,不加分辨,大量购藏。他把所购甲骨用棉布包好,收藏在床下箱子里。但到了第二年夏天,床下的箱子却不断发出阵阵臭味,打开一看,大多数甲骨已经腐臭。原来有人为了牟利,便卖给他不少徒有其表的仿制品。然而真正的甲骨则能千年不腐不坏。</p> <p class="ql-block">刻写之道</p><p class="ql-block">甲骨文有书写和契刻两类。甲骨文的书写用毛笔,契刻则主要用青铜刀。在安阳殷墟的多次考古发掘中,便曾屡次发掘出多种尺寸的青铜刻刀,在殷墟武官村大墓等地还出土过玉刀。</p> <p class="ql-block">涂有朱砂的甲骨文示例</p> <p class="ql-block">龟腹甲示例</p><p class="ql-block">甲骨的"甲"字指的是龟甲,其中又多以龟腹甲为书写载体</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字集释第十四卷:存疑补疑待考</p><p class="ql-block">李孝定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p> <p class="ql-block">神奇的王国</p><p class="ql-block">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书中曾提及上古时期有个叫作"殷"的王朝。然而,缺乏文字以外的历史遗存,一切只能是传说。殷墟的发现,证明了殷商并非虚构,甲骨文正是3000年前遗落的古文字,这些古文字也证明了殷商的存在。殷商并非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而是曾经真实存在过又消失的古老王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灵占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商代把卜辞契刻在甲骨上,事后统计占卜是否灵验。契刻需要特殊技巧,很难普遍施行。商周时大量存在的是无字甲骨,有字的只在少数重要地点发现。卜用的甲骨无字,说明当时可能有卜辞记录,只是不曾契刻在甲骨上面。</p> <p class="ql-block">殷墟甲骨刻辞类纂</p><p class="ql-block">姚孝遂主编中华书局</p><p class="ql-block">2011年</p><p class="ql-block">本书以文字形体为主要线索,对当时已发表的全部殷墟甲骨刻辞资料进行分析,剔除伪刻、习刻及重出和常见字的残辞,分149个部首,3600多个字头,以类相从,所采用的甲骨有五万片左右,排列各类辞条近二十万条。</p> <p class="ql-block">天潢贵胄</p><p class="ql-block">在"YH127"甲骨坑中出土的有字甲骨17096片,几乎出自同一个时期﹣﹣武丁时期。武丁是商朝第23位国王,不但善于领兵作战,更善于治国理政,附近许多方国、部落纷纷归附于他。如此强大、统一的国家,在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武丁统治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3世纪,此后的200年,希腊才开始进入原始公社制解体的"荷马时代",意大利也只是刚刚出现一些原始村落。</p> <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安阳小屯优越的自然环境,正是3000年前盘庚迁殷至商亡"更不徙都"的重要原因。殷人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繁衍、生生不息。甲骨文中有许多象形文字,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商朝在农业、交通、建筑、医学、艺术等方面的特色所在和不断发展。在这些鲜活的甲骨文中,记录着那个时代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田猎活动</p> <p class="ql-block">天文历法</p> <p class="ql-block">探索的旅程</p><p class="ql-block">从1899年发现甲骨到现在,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甲骨学日益壮大。近百年来,对甲骨的考古发掘一直在进行,即便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考古人员仍带着甲骨到处转移。关于甲骨的论著超过万种,作者队伍达3800余人,每一部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这场规模浩大的甲骨文探索之旅,艰辛多难,却也成就卓著。</p> <p class="ql-block">更上层樓</p><p class="ql-block">随着甲骨的不断出土,甲骨文资料的陆续增加,使研究甲骨文成为专门的学问,在学术界通称为"甲骨学"。甲骨学除了从古文字学角度考释甲骨文字,从考古学角度研究甲骨的分期、断代与卜用甲骨的整治外,也包括利用甲骨文来研究商代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甲骨四堂</p><p class="ql-block">"甲骨四堂"是中国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p> <p class="ql-block"> 结 语</p><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p><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甲骨是研究殷商历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是中国最古老的档案,是中国典籍的萌芽。</p><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历史很长,距今已3000余年,是殷商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甲骨文的发现时间很短,只有一百余年,关于它的研究还需要努力很久。甲骨文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是传承文明的文化基地,是甲骨文的最大藏家。为向社会普及甲骨文知识,展示甲骨文明,促进甲骨学的研究、传承,保护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特举办本次展览,并谨以此向甲骨文的发现者、保护者、研究者致敬。</p> <p class="ql-block">感谢你的到访,关注和点赞!</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vaexts" target="_blank">我们的城市 我们的相册</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npetqm" target="_blank">翰墨干载魏晉風流</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l1ues4" target="_blank">上海图书馆馆藏精品馆</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fsp3vc" target="_blank">蛇——生肖艺术大展</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