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190226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津沽散笔》(27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母亲的小脚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逢提笔书及母亲,内心总是一股伤感油然而生,然而这并不能阻挡我不断地回忆和书写母亲。最初写母亲是在拙作《衔泥集》第三卷开篇《想念母亲》文章之中,共计11篇。后来,我在赴美游记及《津沽散笔》中写过多篇,最近的两篇分别是今年春节除夕前一天写的《没有父母亲的除夕》,还有去年春节前写的《回忆中的年味》,父亲母亲是我挥之不去的写作题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生于1921年农历腊月三十(除夕),是一辈子受苦受难的不幸女人。她青年丧夫、晚年丧子、老年多重疾病缠身并患上痴呆及老年性精神疾病,这在一些文章中都有记载,唯一没有详细记述母亲痛苦经历的是她的小脚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在小时候看到过母亲洗脚,陡然发现母亲的脚与众不同:她的一双脚掌,不像普通人们那样的舒展,而是五个脚趾似乎粘贴在一起,成为锥形……我曾好奇地问母亲这是为何?母亲告诉我小时候被强迫裹脚所致,只不过后来母亲强烈反抗,裹脚的成果并不是那种“三寸金莲”般,而是介乎于正常脚与“三寸金莲”脚之间,母亲对我说:裹脚的过程异常痛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思维有局限,不善于刨根问底,所以母亲和广大中国妇女为什么裹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裹脚即“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泯灭人性、体现封建压迫及审美扭曲的陋习。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资料表明缠足开始的时间有夏禹、商代、春秋战国、隋、五代、宋等多种说法。后来学者高洪兴专业著作《缠足史》考证,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缠足进入鼎盛期。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据说清代与民国也曾严禁缠足,但经不住社会形成的传统观念与传统势力的顽强阻截,始终未能彻底断绝。新中国成立后,缠足恶习被彻底废止,中国妇女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为何旧时代妇女要缠足?并且这种陋习延续了上千年?有关研究认为缠足有其着诸多的因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审美需求。在古代社会,尤其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身体被视为一种可以塑造和改造的对象,以满足男性的审美标准。缠足后的小脚被认为是女性的美丽象征,小巧、纤细的足型被视为女性魅力的一部分。进而成为社会风尚。小脚被视为高贵、优雅的象征,而大脚则被视为粗俗、低贱。因此,女性为了迎合这种审美风尚,纷纷缠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社会控制。缠足后的女性因为脚部畸形,行动不便,从而被限制在家庭中,减少了外出和社交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女性的社会控制,使她们更加依赖家庭和男性,从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秩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文化导向推动。封建文人骚客留下许多诗赋,赞美小脚“莲步娉婷”,“踏春有迹”,“步月无声”,还有诗道“一弯软玉凌波小,两瓣红莲落步轻”。以小脚为美的畸形的社会时尚,导致了当时人们把小脚视为女性美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条件。俗语道“脚小能遮三分丑”,成为社会风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生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十年之后,她还被家族强制缠足,足以说明:传统的东西,哪怕是腐朽糜烂的事物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由此,我联想到,尽管“文革”发生至今已超过半个多世纪,尽管对“文革”的基本结论已经多次被党的有关历史决议郑重阐明,然而至今“文革思维”甚至怀恋“文革”的尚大有人在;那种与文明对立的狭隘的极端的U型锁思维还在顽固表现;某些至今以类似“小脚儿”审美价值观为荣的扭曲心理,虽然不足为奇,然而值得深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想起母亲,我就止不住落泪,因为母亲这一辈子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不曾中止书写怀念母亲的文章,是祭奠;是感恩感念;也权做是为母亲的苦难作些许的抚慰释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于2025年2月21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图片为网络下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