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天下】 汴 河 桥 头 话 白 公

倒淌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昵称:倒淌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美篇号:74300852</span></p> <p class="ql-block">  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中唐诗人白居易,由于地缘关系等因素,与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从中年到老年,曾数次到开封,或凭古吊今,或赋诗会友,足迹遍及开封禹王台、龙亭、繁塔等处,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给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出于对诗人的崇拜与景仰,每有闲暇时间,我总要到诗人游历过的地方凭吊一番,寻探白公足迹,缅怀白公精神,感受白公的崇高境界和浪漫情怀,以提高和升华自己。</p> <p class="ql-block">  开封古称汴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582年的建都史和4100年的建城史。春秋时称为郑地,后改称汴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陆交通,成为中原地区的军事重镇。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的古汴河(隋称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主要部分位于今开封境内。汴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具有重要的交通和经济意义,是中国古代南北水运的主要通道之一。唐建中二年(781)汴河引入城内,成为汴州城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证了开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梁园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板桥路》)。白居易在汴州时,曾在板桥上与红颜知己道别,并作《板桥路》一首。表达了对往事的深深怀念,情感真挚,字字感伤,成为汴河桥上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据考证,板桥为汴河上的一座木板桥,遗址在今开封市龙亭、翰园碑林一带。这座板桥,是唐宋时期行旅往来频繁的驿站,又是情侣们流连缠绵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汴河路有感》)。公元824年,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回来的路上经过汴州作此诗。诗中提到的“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反映了他在三十年前曾在此地停留,而今再回到这里,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心中百感交集,无以释怀,遂以诗寄情。</p> <p class="ql-block">  中唐诗坛宿将令狐楚才思俊丽,时人评价其诗“宏毅阔远”,被称为“一代文宗”。他与白居易是多年好友,826年,白居易经运河抵达汴州,受到令狐楚盛情款待。白居易有感而发,即席赋诗一首《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韵》,“心音好善乐,貌为礼贤谦,俗阜知敦功,民安见察廉。仁风扇道路,阴雨膏闾阎。文律操将柄,兵和钓得钤。碧幢油叶叶,红旆火熖熖。景色春加丽,威容晓助严。”(节选)此诗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敬仰之情和对当时社会景象的赞美,详细描述了游宴的盛况,赞美了官员的仁德和民风的淳朴。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使整个场景栩栩如生。此次汴州相会,宾主尽情欢娱,“陪奉游宴,凡经五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梁园是开封一处著名景点。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刘武于大梁。刘武喜好吟诗吹弹游乐,增筑吹台并修建豪华园林,称为“梁园”。园内的禹王台又称“古吹台”,其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前。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盲人音乐家师旷常在此吹奏乐器,因此得名“古吹台”。梁园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宴饮赋诗之地,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高适就常在此游乐。白居易与好友刘禹锡也寻觅前人足迹,在此谈诗论文。《早春同刘郎中寄宣武令狐相公》“梁园不到一年强,遥想清吟对绿觞。更有何人能饮酌,新添几卷好篇章。马头拂柳时回巒,豹尾穿花暂亚枪。谁引相公开口笑,不逢白监与刘郎”。该诗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早春天气多变的特点,展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使得这首诗既具有自然之美,又富含情意之韵。深受后世文人所推崇。。</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与刘禹锡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二人常常诗酒唱和,结伴出游。政治上志同道合,诗文上互为知音,他们的友谊历经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波折而始终不渝。唱和最多是大唐汴州诗歌。刘禹锡死后,白居易悲痛欲绝,写下《哭刘尚书梦得二首》以示悼念。选取一首共鉴赏。“四海奇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此诗以极洗炼的语言,表达了白居易对刘禹锡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才华的高度评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哀思。诗文不仅仅是对刘禹锡个人的悼念,更是对两人深厚友谊的颂扬,展现了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文学上的共鸣和相互欣赏,他们的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古汴水有一支流,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常相思·汴水流》。对白居易这首凄婉哀怨的词,千百年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认为是“闺怨”词,描述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了无限柔情。词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另有人认为,诗人是借此词诉说与宠姬樊素的离别之情,是自身真实生活的写照,而不是所谓的“闺怨”。孰是孰非,难以评判,但该首词高超的艺术造诣是无庸置疑的。</p> <p class="ql-block">  开封的隋堤烟柳,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隋堤,就是汴河上的堤坝。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连接南北,还是一处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白居易在《隋堤柳》一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生动的描绘了隋堤的美丽景色,能够想象到那时的开封是何等的繁华壮观。表达了诗人对隋堤沿岸美景的赞赏。</p>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2日完稿于开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