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泽石刻博物馆(耕泽院)

黄源顺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马观花”</span>唐宋元明清的石窗、石狮、石鼓、石桥等文物后让我三个惊奇:一是从未一次性见过这么多的石头;二是当地艺术、建筑的石刻部件种类竟有这么多;三是清末进士忻江明故居、民国印坛巨擘赵叔孺所题“紫气东来”门楼和四周层叠马头墙竟然是从其他村镇整体拆装搬迁到此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不收门票,也不收停车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到10个停车位上只停了2辆车,</span>工作人员见我停好车就径直向我走来,要我在登记薄上作登记;十分热心地对我说:“该打开的门和灯都打开了,你慢慢看”接着又简要介绍了展馆情况。</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由私人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而成;他利用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把散落在旧城废地和荒野旧村中的石刻部件收集起来,还到各地古玩市场淘宝,将别人不要、笨重石构件、石雕、板材、砖瓦等搬回“家”来;角角落落里石鼓、石础、石窗、石狮、石槽、石臼、石磨、碑碣牌坊石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之一是出土于宋朝的石碾子,其石盘重达几百斤。</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主角是各种石头。</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石头雕塑作品静静地躺在地上或靠在墙上,虽然有些已经风化严重,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浮雕石壁。</p> <p class="ql-block">  石刻艺术品中有雕刻富贵竹图案的圆柱,有结合道教和儒教的大型播屏,体现了从简朴的宋代风格到精致的民国特色。</p> <p class="ql-block">  石制雕塑品为这里增添了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石头雕像形态各异,有的像动物,有的则像是某种器皿或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展品有家具、厨具、工具等不同类别,从不同维度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宋代的香炉、唐代的经幢、宋代的石鼓、明代的花台、清代的石狮等。</p> <p class="ql-block">  寺院柱基石础。</p> <p class="ql-block">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威武雄壮,有的温顺可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弄不清楚</span>这种石雕可用于何处。</p>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上面刻有一些文字,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我行走在石头之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历史世界。</p> <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庭院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化身石桥”展区以廊桥、石拱桥为主,兼有石亭、修竹、亭廊等。</p> <p class="ql-block">  庭院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桥横跨水面之上,两侧是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与树木。</p> <p class="ql-block">  木质结构大门上覆盖着灰色瓦片,显得庄重而典雅。大门两侧挂着红色灯笼,增添了几分蛇年春节的喜庆气氛。</p> <p class="ql-block">  横穿荷池的廊桥桥对面的展馆门关闭着。</p> <p class="ql-block">  “石鼓之路”展区集中展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鼓,点缀其间的石佛龛、石塔刹、石脊等。</p> <p class="ql-block">  各种待分类的石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  葫芦池。</p> <p class="ql-block">  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先人们的审美情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