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没脑子”和肾有关</p><p class="ql-block">肾强健了有什么益处呢?什么尿频、四肢怕冷、大便失控等中老年病都不会存在,尤其是可以增强人的智慧。有一些人说话一,做事二,给别人一个没脑子的形象,其实都和肾的功能有关。</p><p class="ql-block">肾系统,在脏为肾,在体为骨,在华为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怒,在神为志,在季为冬,在腑为膀胱。下面选一些重要部分分述之。</p><p class="ql-block">1、肾藏精:“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有广义的精和狭义的精之分。广义的精包括气、血、津液等营养精微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即脏腑之精;狭义的精是指生殖之精,即男女媾合之精,有繁衍后代的作用。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使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不使精气无故流失而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p><p class="ql-block">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正如《灵枢·本神》所言:“生之来,谓之精。”因为先天之精的贮存和排泄由肾来主持,有繁衍后代的作用,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脏腑的机能活动,尤其是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成为各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能供给本身生理活动所需要的以外,又将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主脏六腑之精而藏之。”</p><p class="ql-block">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来源虽有异。但均归同于肾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构成人体的生命形体,出生以后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发挥其生育繁殖的生理效应故又称生殖之精;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所化先天之气作为原动力,激发推动脏腑的机能活动,源源不断的产生。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配合而组成肾中精气,成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之资。”</p><p class="ql-block">我们有很多朋友练一段时间采气后,会出现晨勃现象,这是体内精足的反映,这个时候要去固精,把精留在体内久,在体内给精一个去处,精就会自化成神。</p><p class="ql-block">2、在体为骨、骨生髓、肾通脑</p><p class="ql-block">肾与骨、脑的关系,也是由肾藏精的功能派生出来的。肾藏精、精化髓、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这里分两个方面说明:</p><p class="ql-block">(1)肾主骨</p><p class="ql-block">骨是构成人体的支架,骨与骨之间由关节连接起来,加上筋肉的附着,组成骨骼系统。骨骼不仅构成人体的基本轮廓、支撑身体,以维持一定的体态又有保持内脏组织器官,主司胶体运动等的生理功能。肾主骨的理论根据,即是肾藏精、精化髓、髓充于骨、骨赖髓养、才能强劲坚固。《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肾生骨髓”。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均赖肾精髓的充养。骨骼充实健壮,肢体活动轻劲有力。病理上,肾精不足,骨髓空虚则会引起骨骼发育不良。如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老年人肾气渐衰,骨失髓养,故骨质脆弱,易于骨折,骨伤后也不易愈合。壮年肾精亏损,则腰膝酸软无力,甚则形成骨瘘。《素问·痿论》说:“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索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均指出先伤肾,而后影响到骨。</p><p class="ql-block">“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余露在体外的部分,牙齿与骨骼的营养来源相同,均赖肾精滋养而生长。《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牙齿的生长状况及脱落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所以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枯稿或早期脱落,都是肾精不足的表现。临床上根据肾主骨的理论,常用补肾法治疗某些骨骼、牙齿的病变,能收到良效。</p><p class="ql-block">(2)肾与脑</p><p class="ql-block">脑是人体一个极为重要的器官,与生命攸关,受伤立死。大脑的功能活动与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志有关,以及由此产生的聪明才智。《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同时也指出脑与人的视觉和听觉有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认识到人的灵机记性在于脑。人的精神意治思维活动、聪明才智,由高级中枢神经脑产生,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和感官的功能,都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其中特别与心、肾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前所述,而与肾更有直接的密切关系。肾藏精能生髓,髓分骨髓,充养骨骼外,还有脊髓、脑髓、脊髓向上连于脑,脑为髓会聚之处,故称“脑为髓之海”,故人的智力的强弱视听的敏捷程度,思维记忆力的好坏,与肾精是否充盈密切相关。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病理上,肾精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则可形成眩晕、耳聋、健忘、甚则精神萎顿思维迟钝等。《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综上所述,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肾虚的病人,既可以见到体力的不耐劳作、骨骼软弱、腰膝无力等,又可以见到脑力、技巧、智能方面的衰退、眩晕、健忘、反应迟钝、精神萎糜不振等。临床上体力、脑力皆衰的劳损病人,因肾之精气亏虚者甚多,治以补肾、填精即可壮骨益智。《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p><p class="ql-block">肾藏精,精气的盛衰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是否正常,关系到骨髓、脑髓是否充盈。精足则神旺、聪明、形体健壮,所以在养生防病和抗衰老中,积精可全神,精足可强身,故应保护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以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p> <p class="ql-block">3.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p><p class="ql-block">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同时贮藏于肾中称为肾精,肾精化肾气,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形体的生、长、壮、老的盛衰过程,也主宰着人体生殖机能的初步具备和由盛到衰的,过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p><p class="ql-block">“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稿;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精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论述明确地指出,机体的生、长、壮、老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地得到后天之精的培育充养,肾中精气亦逐步充盛,出现了幼年时期的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一种促进和维持性机能的物质基础,称作“天癸”。于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和有排精现象,女子就按期排卵,月经来潮,具备生殖能力,人也进入了青春期。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衰少,天癸亦随之而减少而至竭尽,生殖能力亦随之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壮年转入老年。在这段论述中,以齿、骨、发的生长状况,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也是作为观察人体的生长,发育志幼的标志,至今仍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故肾在养生防病和抗衰老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肾藏精,主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肾精充足则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正常。病理上,肾精气不足,在婴幼儿则表现生长发育障碍,出现了五迟(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头颈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等。在青壮年时期,可表现为生殖机能低下,男子遗精、滑精、阳瘘、不育等;女子则月经不调、不孕等。临证凡是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未老先衰、生殖机能减退等病证,即主要从填补肾之精气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派生出对机体各方面生理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协调作用两个方面概括为肾阴、肾阳。那么,什么是肾阴、肾阳,二者关系及对机体的重要性为何呢?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肾阴,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故又称元阴、真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故又称元阳、真阳。肾阴肾阳皆寓于肾中,所以肾为水火之宅,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保持着肾脏本身的阴阳协调平衡,同时也维护着机体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所以肾中阴阳的平衡,对一身阴阳的平衡起着决定的作用。在病理方面,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这种相对平衡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能形成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病理表现。肾阴虚,则内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红少津等。除肾阴虚补还可涉及到它脏阴虚:如肝失去肾阴的滋养,即可出现水不涵木的肝阳上亢,眩晕、头目胀痛、急燥易怒等肝肾阴虚证;甚则肝风内动,则手足蠕动、肢体麻木等。如心阴失去肾阴的上承,则可引起心阳独亢的心肾阴虚,即心肾不交,表现为心烦不寐、五心烦热等症。如肺失去肾阴的滋养,则可出现咽燥、干咳、潮热、颜红等肺肾阴虚证。肾阳虚,则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不利、水肿、性机能减退、阳癌、早泄、宫寒不孕等。除肾本脏阳虚外,还可涉及到它脏阳虚。如心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心悸、气短、水肿、面青、肢冷等心肾阳虚证,即肾水凌心证。如脾失去肾阳的温煦,釜底无火,则可出现五更泄泻、下利清谷等火不生土的脾肾阳虚证。如肺失肾阳的温煦,则喘而喉间有水鸣声的寒水解肺证。由上所述从生理上和病理上都说明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反之,各脏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这即是久病及肾的理论根据。</p><p class="ql-block">由于肾藏精,而精又往往容易丢失。故从肾的证候特点来看,肾多虚证。而肾虚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肾阴虚、肾阳虚。若肾虚而又无明显的寒象或热象者称为肾精气亏损,其中症状以肾失于固摄、小便频数、滑精、早泄、为主者称“肾气虚”,而以生长发育障碍、智力迟钝为主要症状者称“肾精不足”。诸多证候,以补为主,古人说肾无泻法,其理论根据即此。有肝为泻法是因肝主疏泄脉肝之阴血易亏。肝阳、肝火易亢,治多用平肝泻肝之法,故肝无补法。肝肾同属于下焦,闭藏与疏泄相反相成,在机体生殖等生理功能活动方面起着极重要的协调作用。</p><p class="ql-block">4.肾主水</p><p class="ql-block">肾主水是指肾脏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对体内津液的输布,特别是排泄起着调节作用,从而维持着水液代谢的平衡。《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藏、主津液。“</p><p class="ql-block">体内津液的输布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布达全身的。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尿液、汗液和呼出水分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肺的宣肃、脾的运化都有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肾主宰膀胱的开合,而屎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健作用。因此说肾主水液,实际上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病理上,肾阳不足,肾的蒸腾气化失常,可以引起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其一,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症。《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其二,肾的气化失司,又可引起气不化水,关门失约则小便清长,尿量明显增多的症状。</p><p class="ql-block">关于人体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三焦、膀胱关系密切。与胃、小肠、大肠都有关。其中肺主宣发肃降,能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消化水液、吸收津液输布于全身各处;肾阳的蒸腾气化化作用,主持着水液代谢的平衡,为水之下关;膀胱是贮尿、排尿的器官;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脾胃游溢精气,生成津液;小肠主液,大肠主津。</p><p class="ql-block">人体水液代谢是多个脏腑功能协作配合的结果,其简明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在正常的情况下,水饮入胃,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生成津液,再经脾的转输,向上输送于肺。肺主宣发,使其清者布散到全身各处,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其浊者,代谢后的津液,少部分经肺宣发作用,由皮肤汗孔排出,为汗液,或随呼吸排出,大部分的水液在肺主肃降,通调水道的作用下,以三焦为水道,下输于肾,经肾阳蒸腾气作用,将其下输水液中浊中之清再吸收,通过肺肾相连之经脉复上输于肺。这样肺气肃降,水液下降,肾气蒸腾向上,津液复上升于肺,肺肾之气和水液的升降,犹如自然界天地之气交流,云雨更迭。最终经肾气化后,剩余之废水,即浊中之浊形成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而尿液正常的排泄、膀胱的开合适度亦受肾的气化的主宰。在其过程中,肾气上蒸于肺,肺气下降于肾,配合中焦脾胃之气的升降、三焦水道的通调,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又称水液的环流。从中不难看出,气机的调畅对水液的输布运行起着促进作用。故有气行水则行,气滞水则停的说法。</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津液的生成依靠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津液的输布,依靠脾的散精、肺的宣发、肾的蒸腾;津液的排泄,依靠肺宣发汗液和呼吸排出的水气,以及肾的气化排泄尿液。可见津液生成于脾胃,输布于肺、脾、肾,排泄于肺、肾。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道路,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p><p class="ql-block">病理上,在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中无论是气的病变或肺脾肾等脏腑的病变都可导致水津代谢的异常,表现为两方面的病理:其一,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肾失蒸腾等脏腑气化失常,使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生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水湿在体内停滞,以水肿最为常见。在辨证时,若水肿急性发作,头面部肿甚,伴有外感恶寒、发热、脉浮等症状时,称为风水证,多因外邪束肺,肺气不宜,治疗宣肺解表即可。若水肿慢性发作,伴脾虚证候之食少、乏力,便溏等,多因脾失健运,治以健脾燥湿或温脾利湿法。若伴有腰膝冷痛、性机能减退等肾虚证候时,则多为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所致,治以温肾利水。总之水肿急性发作责之于肺,慢性发作者责之于脾肾阳虚。其二,津液不足主要因为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内外燥热之邪,耗伤津液。也可由急性大吐大泻损伤人体的津液,机体各部缺乏津液的滋润、濡养而形成干枯失润的病理变化。</p><p class="ql-block">5、在志为恐</p><p class="ql-block">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出自知,俗称胆怯。惊或恐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是一种不良刺激。惊恐属肾,恐为肾之志,但与心主神明相关。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惊恐的刺激对机体的气机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之气机闭塞不通,气通于下焦使肾气不固,则二便失禁。惊则气乱是指大惊卒恐,会出现心神不定、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现象。如《索间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p><p class="ql-block">6、在神为志</p><p class="ql-block">志是有意志、毅力、决心的意思,是属于人的精神意识方面的表现。古有“志亦神之用也”的说法。志是对外来事物积累所形成的认识。肾藏志乃因肾藏精,精为神之宅。志藏于肾精中,并受肾精的涵养。《灵枢·本神篇》说:“肾藏精,精舍志。”如果肾精充盈,表现在人的精神活动方面就能显示出志坚定有毅力,对外界事物的处理就表现出足智多谋、反应灵敏,活动敏捷有力,人的精力也充沛。病理方面,如果肾精衰弱则志失涵养,表现在人的精神活动方面就意志消沉,对外界事物的分析和认识能力就会降低,精神萎靡不振,呆滞行动迟钝。因此,肾藏志对人体的精神意识活动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2-04 08:5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