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游记(一)——都江堰

冬天里的火

<p class="ql-block">  巴蜀游记(一)</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文/冬天里的火</p><p class="ql-block"> 堰遏都江浪,民怀太守恩。乙巳年2月8日,我们开始了快乐的四川之旅,首站游览都江堰。我们早上七点就从成都出发,向目的地都江堰出发。</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浓云低垂,星星点点的细雨笼罩着新绿的原野,我顿时有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欣喜。</p><p class="ql-block"> 导游见缝插针,给我们普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她说,都江堰是目前使用时间最长、效益最好、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创造了许多的世界之最,可见它的不同寻常。</p><p class="ql-block"> 它是由战国时期,即公元前267年到251年,秦国蜀地的郡守李冰父子负责修筑的,先后经历了 25 年之久,终于大功告成,到现在已经历了2300多年的岁月,在世界水利建筑史上,可称为“老寿星”了。在它之前,成都平原天旱之年,没有水源可以灌溉,庄稼颗粒无收,雨涝之年,洪水泛滥,又成为泽国,同样颗粒无收。有了它以后,可以做到“大水不淹,小水不旱”,旱涝保收,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饶秀美之地,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美名。</p><p class="ql-block"> 看得出,这位导游,对李冰父子的敬仰,对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生长在这片土地的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了都江堰公园的大门,这里还沉浸在新年佳节的节日氛围里,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处绿树掩映,洋溢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如雷贯耳的声音响彻在我们的耳边 ,都江堰的水,未见其容,先闻其声了,有先声夺人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循着水声,我们走过了挑檐高而弯曲的“南桥”牌楼,来到木桥上。这时,水就在我们的脚下流淌,流水声音震动的桥板还在颤抖。</p><p class="ql-block"> 向远处望,只见一渠绿水奔涌而来,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近处,只见湍急的水流,激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呼啸着前呼后拥,正是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直接将雪域高原的岷江水引入了成都平原,浇灌着盆地里一千一百多 万亩土地,保证着成都市区的生活用水,还有工业用水,它是四川人民的生活之源、生命之水。</p><p class="ql-block"> 在桥上望见,渠道最窄,水流最急的地方,叫宝瓶口,它是当年修筑都江堰的关键性工程。硬是从山脚下,从石梁上凿开一个大缺口,让岷江水通过去。</p><p class="ql-block"> 顺着山势水流,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玉垒山的山麓,以前岷江水流到这里,受到高山阻挡,就转了一个弯,向外江流去。当年的川人只能望水兴叹,整个四川盆地,就是一片贫瘠之地。</p><p class="ql-block"> 是李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开路。用蚂蚁啃骨头的方式,一寸一寸,肯下这块硬骨头。当年,他们把这里的树木砍伐下来,给树枝浇灌油,用来燃烧岩石,直到把岩石烧焦,然后用冰冷的岷江水来冷却 ,热胀冷缩,使高温的石头爆炸,再一点点一块块取下来。用成千上万棵树,成千上万吨油,成千上万个劳力,经过整整八年的苦战,才打通了宝瓶口,引水入了四川盆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宝瓶口一侧,水渠有二十几米宽,两岸像刀切一样陡峭,满水槽的水如决堤了一样,水高浪急,奔腾跳跃,喷涌而出。导游说,这里不但浪急,而且水高深莫测。看得出,水流量是非常大。整个宝瓶口是一个有二十多米宽、四十多米高、八十多米长的大口子。现在,水估计也有二十多米深,浩浩汤汤的水流通过水槽,奔流激荡、一往无前,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为眼前的气势所震撼,大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气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又来到“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中的控制性工程。只见一条巨龙似的石堰,顺着水的走向横亘在水下,水漫过石堰, 泛着清浪,流向宝瓶口。现在,正是枯水期,可恰是春季农耕用水旺季,分流过来的岷江水全部流入了大渠,丰沛的水源,可以满足下游各种用水需求,还可以满足内江航运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在宝瓶口的另一侧 ,山劈开的那部分,叫离堆。上面有都江堰博物馆。当我们浏览博物馆时,看到都江堰的石堰是这样的,它用一条条的竹皮,编成了圆柱形的竹框,中间装着河卵石,一根根的石条,如长长的巨龙一样。然后聚拢在一起,放置于水中。再将三根联结在一起的三角形木桩打入水里,固定这些竹笼,这个装置叫做“杩槎”。许多的竹笼互相衔接,形成了一条坚固的堤坝。</p><p class="ql-block"> 这条堤坝具有分水,排沙,抗洪作用,是整个都江堰工程中的主要溢洪道,是整个都江堰的控制性工程。分水,就是当江水少时,堤坝可以提高水位,使水流入内江;当江水大,特别是洪水爆发,高水位时,水就流入外江。堤坝还具有强大的排沙功能,将上游江水里的泥沙拦截下来,或出外江分流出去,使泥沙不容易流入内江,抬高河床,影响农田。</p><p class="ql-block"> “深淘滩,低筑堰”,就是都江堰的治水思路和成功之道。“深淘滩”就是将内江一段河床,深深的清理淤泥沙子,利于水向低处流,便于大量的水分到内江去。河床下有铁人、石人,就是淘滩的标准 ,淘到那个部位,就达到了合理引水的要求。“低筑堰”就是石堰要高低适中,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流入内江水的数量,而适中的堤坝高度,能够达到无坝引水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大家无不惊讶和惊叹,真的是巧夺天工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坐着观光车,我们来到了“鱼嘴”,这里是真正的岷江分水处。只见一条巨大的石堰弯曲在江中,将江水一分为二。一部分流入内江,一部分从外江流去。那条石堰如栖息在江中的一条大鱼,身体在水中,头露出水面,鱼嘴象裂开,向人们在微笑、问好呢!只见江水顺着弯曲的鱼脊梁,向各自的方向流去。</p><p class="ql-block"> 桀骜不驯的岷江水,就这样在这里看去风平浪静,随着人们的意愿,向各自的方向流动,这是“鱼嘴”的功力无比,更是人类智慧的高妙之处。</p><p class="ql-block"> 从远古时,大禹父子治水的先堵后疏,治洪水,定九州,到李冰父子的有堵有疏,治水旱,富巴蜀,这是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不朽诗篇与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跨过安澜桥,登上玉垒山的二王庙,拜谒过二位治水英雄,来到庙宇平台,只见庙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殿宇和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宛若仙境,从高处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景尽收眼底,气势恢宏,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如一轴气势磅礴的壮美蓝图,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今人的创造与奋斗!</p><p class="ql-block">二小绝寄慨:</p><p class="ql-block">都江堰</p><p class="ql-block">碧浪滔滔三堰通,分沙分水智超穷。</p><p class="ql-block">沃田浇灌千千万,天府灵源出李公。</p><p class="ql-block">忆二王</p><p class="ql-block">江堰汪洋忆二王,开山引水逐年忙。</p><p class="ql-block">清泉滚滚入川去,巴蜀变成鱼米仓。</p><p class="ql-block"> ​ 2025.2.20于并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