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游天下】 ‍探寻大岭村:时光深处的岭南遗韵

姚东旭

<p class="ql-block">  图/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的喧嚣中,总想寻一处静谧之地,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栖息。2021年7月21日,我怀揣着对古村的向往,踏上了前往大岭村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上午八点,我从家出发,乘坐8号地铁,在万胜围转乘4号地铁。4号地铁在地面上行驶,沿途的风景如诗如画,仿佛在为我即将到达的古村作着铺垫。经过尚未开通的官桥站,不久便到了石基地铁站。公交站离地铁站很近,作为公交车起点站,线路繁多。番126和番132都能到大岭村,权衡之下,我选择了番126。</p><p class="ql-block"> 终于,我来到了大岭村。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大岭村,这座有着800余年历史的珠江口广府水乡村落,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番禺区石楼镇的西北部。</p><p class="ql-block"> 沿着村道漫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口荷塘。虽已过荷花盛开之时,但仍有不少荷花和莲蓬点缀其中。夏初种下的60亩荷花,曾给古村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纱衣,此刻虽少了几分娇艳,却多了些许宁静与质朴。一旁的玉带河静静流淌,为古村注入了灵动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叹岭南村落与水的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古村的历史底蕴深厚,建村历史有两种说法,无论是陈氏祖先因天灾人祸自南雄珠玑巷迁至菩山村,还是许氏因皇后家族变故逃至菩山开村,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那保存完好的风水格局,更让人赞叹古人的智慧。背靠菩山,上有茂密风水林;水口处的宝塔与大树,守护着村落;隔涌南望的朝山,成为出村道路的对景;环绕的玉带河,似金带环绕,一切都与传统风水观念相契合。</p><p class="ql-block"> 在大岭村,每一条古街、每一条里巷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安和大街、西荣大街等6条古街道,以及45条古巷里,构成了“鱼骨状”的街巷格局。走在“亲亲里”,我看到了一幢老房子,经房主同意后进去拍摄。屋内堆放着杂物和一些破损的旧家具,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沙井气建于清乾隆丁酉年,井水清澈甘香,用其煮饭,大暑天隔夜饭都不变质,着实神奇。还有那众多的龙眼树,粗大的树枝上结满了龙眼,充满了生机。蚝壳墙也是大岭村的一大特色,朝列大夫祠的蚝壳墙已有五六百年历史,见证着古代生态建筑的智慧。蚝壳屋不仅坚固耐用、冬暖夏凉,还具有隔音等诸多优点,十分适合岭南气候。</p><p class="ql-block"> 而姑婆屋,是大岭村独特的存在。清朝末年的自梳女群体,为了追求独立与自由,选择终生不嫁,住进姑婆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们凭借着种桑养蚕、进厂做工等,获得了独立的经济来源,支撑起自己的生活。如今,姑婆屋只剩下斑驳的痕迹,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却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陈氏宗祠更是大岭村的灵魂所在。始建于宋朝的它,2000年重建后基本保持原貌。宗祠前的石碑,彰显着大岭村曾经的科举荣耀,小小村落竟出了众多进士、举人,让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结束了这次大岭村之行。这座古村,以其山水之美、人文之韵,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它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等待着更多的人去翻阅、去品味。</p> <p class="ql-block">  上了4号地铁,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  4号地铁是在地面上运行的,可以拍摄沿途风景。</p> <p class="ql-block">  经过官桥站,这个站还没有开通。</p> <p class="ql-block">  到了石基地铁站。</p> <p class="ql-block">  公交站离地铁站只有几十米远,这是公交车起点站,这有很多路车,也有路过的公交车。</p> <p class="ql-block">  番126是路过的车,也可以到大岭村。</p> <p class="ql-block">  番132的起点站是石基地铁站,终点站是大岭村,这路车根据时间段安排发车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是一个小时一趟,也有半个小时一趟的。</p> <p class="ql-block">  我看了公交车运行的时间,番126要比番132早十分钟到,而且运行时间比番132短,所以就上了番126。</p> <p class="ql-block">  大岭村有一个站,下车后往回走几十米就看到大岭村的标牌。</p><p class="ql-block"> 大岭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石楼镇西北部,村域面积3.5736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大岭村是有800余年历史的珠江口广府水乡村落,是明清番禺“岗尾社十八乡”传统聚落的代表。村落形态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大岭村背靠菩山,三面环玉带河,村内以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为次轴,主轴古街平行于玉带河,次轴垂直于玉带河,是典型的岭南“山·水·村·田”的过渡型聚落。大岭村保留了大量传统街巷特色,村中布局的文塔、祠堂、庭院、蚝壳屋等不同建筑形制的古民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2021年,司法部、民政部,命名大岭村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p> <p class="ql-block">空间布局</p><p class="ql-block"> “蛎江涌头,半月古村”是大岭村村落整体格局特色。大岭村整体傍水而建,村落民居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脚下与大岭涌之间,基本呈南北向半月形布局,形似鳌鱼,绕流村间的玉带河如玉带缠腰。</p><p class="ql-block"> 大岭村有6条古街道和45条古巷里,村落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处处与村落水系相通,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合,次一级巷道都与以上几条主要街道垂直而设,形成“鱼骨状”的“大街——小巷”两级交通街巷格局,构成“龙骨状”的街巷格局。</p><p class="ql-block"> 大岭村的古街道有安和大街、西荣大街、升平大街、中兴大街、文明大街、柳源大道等。与大街相正交的是众多的里巷。一般情况下,街道两端都是直通的,则为巷;巷头通大街,巷尾不通,类似北方“死胡同”,则成为“里”。大岭村的里巷名称很有可读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里巷文化。大岭村现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大岭墟场(文塔街)也是大岭村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古树落原始商业设施的演变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年)至抗日战争期间,大岭村共有商业店铺30多间。如菩山第一茶楼、什货铺、大石铺、豆腐铺、猪肉铺、酒米店、理发店、桥房、绒线铺、药铺、香铺、芽菜铺、竹器、烟馆、排九等等。现在的大岭墟场聚集了很多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小商铺和市场,民居建筑排列紧密,大街小巷纵横分布。与龙津桥、大魁阁塔、大榕树、埠头等构成一种全方位的岭南水乡景象。</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岭村公园走,右侧是玉带河左侧是荷塘。</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口荷塘,虽然荷花盛开的时候过去了,荷塘里面还是有不少的荷花和莲蓬。</p><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初,大岭村重新清理池塘,种下60亩的荷花,连片的荷塘,像是给古村穿上了绿色的纱衣,让大岭村平添一份清爽和秀丽。</p> <p class="ql-block">  大岭村之美,美在山水与人文。</p><p class="ql-block"> 岭南村落都离不开水,比如祠堂前的风水塘、环绕村落的河流,大岭村也同样如此,一条名为“玉带河”的河流环抱着大岭村,为她注入了生机与灵动。</p> <p class="ql-block">  大岭村的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  大岭村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大岭村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村内存留的文物保护单位23处,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村中的石桥、古塔、祠堂、门楼、牌坊、功名牌、石巷等古迹诉说着大岭村的辉煌历史。让这座古村显得古朴而厚重。</p><p class="ql-block"> 他们做的指示牌每个主要路口都有,按照指示方向就可以找到游览点。</p> <p class="ql-block">  陈氏宗祠前众多的石碑,宣扬科举入仕给宗族带来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据族谱所载:小小一个大岭村竟然出了1个探花(清代),34个进士,53个举人,9品以上官员有100多人,实为罕见!其中,永思堂(村民俗称花园)一门,自柳源堂二十三世孙陈仲良中了清代举人之后,其后人又出了一个进士,两个举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钦点进士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宋朝,是八闽大地及海内外陈氏子孙寻根谒祖的圣地。宗祠内,珍藏有清光绪十六年撰修的陈氏大宗谱。特别是到了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举行春秋两祭,便有大批的陈氏后人前来祭拜。</p> <p class="ql-block">  大岭陈氏大宗祠祠堂始建于宋朝,2000年重建,占地300多平方,门前广场1250平方。该祠是为大岭村陈氏开基祖遗庆公而建,在该村有着最为重要的历史及社会地位,陈遗庆高祖陈彦约曾在北宋吋期 任南雄州教谕、保昌县尉,祖籍江西省 泰和县柳溪乡古井巷,为广州风翔陈氏入粤始祖。重修后基本保持原貌,对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和大岭村历史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陈氏大宗祠堂号“柳源堂”,是要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江西柳溪,那是大岭陈氏的源头,也就是“郡望”,宗词大门掛着一副对联“ 柳明花媚 源远流长 ”也寓意“柳源”。</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这条巷的名字叫“亲亲里”,很有意思,就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有一幢老房子,征求房主同意,进去拍照片。</p><p class="ql-block"> 这幢房子现在堆放杂物,他们家在对面做了楼房。</p> <p class="ql-block">  他们家堆放了不少旧家具,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房主说都有破损。</p> <p class="ql-block">  沙井气。</p><p class="ql-block"> 沙井气沙井气位于大岭颖源里内,沙井气建于清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p><p class="ql-block"> 用白麻石砌成,井深3.3米,水深约2.5米,井水源源不断,取之不尽,可供附近几十户人家饮用。因水出如气,故名“沙井气”。村民平时叫“沙井起”。井水水质清澈,泡茶甘香,用沙井水煮饭,即使大暑天时,隔夜饭也不变质,但附近其他井水就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  蚝壳墙:珠江三角洲出海口周边的渔村和农村,过去养蚝成风,蚝壳资源丰富。蚝壳既可以烧制亮灰做成砌砖瓦的粘结材料,又可以做砌墙的砌体材料,是古代生态建筑的见证。目前,大岭村仍保留着大量的蚝壳墙。</p><p class="ql-block"> 朝列大夫祠的蚝壳墙建造于明朝,距今五六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朝列大夫陈公祠又名及斋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中兴街仁厚一巷。始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陈及斋曾任明朝大夫,故称大夫祖。土改时部份分给个别村民,后来改建民居,现只剩后座,损毁严重。 祠堂虽保存不完整,仍有一定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现在已经修复了,外面看是完好的。</p> <p class="ql-block">  大岭村上有好多蚝壳屋,这正是这里的特色。蚝壳屋,古朴高大,不仅有隔音效果,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坚固耐用,十分适合岭南的气候,且外墙也整洁干净,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幢列入广州历史名建筑的老宅,里面已经荒废了,房屋的主人不知道咱什么地方,里面的蚝壳墙已经垮塌。</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垮塌的院墙进去拍摄的,里面遗留了不少老物件,有些很有年代,要是他们整理出来会很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个神龛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  这张床保存的不错,不知道什么年代的。</p> <p class="ql-block">  这张案桌与床是配对,一样的雕工图案。</p> <p class="ql-block">  楼板很结实,堆放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都是有年代的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  很多这样的打饼印模,估计这一家人是生产糕点的。我去进去只看不拿,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p> <p class="ql-block">  里面有一口水井,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蚝壳墙都垮塌了。</p> <p class="ql-block">  在明朝末年,珠三角形成以“桑基鱼塘”的耕作方式,种桑养蚕,是一种精细的工作,更适合女性完成,这让女性成为了家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劳动力。到了19世纪50年代,随着国外市场对东方蚕丝需求日益的增加。蚕丝业的机器化操作也发展起来,于是,大量年轻女性劳动力进入工厂。许多家庭因为需要女性作为劳动力,而不愿她们出嫁,同时女性有了独立经济来源,支撑她们独身的生活。大岭村的自梳女的群体,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渐渐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姑婆屋,很小的老房子。</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在珠三角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梳女。自梳女会把头发盘起,像已婚妇一样,用来表示终生不嫁,等老了以后,就住进由自梳女一起凑钱建造的“姑婆屋”内居住。自梳女们会相互扶持。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自梳女这个特殊群体才逐步消失。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最后一批“自梳女”渐渐的离开,她们的生活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这次大岭村之行,意外地发现这个古村落保存着完整的“姑婆屋”。</p> <p class="ql-block">  大岭村的自梳女都已经离开了。村里人为了纪念一个时代的特殊人群,就保存了她们曾居住过“姑婆屋”。而在村民的口中,也了解了一些“自梳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首先,自梳女会用自己的特殊装束,提醒男人不要随意接近,她们的身上有统一的标志:盘起的发髻上插上一把梳子,并配以网络状的发罩。自梳女经济上一般比有家庭的妇女要有,但她们身上从不佩戴耳环、戒指和其他金银首饰,只佩戴代表圣洁的玉镯。</p><p class="ql-block">  自梳女不是说梳起就梳起,因为是代表终生不嫁,所以仪式由族中长老主持,而其中的梳起程序则必须由年长的自梳女完成。自梳女除了是织丝女工外,也有一些自梳女是信仰佛教或打理家族生意而自愿梳起。这些自梳女的生活独立而富有,一样可以得到社会尊重。</p><p class="ql-block"> 自梳女平时并不居住在这里。她们平时是继续居住在母家,自食其力,闲时她们会一起聚到“姑婆屋”,一起聚会,亲如家人、生活上还会互相扶持。一直到了年老或病危,才必须移居到“姑婆屋”,绝不在母家去世。可以说,姑婆居是自梳女聚会场所和生前最后停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大岭村的姑婆屋已是目前番禺现存最大的姑婆屋,如今这里只剩下斑驳的痕迹,而女性,对于生活的选择就更多了,而留下的这些景点,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所吴非凡粤剧工作室,大门紧闭,不好进去打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