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城 上海是滩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作者:曹林</p> <p class="ql-block">记得易中天先生在对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进行比较时,曾经说过“北京是城,上海是滩”。笔者前段时间去北京办事,住在“东直门外斜街”,看到北京这样奇怪的街道名称,我突然对北京的街道名产生了兴趣。</p><p class="ql-block"> 概括来说,北京的街道名称命名方法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它的街道命名喜欢围绕着城门名转悠。比如,东直门大街,西直门大街,朝阳门大街,崇文门大街等,与城门相关的大街又有内、外、直、斜之分,甚至可以分得更小,如西直门南小街这样的街道名等(如果方向允许的话还可以分出北小街、 东小街来),这样,围绕着一座城门名(其实城门早已名存实亡),就可以为许多条街道命名。我以为,这是一种既懒惰,又没有文化底蕴的粗俗起名办法。北京的内城外城一共有18座城门,不知可以用它们的名字命名出多少条街道名称来。</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特点是,喜欢以古建筑或古遗址命名。用古建筑命名的有,鼓楼大街,大慧寺路,万寿寺路,景山大街等,就是早已不复存在的几座牌楼,也可以用它们引出许多街道名称来,例如,西四(西四牌楼)南大街、北大街,东四(东四牌楼)南大街、北大街,西单(西单牌楼)南大街、北大街,东单(东单牌楼)南大街、北大街等。</p><p class="ql-block"> 北京身为六朝古都,自然历史遗存也不少,因此可以用作街道名称的凭借物不愁找不出。例如菜市口,灯市口,隆福寺,白塔寺,大钟寺等,都可以用作街道名称。就连一些古墓葬也可以作为地名或街道名称,例如公主坟,四郎坟都是。按说这样的街道名有好处,它们既可以体现北京城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又可以省去许多命名麻烦,既省力,又大气。</p><p class="ql-block"> 至于一些小胡同,它们的名字就更随意了,比如,芝麻胡同,烟袋胡同,小羊圈胡同等,这些名字更像是老百姓随便一叫,“出口成章”。还有一些像“东四十条”那样以“条数”起名的,就更省事省力了,从头条排到十条甚至更多,可以一直排下去。</p> <p class="ql-block">与上海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北京街道和胡同名称很少有用全国各地的地名命名的,除了颐和园内的一条小街用苏州河命名外,北京街道名基本和外地地名无缘。</p><p class="ql-block"> 上海开埠很晚,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县还是松江府下属的一个海边小县。西方列强到达上海后,强行把上海这块很少住有居民的海滩地划分为几个租界区,其中法租界最大,英国和美国共同拥有一个租界,此外还有日租界以及公共租界等,除此之外的地方是中国政府管辖的“华界”。</p><p class="ql-block"> 在各个租界内,街道名称是由租界管理方命名的,他们一般是用本国人名或地名对街道命名,例如霞飞路,槟榔路,星加坡路等。直到中国政府收回租界后,才由中国人正式为街道命名。不能不承认那时的命名者视野很广阔,他们放眼全国,大胆地用各省、各市的名字作为上海的街道名。上海的街道基本上是网格状,凡是南北走向的街道,一律采用省名命名,例如,陕西南路,西藏中路等,凡是东西走向的街道,一律采用城市名命名,例如,乌鲁木齐路,南京东路等。著名的淮海路,则是解放后由新政府命名的,上海军管会是由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组成的,他们刚刚打完淮海战役,自然想到用“淮海”二字取代了原来的霞飞路。</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在上海你总会发现有一条路的路名和你的家乡同名” ,这话不假,如果找不到与你家乡同名的路,那只是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至少有100条以上的大小街道是用外省市的地名命名的。</p><p class="ql-block"> 除街道名称外,上海的小巷子名称也和北京不一样。北京叫胡同,“胡同”一词来源是蒙古语。上海叫弄堂,它们的规模形制和胡同相似。弄堂的名字却各式各样,没有一定之规,例如,有叫步高里的,有叫田子坊的,还有叫蓝妮弄堂的等。不同之处是,北京的胡同似乎自然形成的占多数,因此不规整,显得有点乱。上海的弄堂却比较规整,因为它们大多是统一规划建成的。别看北京的胡同小,里边却隐藏着规模宏大的四合院,常常住着达官贵人呢。上海的有钱人不喜欢住在弄堂里,他们喜欢住在洋楼里,门前街道宽阔,很适合汽车进出。</p> <p class="ql-block">易中天先生说的 “北京是城,上海是滩”,指的是“城”是古老的,代表着传统文化;“滩”是后起的,代表着外来文化。他把北京叫“城”而把上海叫“滩”,意思是说,二者不仅是在城市外貌上有着极大的不同,而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的文化和建筑理念差异极大,同样,反映在街道命名思路上也同样有着云泥之别。</p>